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三龙镇农技中心 224199)
切实加强消毒防病,努力提高蚕茧质量
张林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三龙镇农技中心 224199)
阐述了蚕病与茧质的关系,分析了蚕病的影响因素,并从蚕前消毒、蚕期中消毒、回山消素及桑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
茧质;蚕病;防治
蚕病是蚕茧优质高产的主要障碍,是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原因之一,生产实践中,蚕茧产量高却不一定优质,即茧质有好有坏;相反,蚕茧优一般产量都是比较高,所以蚕病对产量的影响体现在对茧质的影响方面。
由于蚕病的发生,往往造成僵茧、蛆孔茧、印烂茧、薄皮茧、绵茧和次下茧显著增加,使总茧中的上茧率下降,降低经济效益。如发生病毒病,蚕儿发育不齐,有些蚕儿很快死亡,有些勉强上蔟而死在蔟中,未能结茧就死亡的会污染其它好茧,在结茧途中死亡的会产生印烂茧,印烂茧尚可以拣出,内印茧则无法拣出,这种茧茧丝短,丝量少、解舒差,蒸煮时毙死蚕、蛹的污物渗出,使缫出来的生丝带有褐色,色泽整齐度差,影响生丝的品位。而蚕病的发生是由于养蚕前、蚕期中、养蚕后的消毒存在问题,或消毒药品劣假,或有些地方桑园管理不好等。因此必须在蚕桑生产过程中把消毒防病、提高茧质作为增加产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来抓好、抓实。
蚕病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蚕病,其影响因素一般可分为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饲料因素以及蚕的生理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节肢动物,还有桑毛虫刺伤等生物因素而引起的蚕病,这是当前蚕桑生产中的主要蚕病,对生产上有较大的威胁。
化学因素:是指废气、煤气、农药中毒等。
生理因素:主要是机械损伤,如饲养过程中人工操作,造成创伤,或蚕座过密造成创伤,使病菌侵入而导致蚕儿发病。
环境因素:是指温度、湿度、光照、气流等小气候因素。当这些因素不能满足蚕儿的生理要求时,就会引起蚕的生理障碍,削弱蚕的抗病能力。所以传染性蚕病总是有传染源的,而这些散布在蚕室、蚕具、桑园以及周围环境中的传染病原,通过接触、创伤、食物等传染途径进入蚕体传播和蔓延。
3.1 做好养蚕前的消毒防病工作
(1)按照“扫、洗、铲、换、刷”的步骤进行消毒前的准备。扫:将室内外清理打扫干净,清除蚕室周围杂草、杂物。洗:将蚕具搬到流水河中浸泡并用硬刷正反清洗干净后晒干。铲:铲去蚕室地面一层表土6~9cm。换:换上新土,水泥地面用清水冲洗干净。刷:墙壁、天花板用20%的石灰浆粉刷一遍,地面用2%石灰浆洗一遍。消毒前搭好蚕架,将洗后晒干的蚕匾等蚕具架空,以便消毒。
(2)消毒方法和步骤。进行药剂消毒,方法是由里向外,先小蚕具后大蚕具,墙壁、天花板、地面处处喷到,大小蚕具样样喷到,喷足药量,并且要达到“三消一熏”的要求。
将蚕具用1%石灰浆浸泡,蚕网、蚕筷、蛾毛等用具,通过煮沸半小时进行物理消毒。
在养蚕前8~10天用1%有效氯漂白粉对蚕室蚕具(包括周围环境)进行喷洒消毒。每平方米用药液225mL,并保持湿润1h以上,然后,将蚕架、蚕具移至室外暴晒,蚕室打开门窗通风散湿。漂白粉使用方法是1kg漂白粉兑水24kg,先将漂白粉用少量水和成糊状,然后加入适量水搅拌后静置2~3h,取澄清液消毒。
养蚕前7天用250倍消毒净,再对蚕室、蚕具包括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喷洒消毒,每平方米用药液225mL。消毒净的配置方法是:一包消毒净兑水25kg充分搅拌后即可使用。
最后一次药液消毒后的当天傍晚架空蚕具,用毒消散进行熏烟消毒,室温24℃保持5h以上,密闭一昼夜后打开门窗排味散湿,蚕架蚕具移到室外暴晒,晒后加强管理。
3.2 做好蚕期中的消毒防病
要获得蚕茧优质高产,不能单靠养蚕前的消毒,要把消毒防病工作贯穿于养蚕的全过程,应做到:①采桑给桑前要洗手;②贮桑室及蚕室地面要保持清洁卫生,经常用0.3%有效氯漂白粉液消毒;③注意采桑、运桑用具严格消毒,以及蚕网防干纸等零星用具的消毒;④及时添食防病药物;⑤掌握易感期及时做好蚕体蚕座消毒;⑥严格提青分批,隔离淘汰迟眠蚕和弱小蚕。
3.3 认真搞好回山消毒
采茧后往往有很多烂茧、病死蚕的尸体和粪便遗留下来,这是病原最集中的地方,若及时消毒,就会减少病原扩散的机会。其方法是将使用过的蚕具、上蔟用具用2%的石灰浆进行消毒,然后清洗晒干后集中保管,蚕室蔟室用20%石灰浆进行消毒,同时要管好蚕沙,集中堆闷,减少病原扩散。
3.4 加强桑园管理
加强桑园病虫害的防治,减少交差感染,以及其它有毒气体的污染和侵袭,确保蚕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