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报告
为落实《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监测评估制度》,准确掌握全区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组织厅属相关业务部门对草原植被生长状况、草原生产力及利用状况、灾害情况、保护建设工程、补助奖励政策生态效益、人工草地建设等进行了全面监测。
2015年草原监测工作,为确保地面监测质量,对全区监测业务骨干进行了技术培训,并根据农业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监测任务,编制了《2015年内蒙古草原资源监测实施方案》。监测范围涉及12个盟市67个旗县,参加人员500余人,调查总行程近10万公里,共调查样地1113个,草食家畜饲料结构调查400份,工程生态效益对比样地279组;草原虫害样方1665个,草原鼠害样方1212个。技术支撑单位运用3S技术,结合地面监测和入户调查数据,按不同区域与草地类型建立估产模型,测算全区天然草原牧草产量,并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区监测结果进行会商,形成了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报告。监测结果如下:
草原植被生长属上好年份。2015年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上好年份。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43.8%,草群平均高度23.3厘米,与上年基本持平。
草原生产能力、冷季储草能力比上年略降。全区天然草原牧草生长高峰期平均干草单产为60.9公斤/亩,总产量6854.5万吨。与2014年相比,平均干草产量降低2.2公斤/亩,总产量降低149.9万吨干草。
人工草地产草量达1509.1万吨,多年生牧草保有面积达到1205.2万亩,亩产260.2公斤/亩,产干草303.6万吨。一年生牧草产干草324.4万吨,青贮玉米2643.3万吨,折干草881.1万吨。
全区冷季可食饲草总储量为3703.6万吨干草,冷季总适宜载畜量7615.4万绵羊单位,与2014年相比,饲草总储量降低了112.4万吨干草,适宜载畜量降低了223.7万绵羊单位。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六月末牲畜存栏数14830.2万绵羊单位,冷季出栏后,全区平均牲畜超载率14.9%,较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生态效益。2015年全区约30%的补奖项目区草原植被覆盖度高于补奖前,约55%的补奖项目区与补奖前基本持平,约15%的补奖项目区低于补奖前。约60%的补奖项目区草原地上生物量高于补奖前,约30%的补奖项目区与补奖前基本持平,约10%的补奖项目区低于补奖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成效明显。退牧还草工程及沙源治理项目区成效明显。退牧还草工程区与非工程区相比,植被高度平均高出8.1厘米,盖度高出11.9个百分点,干草产量高出32.6公斤/亩。
沙源治理重点监测旗县与建设初期2001年相比,锡林郭勒盟镶黄旗、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植被盖度提高7.0~9.0个百分点,平均干草产量增幅为7.5~18.6公斤/亩。监测区内明沙面积逐渐减少,与2001年相比减少了14.1%~41.6%。
草原鼠虫害仍呈下降趋势。2015年,全区草原鼠害危害面积6478.2万亩,较上年减少497.2万亩;草原虫害危害面积6653.8万亩,较上年减少1614.2万亩。草原鼠害整体上有所减轻,虫害主要以点片状发生,没有形成大面积集中连片暴发,总体处在可防可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