李 炎
(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 淮北 235000)
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
李 炎
(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 淮北 235000)
近年来,很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聚焦在“红色资源”的价值上,随着“井冈山地区红色资源”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其他地区和高校也深受启发,不断挖掘本地区“红色资源”的价值。实际上,通过深层研究“红色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红色文化”,可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红色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红色资源”是近几年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其价值和实现方式研究吸引了很多学者,本文探究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研究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何谓“红色资源”?此概念最早由谭冬发、吴小斌提出,后由许多学者进行丰富。笔者比较赞同张泰成先生提出的“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而凝结的思想资源、 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精神资源,以及它们的物化形态资源。”[1]。这一观点强调红色资源不仅仅指客观存在的与革命相关的历史遗迹,如:革命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等;还应包括其精神层面,如:热爱祖国、团结统一、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等[2]。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优秀的民族精神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也铸就了今天的繁荣。中华民族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昂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精神层面的研究显然不可忽略。
(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优质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面对所有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具体内容涉及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婚姻家庭观、法律基础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近现代史知识等。传统思政课都是采用理论授课、书面考试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拿高分,却未必有高素养。鉴于此种情况,很多学校进行了思政课改革,将静态的理论教学转化为多种教学方式综合在一起的动态教学模式,以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种要求的指引下,我们不难发现,红色资源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所在:“作为一种历史性文化遗产,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融汇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逐渐凝聚而成的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高贵品格和高尚情操。”[3]
从直观上说,它可以最大程度上再现当年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场景,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比任何理论讲授都要好得多。可以让学生最真实地感受到革命先辈在抵御外来侵略、捍卫领土完整、保护祖国大好河山中所体现出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微观上看,通过对红色资源的实地考查、学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很多学生爱国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不仅自己不学,即使在相关课程的课堂上,也只是抱着计算机、英语、各种考证的书籍在教室里“混学分”,所以思政课的授课效果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红色文化”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前辈是如何践行爱国主义,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树立明确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从而给自己的行为以很大的指导作用[4]。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眼界也越来越宽,足不出户便可知“世界事”,于是思想教育的难度无形当中也加大了。庆幸的是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究竟如何加强?实效性就是备受大家关注的一个点。正如季惠斌所说,“思想政治教育要常态化”,要“坚持不懈地、持续有效地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长效性、实效性、全面性和渗透力,从而使学生形成国家和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和道德规范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态。”[5]这是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各高校提出的新要求,要求各学校必须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作出创新,更好地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民文化素养中的重要地位。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同时强调:“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6],明确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此情况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就变得格外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红色资源”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大提升学生学习思想理论课的兴趣和效果,为思政课的改革增添亮点。
(一)建立“红色资源”实践教学基地
高校学生年龄分布大都在18至22周岁,属于“90后”的个性一代,他们口头上大谈特谈理想,实际上却崇尚物质;有爱国情感却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浅薄的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期待出人头地,却不肯脚踏实地……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各高校和教育者们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培养他们就成了很多教育专家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很多教育工作者一致认同环境育人的重要性。“环境对激发和形成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重视环境育人也就是重视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隐性教育采用启发、暗示、顺导等非强制方式,在受教育者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的一种思想道德教育过程。”[7]简单说,显性教育是最为直接的教育方法,其主要特点有明确性、直接性和强制性;而隐性教育相比较而言则是内敛的、含蓄的和间接的。通常它是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接受主体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认同教育的内容或理念,成效也更加持久。不过遗憾的是人们通常只重视显性教育的强制性所带来的重要意义,容易忽略隐性教育的功能。但实际上后者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
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日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个建议为现在和未来的教育工作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指明了方向。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培养学生的德行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有的高校甚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考评措施:思政课成绩不仅包括理论考试分数,还包括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各任课教师的评价,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各部分分数相加而成,目的就是建立立体的思政课考评系统,努力促使大学生们品德与才能同步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很多高校都在发掘资源,建立校外思政课实训基地,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的作用,就必须与思政课教材相结合,将教材整合成专题的形式,教师在授课前吃透理论,挖掘案例,运用资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比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章节,教师除讲授基本理论外,就可以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隐性教育”作用,带领学生参观或是以视频方式播放,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革命先辈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远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二)营造“红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学校都在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具体来讲它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包括历史遗迹、标志建筑、校园绿化设计、教研科研设备等在内的“物质”方面;另一部分则是指全院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感等“精神”方面。无论哪一部分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尝试将“红色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建立更加丰富的校园文化体系。笔者认为营造“红色”校园文化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开展以“红色”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日子前后如“五四”、“七一”、“九一八”等,很多高校都会组织安排一系列活动,如“红色专题”演讲、红歌赛、朗诵比赛、黑板报比赛。各高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组织相关的其他学生活动,更可以将其设计成“红色文化”专题,通过挖掘内涵,结合实际,对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第二、发挥“主题班会”的平台作用,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空间。现在很多高校的主题班会都非常有特色,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自觉能动性,提高自身综合素养。鉴于此,可以在主题班会中开设“红色文化”专栏,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总结,自我提升。
第三、开设一系列的“红色文化”讲座。这个活动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的精髓,通过查找资料,精心准备课件,还要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授课技巧,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听讲座,提升自己的“红色文化”知识,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三)建立以“红色精神”为专题的校园网络专栏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学生因为年龄优势,已成为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使用的主力。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可以积极探索,建立以“红色精神”为专题的校园网络专栏,具体细节包括:
1.高度重视。由学院宣传部牵头,学工处、团委、思政部、公共课教学部、计算机系合作,成立“红色精神”校园网络平台小组,学院给与资金支持,并设立负责人和管理小组挑选政治觉悟高、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教师参与其中,保障平台有序、正常运转。
2.丰富网站内容。不能将平台做成一种形式,要认真准备材料,定期上传、更新平台,并适度拓展、丰富相关内容。如展示了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之后,可以加入“钱学森”、“邓稼先”包括当今农业专家“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先进事迹。还可以加入“汶川地震”、“南方雪灾”、“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现代案例,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既丰富了专栏的内容,又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提升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培养“红色精神”主题网络专栏的优秀学生人才。学生是这个专栏的主体,因而培养优秀的学生管理人才至关重要。学院可以通过自愿报名、考试选拔、试用考核、最终选定等环节从全院学生从挑选愿意参与“红色精神”主题网络专栏工作的学生,在管理小组教师团队的带领下,积极参与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保持平台的年轻性,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保障平台对大学生成长发挥的育人功效,提升平台的实效性。
[1]张泰成,魏本权.论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中的价值[J].求实,2009,(4).
[2]占毅.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
[3]张泰城.红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5]季惠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5—05.
[7]王锡.隐性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保定学院学报,2016,(3).
(责任编校:余中华)
Integrating Red Resources into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LI Ya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hui College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focus on the value of “red resources”. As the emergence of research results of “red resources in Jinggang Mountain”, other areas and universities are also inspired to excavate the value of regions’ “red resources” constantly. In fact, deep study on the meaning of “red resources” and further excavating the “red culture” on the behind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wards college students.
red resource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course
2016-08-09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高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创新研究”,编号:SK2016A0276。
李炎(1982— ),女,安徽淮北人,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4681(2016)06-01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