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文化还找得回来吗?

2016-03-25 06:24西村
新西部 2016年2期
关键词:工商界乡贤乡间

西村

看到一条微博:一位博士曾写信,认为现在农村很多传统民俗在退化,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有待改进。全国人大代表钱念孙表示,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对农村发展有积极意义。

很多人转发了这条微博或者点了赞。仔细想想,或许连人大代表钱念孙自己都会觉得,这不过是发思古之幽情的一通感言。最现实的两个问题摆在面前:一是谁还愿意或者有可能“告老还乡”。二是现在的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还有没有乡贤。

先说第一个问题。解放六十多年来,通过招工、招干、招兵、招生,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农村人脱离了乡土,回去的凤毛麟角,而且连自己都觉得混得不好才回家。过去还有个锦衣荣归,现在越是穿金戴银越远离农村。不仅人人跳农门,家眷随军、农转非也让很多人拔了“农根”。制度一方面限制着农村人进城,一方面又在导向和鼓励着进了城的人一去不回头。

解放前的农耕社会有一整套城乡交流的闭合体系,无论一个人官当多大,路走多远,根子始终在乡间。有了钱会在乡间置地盖房,修桥铺路,建庙捐寺,为自己也为乡里做很多事,从中获得很大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到老了还乡不仅享受天伦之乐,还享受社会的尊敬,享受叶落归根的最后归宿。社会的形态约束和引导着人们注重邻里。坐轿的大官和骑马的将军,也都知道在村口下马下轿,和乡亲们打着招呼步行回家。再说了,历朝历代都没有干部终身制,卸了任的官员在城市不仅无所事事,甚至难以生存,回乡有田有产有老婆孩子,有亲戚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的社会精英们自从跳出农门,生活基础就完全剥离,大官有独院,小官家属楼,工人也有家属院,吃的商品粮,买菜有市场,与农村基本上渐行渐远。有父母在世还回家看看,到后来兄弟姐妹也从家人变成了亲戚,更遑论什么乡里乡亲。所以,现在的“告老还乡”已经没有了任何社会物质条件。

再说第二点,真的不敢恭维,现在的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还能成为乡贤。且不说在体制谋利的链条上,有多少人已经被打磨成趋利的零件,就算还有心怀故里,报效家乡的动机,也没有做事的能力和条件。至于依靠公权向家乡倾斜,那也不公平且有被利益交换绑架而身败名裂的风险。

沦陷的乡村需要拯救,消逝的传统难以回头。惟一的出路,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给农民以平等的身份,让他们真正能像城里人一样,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过上体面的小康生活。这样,农村即使没有了乡贤文化,也能发展得很好的。

猜你喜欢
工商界乡贤乡间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乡间小路
1948年香港工商界“反美扶日”运动
大都市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靠大多数,还是靠“乡贤”
新中国初期中共对广东工商界的统战工作
新中国初期中共对广东工商界的统战工作
别让“乡贤”成“乡党”
乡村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