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灿,徐瑞泽,奚 雷,李德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现状调研与分析
彭灿,徐瑞泽,奚雷,李德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现状,我们采用人员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文论述了该项调研的目的、意义、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方式与流程,给出了调研结果,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突破性创新能力;调研;江苏高新技术企业
在“创新制胜”的今天,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会过分。按照技术创新所导致的技术变化的程度,我们可以将在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的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技术)创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两种类型。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营环境的日新月异和同行竞争的不断加剧,突破性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突破性创新)的数量及其在创新中所占的比例也迅速增大。在此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要想长久地生存与发展下去,就必须“双管齐下”——既努力搞好渐进性创新,又努力搞好突破性创新,并努力使这两种创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2]。
显而易见,要搞好突破性创新,企业必须具备较强或良好的突破性创新能力。所谓突破性创新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能够促使企业现有产品或服务实现重大转型或转变的创新能力[3-4]。一般来说,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实施突破性创新的水平、规模和绩效。因此,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现状是有关企业领导、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都希望了解的“重大省情”。
然而,对于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现状,人们迄今为止“所知甚少”。事实上,虽然在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是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研究方面,省内外研究者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关于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现状的研究文献(调研报告、研究论文、专门著作等),我们至今没有见到。
有鉴于此,我们决定通过人员访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客观、全面地了解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现状(包括分布状况、平均水平、薄弱之处等)。然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被调研的样本企业中抽取了22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并对这些企业进行了因子分析,得出了这22家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及各因子排名,从中找出了这些企业进行突破性创新的优势及薄弱之处。
1调研的理论基础与主要内容
要通过调研收集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现状的有关信息,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构成问题,即要合理确定其构成要素(维度)。
由于在前人文献中找不到现成的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结构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我们采用以下步骤与方法构建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步,我们从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本质特性出发,基于前人相关文献[5-7]设计了初始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组成。
第二步,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指标体系,我们运用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三种统计分析方法[8]对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必要的修改与完善,从而最终构建了一个比较科学而实用的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实证检验中所用的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表1中的6个一级指标即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6个构成要素(维度),也是我们拟调研的主要内容。
表1 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2调研过程概述
我们先后走访了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的20家高新技术企业,与这些企业的有关管理人员、研发人员、生产人员、营销人员围绕《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现状人员访谈提纲》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从而比较客观而全面地收集了这些样本企业的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相关信息。
我们还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包括电子邮件、QQ、微信、朋友圈等途径)向工作在江苏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有关管理人员、研发人员、生产人员、营销人员发放了500份“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现状问卷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188份。
在对通过人员访谈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最终决定将其中的204家企业列为正式的样本企业(调研对象)。
3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3.1实施突破性创新情况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在我们调研的204家企业中,有188家在过去的5年里实施过突破性创新,有16家没有实施过突破性创新,两者在调研样本中分别占92.16%和7.84%。
虽然被调研的企业中九成以上都在过去的5年里实施过突破性创新,但这些企业实施突破性创新的绩效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实施绩效处于“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5个水平的样本企业在已实施突破性创新的企业中分别占8.51%、36.17%、42.55%、6.38%和6.38%。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样本企业的被调研者对我们直言不讳地说,他们实施的突破性创新大多是最低层次的突破性创新——这些创新仅对本企业而言具有突破性,而对国内外的先进同行企业而言根本就算不上具有突破性。
3.2突破性创新能力现状的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在我们调研的204家企业中,仅有12家(占5.88%)的突破性创新能力在国内同行中处于前列,即其突破性创新能力“很强”,而突破性创新能力处于“较强”、“一般”、“较弱”和“很弱”四个水平的样本企业分别占45.10%、35.29%、9.80%和3.92%。换言之,上述204家企业的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均值为3.39(满分为5分),介于“一般”和“较强”之间。
3.3制约突破性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基于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我们列举了7个制约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的因素,请被调研者从其中选出3个自己认为影响最大的制约因素,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制约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三个主要因素是:突破性产品与工艺研发能力不足;突破性创新管理能力不足;高管团队对突破性创新缺乏认识与热情。因此,要想使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的突破性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就必须针对上述三大制约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措施。
表2 制约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422家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
4.1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上述调研的204家样本企业中选出了22家企业,这些企业来自通信、电子、生物医药、制造、能源等行业。虽然这些行业在技术和技术创新方面千差万别,但有关企业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高度依赖突破性创新。
本研究中所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2家企业近5年的年报,以及企业官方网站和统计报告正式发布的官方数据,这些数据都是由企业根据国家统计标准准时公开发布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客观性。此外,还有一些指标数据是通过调查问卷和简单计算获得的。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因而有必要对有关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目前,国际上使用较为广泛的指标标准化处理方法是Z分值法,其指标标准化转换的公式为:
4.2因子分析过程与结果
