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地方美术资源的人文内涵和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理想载体。它能指导学生了解家乡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深层意蕴,产生深厚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这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地方美术资源的运用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逐渐升温,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研究的深度不够,以及美术教育工作者资源开发能力的限制,导致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成体系。本文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版美术教材为例,分析将地方美术资源引入课堂的策略,引导学生认同本土文化,理解多元文化,进而达到让学生自觉传承本地区优秀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地方美术 课程资源 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88-02
地方美术资源从艺术的角度展现了当地文化的特色,集中体现了各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是有利于美术课程目标实现的、具有当地美术文化特色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其中既包括物态的,也包括人文的。将优秀的地方美术资源引入课堂,有利于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点。《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发开工作”“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尹少淳教授在《美术课程改革要把握哪些要点》一文中也指出: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尤其是地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地方美术资源的人文内涵和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理想载体。它能指导学生了解家乡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深层意蕴,产生深厚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这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地方美术资源的运用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逐渐升温,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研究的深度不够,以及美术教育工作者资源开发能力的限制,导致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成体系。本文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版美术教材为例,分析将地方美术资源引入课堂的策略,引导学生认同本土文化,理解多元文化,进而达到让学生自觉传承本地区优秀文化的目的。
一、抓住《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充分、合理地利用地方美术资源
《美术课程标准》是地方美术资源开发的依据,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编写在具备独特性的同时又要和课程标准的理念相一致,这是地方美术资源开发的重点。同时,地方美术资源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教材要对大量课程资源进行归类、分析、筛选,进而合理组合和设计。
北京是一座有着近千年建都史的古都,拥有大量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北京版美术教材中涉及地方美术资源的课题覆盖了一至九年级各个学段的教学,从课题的选择来看,有探究民俗、民间工艺的《特色小吃》《庙会》《走进传统工艺美术》,有欣赏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的《走进颐和园》《庄严的牌楼》《北京中轴线建筑》等课程,还有关注非物质文化的《京剧脸谱》《京剧人物画》《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这些课程将学生身边的本地区饮食文化、工艺美术、民居建筑等引入美术课堂,使学生感到非常亲切,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画牌楼》《泥塑——古建筑》《用相机记录北京风情》《京剧元素的再创造》等课程中,引导学生在地方美术的情境中,通过绘画、泥塑、摄影、设计等方式进行创作与表现,进一步发展综合实践能力。从以上课题可以看出,北京版美术教材对地方美术资源的选择既体现了本土性和地方特色,也抓住了《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的基本理念。
二、循序渐进,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
《美术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指出:“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结合这一指导思想,在选择要开发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时,首先应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其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其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他们既亲切而又陌生、新奇的美术题材,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吕道馨先生在《建筑美学》一书中认为:“建筑物是一个文化的缩影”。以地方美术资源中的建筑来看,北京拥有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风格各异的建筑,就像一座琳琅满目的建筑博物馆。人美版北京教材在本地美术课程资源中选取建筑这一学生身边直观的艺术形式作为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编写的课题有《北京的胡同》《走进颐和园》《庄严的牌楼》《画牌楼》《北京的城楼》《中华世纪坛》《北京的建筑》《泥塑——古建筑》等。
《北京的胡同》作为低年级的课程,从学生身边最常见的民居建筑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各具特色的胡同及其背后的故事了解北京历史、文化、民俗的变迁。《走进颐和园》则向学生展示了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中精致的古典建筑风格和富丽堂皇、内容丰富的建筑彩画。低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及能力的薄弱,不太适合讲解高深的艺术形式,两节课程分别从民间和皇家的角度介绍最能展现北京文化底蕴的建筑,以激发兴趣为主,帮助学生认识到本地文化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探究中初步学习欣赏和表现的方法。
在第二学段四年级的课业中,教材选择了北京的牌楼和城楼作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代表,它们包含了更多造型、装饰、色彩等方面的美术素材,教材将其分别以“欣赏·评述”结合“造型·表现”领域的两节课程构成学习单元。例如:《庄严的牌楼》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在这一课时,学生欣赏、探究牌楼的建筑形式、建筑材料、装饰方法。在学生对牌楼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在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画牌楼》一课引导学生进一步从整体外形到细部特征仔细观察,欣赏运用不同表现方法创作的作品,并以线描的方法对牌楼加以表现,与本册前课学习的线描表现方法发生纵向的联系。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更好的评价与欣赏的能力,对美术文化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教材需要从更深层次挖掘本地美术资源的价值、历史和人文方面的内容。因此,教材在第三学段(5~6年级)首先选取了现代建筑中华世纪坛作为课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中华世纪坛接触到建筑、雕塑、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还可以通过深入探究建筑的功能与特点,设计理念、寓意及表达的情感,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北京既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都,又是充满创新与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北京的建筑》向学生展示了北京不仅有皇家园林、宫殿等古典建筑,还有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西式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吸收了古典建筑元素的十大建筑,以及国内外著名设计师设计的体育场馆、博物馆、剧院、展览中心等现代建筑。引导高年级学生以时间为线索,一方面整理、概括各个时期的北京建筑的构造、装饰特色,一方面结合北京地图,介绍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体现北京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以上课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美版北京教材在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时是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是从学生身边出发逐渐扩散的,在所需的知识技能上先易后难,在文化背景上先浅后深,将零散无序的地方美术资源加工整理成系统的、适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课程资源。
三、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美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美术学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应被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美术课堂引入地方美术资源也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方面要提炼地方美术资源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并展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其特点,从而引发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其内含的精神层面,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情感体验。一方面要将地方美术资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创新意,使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现代新设计增值,从而深植于现实生活中。例如:《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在品类繁多的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中选择了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燕京八绝”。“燕京八绝”充分汲取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在清代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高峰,最具京派风格。同时,本课将传承传统落在实处,引导学生从自己喜欢的北京传统工艺品入手进行学习研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地观赏层面,以捏面人为例,在实践中体会材料与技艺之间的关系,用传统手工艺表达自己的心愿。
地方美术课程开发是将地方美术资源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搜集、整理、提取、转化,生成再到最终的教学活动实施。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深入理解《美术课程标准》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是对美术教学内容的拓展,对开阔学生的视野乃至学习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项必要内容。
作者简介:
郭庆(1977.12-),男,汉族,河北新城人,本科,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长期从事中小学、高中美术教材的编写工作,研究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课程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