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红梅
【摘要】 说起外派培训学习,独有这一次“黔江区数字化教学资源(微课)开发与应用高端研修班”的学习经历感悟最深。
【关键词】 研修故事 学习经历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2-007-010
11月13日,我开始了在北碚为期四天的“黔江高级微课研修班”学习生活。本以为,来了来了,走了走了,这么短的时间,也没抱能学到很多知识的期望。没想到,这一次却成为我回味良久的“德艺”双修的经历。
一、从心开始
从赶往报到途中,由于不熟悉宾馆位置,晚上七点多我和先生的车还在路上绕圈儿。在与报到联系的周老师通电话的过程中,我就开始感受到她如接待老朋友的温暖。直到来到宾馆,看到她早已候在餐厅外面,热情的邀我们入席吃饭,还一再问我们需要加点什么菜。(学员的就餐安排其实是从第二天早上才开始,这顿晚饭其实是组织培训单位的工作餐。)
报到拿到资料时,我又感动了。在整整二十页的培训指南里,有致学员、服务指南、专家团队介绍、交通线路及北碚文化等十项。
特有人情味儿的是,在培训指南的最后,还用一页的版面介绍了离宾馆最近的北碚文化——“梁实秋故居(雅舍)”、“老舍故居(四世同堂纪念馆)”、“张自忠烈士陵园”。这样的安排,学员们的茶余饭后,当然也会赏心悦目喽!
二、迎接丰盛
在二十九中罗化渝老师的“相遇互联网”的讲座里,学员们展望了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新形势。在这样的形势里,教育进入一个“印刷术”时代,即资源整合、共享、高效。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学校的教学,向深度学习方式转变,向合作学习的方式转变,学生从教育的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
接下来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的莫鸿老师开始从四个方面教大家认识什么是微课,为什么做微课,怎么制作微课,怎么用微课。
由于老师们中有相当部分对电脑不熟悉,结果帮助大家安装camtasia 等软件就花了差不多半天时间,期间还由于有些老师电脑的操作系统或是硬件系统的配置等等,有时候camtasia 8安装不了,所以很是花费了莫老师的心思,他还把自己带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班的一些学生找来做助教。中午时间,莫老师还说,问题没有解决的,可以在中午时间找他及助教们再一起解决。
接下来的培训里,莫老师几乎是手把手的教大家制作微课,特别是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时间,让大家现场尝试用手机录制、PPT录制、转码、编辑……特别在使用camtasia 8的环节里,莫老师那些可爱的弟子们随时恭候学员们的求助,耐心细致的帮助大家解决制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三、经历风雨见彩虹
为了让大家在制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以致用。培训的第三天上午,莫老师让每个培训小组完成一个微课作品,下午举行展示、评比。
我们小组里,围绕选题就纠结不已,杨秀夫觉得就是小学语文里“直述句、转述句”的转换可作选题,而黔中的王茂润及曾宪巧两位老师觉得诗歌鉴赏中“意境”的理解是难点,微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冯家小学的马健也提出自己的选题……经过讨论,因王茂润老师上过那一节公开课,思路比较明晰,最终大家决定以她的诗歌鉴赏中“意境”作为微课选题。
接下来,就是商议制作形式了。王、曾两位老师提出以“李白、杜甫、杜牧、毛泽东”四位诗人的作品为代表,在微课中让学生明白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于是我们几个分头在网上收集素材——诗人的图片及代表作等等,并着手制作PPT.
渐渐的,我们发现不妙了,忙活了好一阵子,网上没找到现成可用的相应动画。如果用Flash现场做,时间上又是绝对不允许的,而PPT绝对做不出动画片里的效果,很难达表达出到我们需要的诗人触景生情的情形。眼看上午的时间已临近尾声,而素材都没有着落,更别谈后面的制作了。一时间大家似乎都意识到我们几乎不可能完成任务了。组内开始沉寂,估计都心灰意冷——开始玩手机、离开座位、漫无目的的上网。其实这会儿已是午饭时间,在其他学员不断的催促中,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先去吃午饭,饭后不休息,马上回教室继续想办法。
那一餐,我真的没吃出味道。在忐忑中,我突然有了个想法——放弃之前的一切努力,改我昨天用手机录制键盘操作方法为选题,这样的素材不用太多处理,估计午休时间也能完成,虽不能保证质量,至少咱们组有作品可交呀!我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一说,大家一拍即合,没等菜上齐,凑合着扒拉两口,放下碗筷,迅速回教室。
因为我是教信息技术的,所以大家直接让我说说设计思路及意图,然后是讨论分工,杨秀夫告奋勇,制作小纸片,马健直接说:“我来打灯光。”王茂润负责推送纸片,说话间,兰业兵已开始安装支架了,大家一致推我操作与录音……其他都各负其责。接着就开始录制了,我们尝试了几次,都因教室里还有其他组也在忙碌着,时不时的说话声就会影响了录音效果,我们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等教室里安静了再重新开始。就在我们心急如焚时,莫老师走了过来,拿出钥匙,让我们到教室对面他的房间里去录制。于是大家七手八脚,抬着桌子及其他器材,来到莫老师的房间里。啊!这里面的灯光及环境刚刚好,我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为了保险,我们录制了三次并保存下来。大家的心开始欢呼,迈着轻快的步伐,回到教室里进行编辑。
我先用PPT制作了一个片头,配上动画,导入到camtasia 8里。并导入背景音乐,开始了编辑,一阵剪、粘、标注、聚焦,在学生助教的帮助下,我们还完成了片尾的制作。
到下午两点多上课时,我们的微课作品基本上完成了。揉着酸涩发胀的眼睛,摇晃几下晕乎乎的脑袋,我们终于露出了会心一笑,郑重地走向前交出我们组的作品。
评比的结果已经不重要,在这无比纠结紧张的五个多小时里,我们经历了太多艰难,也体会了“柳暗花明”的喜悦。几个小时的团队合作,让来自不同学校的几个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共渡难关。此时此刻,还有什么比这“风雨后的彩虹”更美的情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