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效应:基本样态与现实影响
张 伟
(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领域风起云涌,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效应日渐激烈,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新景观。应厘清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效应的基本样态,解析文化同化、文化冲突和文化重组三种文化效应的现实影响,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方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思路,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奠定基础。
全球化;文化效应;基本样态;现实影响
全球化进程肇始于经济领域,伴随生产力的发展,迅猛拓展到科技、文化、信息等众多领域,国家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成为常态。文化全球化,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影响不可避免,文化生存环境日渐复杂,文化发展逐渐多元化,文化效应全面显现。而各国之间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悬殊,导致文化能量不对称,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效应和社会影响。因此,从历史形态审视文化同化、文化冲突和文化重组三种文化效应,客观分析它们产生的现实影响,有利于规避文化发展风险、构建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推动国家“软实力”建设。
文化同化是指两种或以上能量不对称的文化相互交往后,受强势文化渗透的影响,弱势文化学习强势文化并逐渐具备强势文化特性的过程。文化同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不仅蕴含着强势文化的渗透,也蕴含着弱势文化的迎合。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同化效应,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实施文化侵略与意识形态控制的重要手段,也往往蕴含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企图。无论是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还是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抑或是约翰·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西方普世价值和文化同质化倾向。弗朗西斯·福山甚至赤裸裸地说:“我们可能正在目睹……这样的历史终结,即人类意识形态的演进的终点和作为人类政府最终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及。”[1]无疑反映出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同化态势,也折射出西方文化强大的话语权。
文化同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渗透。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和技术优势,通过语言、电影、书籍、报刊、宗教、网络等载体,极力美化和包装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肆鼓吹“民主、自由、人权”的西方“普世价值”,让发展中国家的民众产生崇拜和向往,从而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改造。文化渗透的过程实质上是强势文化奴役弱势文化的过程,也是弱势文化自我认同逐渐沦陷的过程。另一种是弱势文化主动迎合的去质化。弱势文化主动拥护西方化和现代化,采取自掘根基的迎合政策,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20世纪80年代,萨利纳斯对墨西哥进行全面改革,促进经济自由主义,并与美国、加拿大缔结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旨在将墨西哥从一个拉丁美洲国家变为一个北美国家。但美国国内因怀疑墨西哥遵守协定的能力而出现反对协定关系的呼声,墨西哥内部则因为改革的不满而引发了游击队的起义,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墨西哥成为文化孤岛。文化的去质化迎合,本质上是文化自信丧失和文化认同瓦解的结果。
文化同化必然伴随着一种文化的消逝和终结,成为弱势文化生存的危机,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一是文化同化破坏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不容置疑的问题,不同文化的互动与竞争,推动了人类历史前进和发展,也构成了灿烂多彩的文化图景。而文化同化以改造和消解一种文化为目的,追求文化的同一性,破坏文化的多样性,容易形成文化霸权,使世界文化发展失去生机和活力。二是文化同化引发文化困惑。文化消亡伴随文化认同瓦解,导致个人文化选择陷入困境。弱势文化被同化后,长期受到这种文化滋养的民众不得不面对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对自文化难以割舍,对他文化心存疑虑,容易造成个人文化选择的困惑。三是文化同化催生强权政治。政治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生死存亡的标志。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同化,强行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观念思维、价值体系等,从而干涉他国内政,强迫他国听从其指挥和统治,普及西方政治模式,推行强权政治。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性质的文化相互交往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文化冲突主要集中在政治文化、道德观念和宗教文化三个层面,本质上都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效应,伴随着文化的交往日趋频繁,并逐渐走向全球政治的中心舞台,甚至引发了众多国际安全危机。正如瓦茨拉夫· 哈韦尔所言:“文化的冲突正在增长, 而且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危险。”[2]约翰·埃斯波西托在评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关系时说:“历史的变化常常使这两个群体处于竞争之中,有时陷于争夺权力、土地和灵魂的殊死搏斗之中”[3]。这些都表明,文化冲突已经成为现代文化活动的常态,也揭示了文化冲突可能带来的危险性。
文化冲突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文化冲突的对峙现象。不同性质的文化彼此固守自身文化根基,但又想方设法排斥对方,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处于凝固状态,造成处于不同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渐渐疏离。典型如历史上的冷战,表面上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军事、科技、外交等的竞赛,但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之间的僵持、周旋和争持。二是文化冲突的暴力现象。文化影响观念,观念决定行为。文化冲突涉及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及不同价值观念,人类历史上由文化冲突演变为暴力悲剧的事件屡见不鲜。不仅有令人扼腕的犹太人大屠杀、卢旺达大屠杀,也有历史积怨并不断升级的巴以冲突,还有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而产生的局部暴力斗争,文化冲突引发的战争阴影始终笼罩在人类历史的上空。如何从根源上避免异质文化之间的矛盾,还缺少振奋人心的答案[4]。
