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艳 张晖 张慧
【摘要】分析了VB.NET程序设计课程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特点,结合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并进行了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VB.NET程序设计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人才培养
【Abstract】Analyzed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VB.NET programming design course according to non?鄄computer majors, combining educational ideas and teaching experiences, this paper proposed a teaching reform plan and given a trial. It has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The target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is realized.
【Keywords】VB.NET programming desig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effect; training talent
【基金项目】2014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Y61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38-0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遍及社会的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VB.NET程序设计作为一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具有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特点。因此,各高校把VB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难学、难懂,跟所学专业无关,缺乏学习的兴趣、热情和信心,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1.VB.NET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1)教材针对性不强。传统的VB.NET程序设计教材按照给出语法、解释语法规则、举例说明的顺序结构组成,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首先遇到的是枯燥、难学的语法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任务驱动模式的教材,省略了语法部分,开篇就是一些复杂的程序,很多学生一看到满幅的英文代码,心理上就有压力,使学生感到难学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2)教学模式存在弊端。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虽然能较好地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但因讲授内容繁琐老套,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听讲和记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由于教材案例陈旧乏味,学生学习兴趣衰减,往往实践能力不足,每当结合到实际编程问题时大都束手无策,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编程思维,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考核方式不合理。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期末笔试闭卷形式。在这种考试方式下,教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考核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难以发挥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作用。重理论、轻实践、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有悖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教学改革与实践
(1)精心组织教案,改进传统教材内容
与传统课程相比,VB.NET程序设计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计算思维。
现有的VB.NET程序设计教材大多对理论知识讲解得比较多而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难于理解和记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精心组织教案,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不同专业编写相应的案例教程和配套的实践指导教材。
在选取和设计教学案例时,要从实用性、趣味性、针对性、难度、综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将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展示出来,如用户注册、计算器、考试系统等程序,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实用性,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使原本感觉难懂、枯燥的课程教学变得生动、直观,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学”与“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VB.NET程序设计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光靠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在课后多练习多思考多实践。因此,采用理论课以教师“教学”为主,实践课则由“教学”变为“导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督促、帮助的作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理论课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下次上机实践课案例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机。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观念,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提高。
(3)层次化的教学方案
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也有差异。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进度,将课程内容进行分为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基础部分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提高部分鼓励大多数学生认真学习,这样为每位同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提升空间。
在实践教学方面,将实践案例分为基础型和自主创新型。基础型主要以模仿为主,设计一些与教材同步且简单、有趣,实用的基础案例,根据难易程度给出相应的提示而不直接给出答案,锻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实现同一案例程序。自主创新型为能力的提升,针对学有余力、对编程非常感兴趣的学生,需要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设计一些相对复杂的案例,在实现程序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这样层次化的教学,使每位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方向,感受完成一个个案例后获得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动力。
(4)优化考核办法
针对现有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对VB程序设计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用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模式。课程成绩=上课考勤(10分)+上机实践(30分)+综合实践(20分)+期末考试(40分)。
①上课考勤。根据学生上课出勤情况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情况给定成绩。依照教学内容合理设置问题,抓住每次课的重点,让学生主动作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锻炼表达能力。
②上机实践。每次上机实践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上机实践操作。实践任务要考虑不同基础学生情况,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当场给出当次上机实践成绩,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付出辛劳后收获成绩的喜悦。
③综合实践。在课程即将结束时,设置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查阅资料、组员共同完成,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④期末考试。针对全部理论教学内容的综合考试,类似传统的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3.结语
本文对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VB.NET程序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剖析,在各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再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教材教案、教学模式、教学方案、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达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童爱红,刘凯,俞海英.VB.NET应用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
[2]王岚,杨庆红,李云清,揭安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7:123-125
[3]胡明霞,汪海涛.高等学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31):7799-7800
[4]娄迎红.《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49-51
[5]周蚌艳,钦明皖.基于CDIO理念的VB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2014,35:123-124
作者简介:
朱玉艳(1983-),女,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