通常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要判断测量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主要通过取样适宜性检验,其统计量为KMO和Bartlett特球体检验指标。当KMO值较小时,表明观测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较少,不适宜做因子分析。该指标优劣的判断标准为:KMO值在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具体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由表3可以看出,Bartlett球体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678.429,相应的概率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则应拒绝原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有显著性差异。同时,KMO值为0.867,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属于好的水平。因此,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本文按照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或超过80%所对应的因子个数为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公共因子”。因子的特征值、旋转平方和载入结果见表4。
表4 主成分分析结果
由表4可见,提取前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到,即前4个因子已经可以解释原始数据中85.092%的信息,因此本文选取4个公共因子是比较合理的。
进行因子分析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找到公共因子,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一个公共因子代表的含义,才可以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然而初步主成分因子分析的结果中各公共因子的载荷比较分散,典型的代表变量并不是很突出,容易使因子的意义模糊不清,难以分析实际问题。因此我们采用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进行正交旋转,使新的因子载荷的绝对值要么尽可能接近于0,要么尽可能接近于1。
由表5可见:第一个因子F1在7项指标上的因子载荷较高,分别是V7、V5、V8、V6、V11、V9和V10,这些指标充分体现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突破性创新管理能力,故将F1命名为“管理因子”;第二个因子F2在4项指标上的因子载荷较高,分别是V12、V2、V13和V1,这4个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突破性创新的产出情况,故将因子F2命名为“产出因子”;第三个因子F3在6项指标上的因子载荷较高,分别是V16、V17、V14、V15、V4和V3,这些指标分别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在突破性产品研发、制造过程中投入的资源,故将F3命名为“投入因子”;第四个因子F4在V21、V18、V19和V20这4项指标上载荷较高,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产品营销能力,故将F4命名为“营销因子”。
表5 旋转成分矩阵
续表5
运用SPSS计算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6
表6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记F1~F4为各公司分别在4个因子上的得分,则有:
F1=-0.148V1-0.154V2+0.063V3+K+0.075V21
F2=0.016V1+0.271V2+0.183V3+K-0.157V21
F3=0.352V1+0.077V2-0.177V3+K+0.202V21
F4=-0.139V1-0.113V2-0.047V3+K+0.004V21
得出每家企业在4个因子上的得分后,以各因子所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即可得到综合评价得分,即:
F=(32.635F1+25.714F2+18.918F3+7.825F4)÷85.092
经过计算,22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突破性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7。
表7 22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突破性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名
4.3因子分析结果分析
表7中,因子和综合得分为负数并不代表该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为负,而是说明该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低于样本平均水平。对该表的各项得分及排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2014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总体较强,在抽取的样本企业中,突破性创新能力大于0的企业有12家,占样本企业数的57.14%,其中最高得分0.9623分,最低分-1.227分,之间相差2.1893,标准差0.5325,说明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
(2)不同高新技术企业对应的每个因子的排名与最后的综合排名并不完全一致,而且有的企业单项排名与其综合排名还有很大差距。例如:南京中兴的综合得分排名第一,但管理因子却排在样本企业的第15位,这主要是因为各单项因子在计算总分时所占的权重不同。其中,管理因子的权重最大,为32.635%;其次产出因子为25.714%,再次投入因子为18.918%,最后是营销因子为7.825%。
(3)从单个因子分析来看,样本企业中管理因子F1大于0的企业有12家,最高的南瑞继保得分为1.65,最低的鱼跃信息得分为-2.22,相差3.87,差距较大。管理因子主要指企业突破性创新识别、规划能力以及突破性创新团队的组建与管理能力,由分析可以看出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
(4)产出因子F2在计算突破性创新能力得分时所占的权重为25.714%,因此产出因子得分较高的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也相对较高,从侧面反映了产出能力在评价一个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测量维度。
(5)投入因子F3反映的是高新技术企业在突破性产品研发、制造过程中投入的资源在企业总资源中所占的比例,样本企业中得分最高的是南京中兴为1.5041,最低的南京化纤为-1.469。由于部分样本企业规模巨大,企业所涉及的业务范围较广,有些涉及到房地产、物业管理、生产加工等突破性创新占比较少的业务,直接导致F3得分较低,间接导致突破性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得分较低。
(6)营销因子F4反映的是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产品营销能力,由于其占总解释方差的7.82%,所以所占权重较小,样本企业中突破性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的企业有的F4的得分反而较低。由22家样本企业的F4的得分来看,得分较高的企业如南京中兴、金城集团、国电南自等都是企业规模相对较大,在行业内享有一定的地位,而且企业内销售人员的学历及经验普遍较高。
5结语
本文首先对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现状的调研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到了制约突破性创新能力的三个主要因素,然后从调研的企业中随机抽取22家作为样本企业进行了因子分析,从而得到了22家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并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全面、准确地掌握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总体状况及制约因素,有助于有关企业对自身突破性创新能力形成更加客观、深刻的认识,找到提高自身突破性创新能力的途径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彭灿,陈丽芝.突破性创新的战略管理:框架、主题与问题[J].科研管理,2008(1):34-40.
[2]JANSEN J J P,VAN DEN BOSCH F A J,VOLBERDA H W.Exploratory innovation,exploitative 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1):1661-1674.
[3]AVLONITIS G J,KOUREMENOS A,TZOKAS N.Assessing the innovativeness of organization and its antecedents:project innov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28(11):5-28.
[4]WANG Catherine,PERVAIZ K Ahmed.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 construct using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4,7:303-313.
[5]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MOHAN S,MARK A Y.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the types of innovative capabilit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3):450-463.
[7]张炜.智力资本与组织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以浙江中小技术企业为样本[J].科学学研究,2007(5):1010-1013.
[8]范柏乃,单世涛.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20(6):663-668.
(责任编辑沈蓉)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he Rad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Jiangsu High-tech Enterprises
Peng Can,Xu Ruize,Xi Lei,Li Deqi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Nanjing,2100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clea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ad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Jiangsu high-tech enterprises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we carried out a special research using the personnel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urpose,significance,theoretical basis,main content,method and process of the research,gives the research results,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Rad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Survey;Jiangsu high-tech enterprises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彭灿(1962-),湖南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收稿日期:2015-07-31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2014ZDIXM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