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珺
(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
结合青岛地区音乐学的发展状况谈我对中国音乐史学的认识
陈 珺
(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
【摘 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这是属于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结合青岛地区音乐的发展,阐述了一些对于中国音乐史学的看法及观点。
【关键词】青岛;音乐史学;音乐学;发展
所谓音乐史学,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研究音乐及与它相关联的其他学科,它是音乐学最主要的、中心性的领域。通过一段时期以来笔者频繁地去青岛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进行采风,搜集到关于青岛地区音乐发展的一些资料,使我对青岛地区音乐的发展有所了解。同时通过了解青岛地区音乐,使我对音乐史学也有一些新的认识。
早在远古时期,大约从五万年前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简单的乐器和乐舞,但当时的乐器大都是从生产工具演化而来,并且出现了以骨、土、石、革、竹等一些材料。但这个时期乐器的制作工艺较为粗糙、简陋,比如磬是石庖丁(一种耕田用的犁铧兼作切肉的工具)演变而来。
在夏商时期,由于统治者力求纵情享乐,因而这个时期在音乐上出现了大大超越原始社会时期的质量和规模。在乐器的制作工艺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相应提高,商代由于冶炼等工艺技术的发展,使乐器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并由此而出现了青铜铸造技术,这使得铜制材料乐器数量增多,如铜铃、编钟相继出现,这是音乐进步的一种表现。
到了西周时期,随着生产得到发展,音乐文化水平空前提高,音乐活动空前繁荣。宫廷利用音乐作为统治工具,对以前和当时的音乐文化,做了一些综合、集中地完善整理工作,规定了音乐在应用上的等级制度,建立了音乐机构,举办了音乐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头一次相当完备地创造出宫廷“雅乐”的体系。在这一时期,乐器逐渐增多,表达性能更加提高。并随着乐器的增多,出现了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分类法。
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转变,社会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旧的礼乐制度受到冲击而濒于崩溃,民间俗乐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受到一些倾向于政治革新的诸侯和士大夫们的重视。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的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编民间音乐,运用于宴享、祭祀、朝贺等场合进行演奏。
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我国。渐渐的这一宗教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与民间音乐相结合,对青岛地区的音乐产生了一定积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弹拨乐器箜篌、琵琶、古琴的发展比较重要。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城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乐、康国乐、安国乐、天竺乐、高丽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在唐代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在青岛市博物馆内展出的“彩绘琵琶俑”可以看出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
宋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瓦舍”、“勾栏”应运而生。南宋姜夔是既会作词,又能依词度曲的著名词家、音乐家。宋代的古琴音乐以郭沔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开古琴流派之先河。
元代时期,道教文化鼎盛的崂山,为青岛文化艺术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本土宗教,战国时期的老子为其创始人,“道”和“德”是道教的核心思想。崂山道家源远流长,汉代张廉夫最早在崂山建庵修行,后经唐朝道长李哲玄、宋代“华盖真人”刘若拙相继修建,基本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建筑规模,崂山成为道教圣地。此后南宋王重阳创立道教全真派,其弟子丘处机等“北宗七真人”在崂山各创宗派。崂山道教属于北“全真”派,故其道乐以全真正韵为主体,但它又与山东一带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联系紧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崂山道乐以“十方南韵”、“崂山韵”、应风乐和古琴乐为特色,分为经韵音乐与器乐音乐两大类。经韵音乐包括殿坛经韵和应风经韵,器乐音乐以应风音乐和古琴乐为代表。崂山道教乐器是古琴和云锣。
由于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明朝时期,虽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伴随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港口贸易仍不断发展。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青岛口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贸易口岸和经济重镇。多民族的团结统一和频繁的中外交流,使明清两代的民间音乐得到极大的发展。民间戏曲有茂腔、柳腔;民间曲艺有胶东大鼓、胶州八角鼓;民间器乐有莱西吹鼓乐等。茂腔源于清乾隆年间,由“肘鼓子”、“本肘鼓”、“冒肘鼓”发展而来,流传于青岛胶州胶南等地,《秦香莲》。柳腔起源于“本肘鼓”,形成于即墨、平度交界处,
流行于青岛即墨等地,被誉为“胶东之花”,如《铡美案》。胶东大鼓是胶东大鼓因产生于胶东半岛而得名。共有三路流派,青岛地区以艺人梁前光为代表,属北路流派。胶州八角鼓是一种曲艺说唱形式,由北京“旗人八角鼓”演变而成,清朝雍正年间传入胶州。莱西吹鼓乐源自山西洪洞金鼓乐,是莱西民间喜庆家宴、祭祀典礼、迎送礼宾和婚嫁丧葬场合的一种实用音乐。
清朝末年,列强入侵,中国海疆危机加深,清政府在胶州湾驻兵设防,青岛正式建置。其后,德国日本先后强占青岛二十余年进行殖民掠夺。随着德国殖民统治在青岛的建立和西方侨民进入青岛,西方文化和教育也随之传入。德国殖民当局设教堂,办学校,成为传播音乐的场所,并培养殖民开发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使青岛成为中国早期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城市之一。在这个时期以基督教音乐为主的西洋音乐的初步传入,为传统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逐渐出现了“学堂乐歌”这种新的歌曲形式。“五四运动”震惊中外,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展开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20年代末,青岛汇入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潮。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青岛地区出现了音乐教育、音乐理论,音乐创作等多方面的新音乐建设。
以上是我结合青岛地区音乐的发展,所阐述的一些对于中国音乐史学的看法及观点。通过一段时期的研习,使我对这座美丽的岛城与它所富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资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一个侧面我了解到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过程,至今已发展成一门相当完善和成熟的学科体系。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这是属于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研究中国音乐,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历史,创造出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发展方向。参考文献:
[1]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3.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
[3]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4.
[4]孙继楠,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5.
[5]吴钊,吴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2.
[6]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5.
[7]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6.
陈 珺(1987-),女,河南新乡人,硕士,河南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