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缓解学生的焦虑心理,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觉两个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社会支持力度以及宣传社会扶持政策等方式加以适当干预和引导,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词】社会支持 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70-02
贫困大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在大学校园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是需要人们给予更多关心与支持的群体。学校需要在深入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社会支持与积极影响,使贫困大学生能够走出自卑的阴影,形成乐观的心理状态,消除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感。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贫困大学生普遍具有适应环境能力较差、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以及生活压抑较大等方面的问题,所以贫困大学生易于出现敏感、自卑、压抑、嫉妒以及恐惧的心理。
二、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缓解学生的焦虑心理,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觉。
(一)缓解学生的焦虑心理
贫困生来自于贫困家庭,家庭压力相对较大。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够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对贫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1]。
(二)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觉
社会支持能够通过个体或者社会关系网络,给予贫困大学生一定的资源或者是支持,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幸福感觉[2]。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干预方式
(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学生属于校园中的弱势群体,学校需要加以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设定为一门专业课程,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对学生所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及时矫正,缓解学生的情绪问题,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与正确判断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心理讲座等活动,活动的重点在于挫折教育、情绪调节以及理性思维的培养等方面,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生活。对于贫困大学生,学校需要进行特别的关注,充分利用海报、广播、电视,报纸和媒体的多种手段,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卫生常识,提升学生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预防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给予学生更多的赞扬与鼓励,挖掘学生更多的个人潜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二)加强社会支持力度
大学生群体中,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显著,学生的生活条件较差,则会产生更多的生活压力以及学习压力。学校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加强社会支持力度,为贫困大学生分忧解难。
比如学校可以建立社会扶持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贫困大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使更多社会中有能力的群体或者个人参与到贫困大学生的帮扶活动中,增加社会支持的渠道。
同时,学校可以加强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提升政府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度,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多种方式,在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同时,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和保障。
(三)宣传社会扶持政策
当前很多高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着社会扶持政策了解程度较差等方面问题,没有真正发挥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使得贫困大学生的焦虑心理仍然比较严重。学校方面可以积极宣传社会扶持政策,尽学校所能的帮助贫困大学生。
学校可以积极宣传贫困生的辅助政策,比如可以在校园官方网站、学校公示栏等位置粘贴相关的宣传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国家的助学贷款相关内容,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缓解,降低贫困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发生几率,更好的学习与生活。同时,学校还可以适当开展创业教育、就业培训机构,宣传积极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够学会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式。
结束语
社会支持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幸福感觉。学校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使贫困大学生能够专注于学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健康的思想品格,充分发挥积极引导的价值,消除贫困大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为贫困大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谭健烽,蔡静怡,吴建玲.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人格、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1,03(12):477-479.
[2]刘应君,王鹏飞.论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长沙、湘潭5所高校为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23):153-156.
作者简介:
陈秀清(1982年3月-),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