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梅
【摘要】新课标指出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应从改进师生间交往的方向、维度,实现由单向单维到多向多维的改变;增进师生间交往的时空频度,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改变课堂气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等方面改善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关键词】教学 师生交往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72-01
新课标指出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一、改进师生间交往的方向、维度。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交往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一起分享理解。在新课标下的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应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首先,教师与学生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闻道在先”,教师的经验成熟,他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远远高出学生。因而教师担负着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的职责,教师是主体。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绝对平等,学生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学生自由地、自主地、民主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的权利和创造性自我表现的权利,学生是主体。其次,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在彼此间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交往。由此形成“学习共同体”。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相互统一。
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往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学生在教学交往中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教育的内容、方式、进程是由教师而不是学生决定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是由教师教会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兴趣,乃至社会态度和价值观,主要也是在教师引导下养成的。在师生交往中,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相统一,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师生交往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
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式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从而使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强调教学交往应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揭示知识时,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训练,使课堂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师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交往中得到充分地发挥。
2.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
从信息论上说,教学交往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四种信息交流方式:①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教,学生学。②以谈话为主的双向交流。③以讨论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④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显而易见多向交流方式最佳,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确保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
3.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传统中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如果教师仍坚持课堂上的一言堂的权威阐述,会直接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转变角色,由权威者变成朋友。教师角色一旦改变,就很容易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处于愉悦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进行更广泛地交流,互相启发。
二、改变课堂气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开放的课堂教学,从过程和内容两方面看:从内容角度看,意味着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从课堂角度看,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课程资源。从教学角度看,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总之,良好的师生交往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有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新课程下的老师应着力改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状态,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氛围里,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位学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
[2]成有信:《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3]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4]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6
[5]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