文化冲突形成的文化竞争和对抗,让文化交流和发展进入紧张状态,深刻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格局。一是文化冲突阻碍文化流动。文化和谐交往能激发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冲突则可能使不同性质的文化长期陷于僵持状态,甚至彼此憎恶和敌对,产生文化极端保护主义,严重阻碍文化的正常流动。二是文化冲突带来文化认同危机。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基本价值认同,也是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认同。文化冲突造成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容易构成了价值冲击,进而撼动原有价值理念和民族精神,带来文化认同危机。三是文化冲突引发暴力冲突。任何暴力冲突的根源都是不同价值观深度排斥的结果。文化冲突可能让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众对他文化产生质疑、排斥和憎恨,孕育在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无法达成妥协、形成共识,从而引发外在的冲突行为,构成现实社会的暴力冲突甚至战争,影响人类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文化重组是指文化在坚守自身特质和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借鉴他文化的精华和优势,实现文化的优化重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完全同化、文化绝对冲突现象毕竟属于局部效应、少数情况,更广泛、更多数的应是文化重组效应。文化全球化让任何文化都不再是孤立和纯粹的存在,每一种文化都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他文化,也被他文化悄无声息地影响。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世界的文学。”[5]文化重组既保持了文化的个性,彰显了文化的生命力,又形成了交流的共性,增强了文化的适应性,可以有效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文化的基因世代延续。毋容置疑,文化重组成为世界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
文化重组关键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要固守自文化的独特品性。文化的独特品性是它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重组必须固守自文化的特性和内核,保持稳固的文化根基,保证民族精神延续的张力,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创新。否则,文化就会失去本性,就会面临被同化的悲剧,甚至遭遇国家分裂、政治崩塌和社会瓦解的巨大风险。二是要对他文化的取精弃粕。文化交往的目的是促进相互了解、文化融合和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不可阻挡的洪流。无论哪种文化形态,必然存在精华和糟粕的两面性,这是文化发展的时代局限性使然。自文化在保持精神内核的前提下,积极借鉴和吸纳他文化的精髓,为己所用,实现创新;同时,也要警惕和摒弃他文化的糟粕,抵御侵蚀,健康发展。总之,文化重组既保证了文化安全,又实现了文化交往,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和谐共生的人类文化图像。
文化重组既没有文化同化中的“文化擦除”,也没有文化冲突中的“文化对峙”,而呈现出互惠互利的“文化互助”,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一是文化重组促动文化共生。多样性文化的和谐共生,事关文化发展前景和人类社会安全稳定。文化重组以尊重文化特性为前提,稳固了不同文化的根基,避免了文化同化现象,维护了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的和谐互动。二是文化重组推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牵引力。文化重组能促使不同文化博取众长,互相促进,实现文化的改造优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三是文化重组促进社会发展。文化作为无形的力量,隐藏在社会各个领域,调节着社会结构,制约着各个领域的发展。文化重组可以避免文化冲突,保证文化和谐交往,推动文化的创新,从而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甚至促动政治、经济、科技等多领域变革,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全球化并不能直接导致文化同化、冲突和重组等文化效应,自文化的认同度才是引发文化效应的真正导火索。坚持“文化虚无主义”,轻视自文化,迎合他文化,必将会被侵蚀或同化,逐渐失去文化话语权,直至消失在文化世界;坚持“文化中心主义”,过度固守自文化,藐视他文化,必将陷入文化冲突的泥潭,造成剑拔弩张的文化环境,甚至引发暴力冲突;坚持“多元文化主义”,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尊重文化差异,采取兼容并蓄策略,推动文化和谐共生,才能构建绚丽多彩的人类文化,引领世界和平发展。
不可否认,文化的同化、冲突和重组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生动的文化景象,但是这些文化效应的涌现,也将文化引入不确定性时代,文化选择的困惑日趋严重。因此,在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都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选择积极健康的发展战略,逾越文化同化或文化冲突的陷阱,利用文化重组的互动舞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坚定“三个自信”,服务“四个全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1]张伟.影响与规避:西方文化渗透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5,(2).
[2]李庆霞.论文化冲突的地位与作用[J].学术交流,2005,(9).
[3]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4]沈壮海,王绍霞.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2014,(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M].1995.
(责任编校:简小烜)
Cultural Effect a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Basic Modality and Realistic Influence
ZHANG Wei
(School of Marxism,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 Jiangxi 330099,China)
The changes in the cultural field are emerging at the contemporary globalized era and interactions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are increasingly fierce, which has become the new sight of scene in the worldwide cultural development. Clarifying the basic modalities of cultural effect in the globalized background and analyzing the realistic influence on cultural assimilation, conflict and recombination can lead the direction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provide ideas of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mainstream ideology.
globalization; cultural effect; basic modalities; realistic influence
2016-08-01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文化认同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编号:14KS08;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规划项目“网络社会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编号:JXGXDJKT.GH-201524;南昌工程学院党建专项项目“高校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研究”,编号:2014DJ05。
张伟(1982— ),男,湖北荆州人,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管理。
G112
A
1008-4681(2016)06-00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