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大学生道德自觉与道德体验教育

2016-03-24 08:55朱竹青刘荣黄龙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朱竹青 刘荣 黄龙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道德教育弊端凸显,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重重难题,如道德信念缺失、道德冷漠盛行等。针对这种道德自觉缺乏的现状,本文着重讨论发展道德体验教育的现实意义及重要性,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道德自觉 道德信念 道德体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79-01

道德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关系形成而出现的,为了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必须遵守一系列的道德规范,然而,强制性的理论灌输无法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激励,面对目前的道德现状,进行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是当前社会需关注的关键问题。

1.道德自觉的内涵

道德自觉的内涵是随着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与时俱进的,其涵盖的思想和内容不断的丰富完善,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道德体系。一方面,它是社会个体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自觉与社会规范体系保持协调一致,不断更新认知与道德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它也是社会整体的道德自觉,即社会整体对道德文化发展的使命感与认同感。

2.大学生道德自觉现状

2.1缺乏坚定的道德信念

当代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产生一系列道德问题,如盲目推崇个性化发展、个性极端、自我中心、考试舞弊等,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坚定的道德信念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习惯随波逐流,利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专业课得过且过,考试抄袭舞弊,得到较高的成绩而未被严惩,认真学习的学生反而得到相同的成绩甚至更低;叛逆非主流的被称为时尚潮流,传统教育下的三好学生却被嘲笑为书呆子、老古董;自我中心美化成个性鲜明被广泛推崇,无私奉献被视为落后的思想。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们通常会产生困惑,什么才是道德的判断标准、为什么要去遵守,可见,一旦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动摇,将会引发更多的不道德行为,淡化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

2.2道德冷漠盛行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对他人的感受缺乏关注,对社会的公益活动表现冷漠,甚至认为是虚伪的炒作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促进个人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环境缺陷,缺乏与他人的感情沟通和互动,逐渐产生了道德冷漠感—只要不损害到个人利益,就不会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回应。

3.道德体验教育

3.1道德体验的内涵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基于长期中小学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关于道德体验教育的丰富思想。这一教育思想主张双向开放的教育过程,倡导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内心世界,开发多样性、个性化的实践。研究证明,丰富并完善这一思想体系对我国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2道德体验教育现状

目前,大学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弊端愈加凸显,缺乏有效的道德体验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对提高大学生道德觉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发展。一方面,大学生作为道德体验的主体,缺乏体验的动力;另一方面,道德体验的方式单一,枯燥乏味;此外还有道德体验和感悟程度肤浅的情况。

3.3道德体验教育的意义

道德体验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体人的丰富性,是将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价值、物质及精神需要有机结合,而这正取决于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加强道德体验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道德体验教育对促进道德自觉具有积极作用。传统教育使道德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即大学生往往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仅停留在课本上,倒背如流,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道德体验使道德教育与教育主体产生情感互动,通过道德体验,体验主体将道德的存在形态和价值形态统一,对道德规范有切身的理解和领悟,坚定道德信念,防止道德冷漠。

3.4增强大学生道德体验教育的建议

①有效的道德体验,首先必须让道德体验者即大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愉快的享受和幸福感,并得到社会的认可、鼓励和共鸣,形成道德体验的原动力。其次,在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应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研究显示,广大学生对亲身参与体验的事件能获得更多的收获,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到道德关系和道德意义,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在体验结束后,应加强讨论和沟通,进行深入的感悟。

②采用多样性的体验形式,如生态体验、生命体验、情感体验、劳动体验、情景体验等。通过与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内心世界的感悟体验,领悟生命的真谛,学会互惠共生,感受他人的情感,对他人、他物、自然以及自己的内心抱有敬畏,追求自我价值以及超越自我价值的意义,及时自我调整、自我净化,走向情感世界的丰富和道德世界的成熟。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灵活运用道德原则,创新道德生活方式。

加强大学生道德体验教育,恢复大学生道德自觉,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贯彻落实道德体验教育的原则,提供有利于道德生长的环境,实现良性的积极互动。

参考文献:

[1]黄成忠.论培育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2,(4):131-132.

[2]王青.论大学生道德体验与道德自觉的教育价值[J].教育与职业,2011,(11):47-48.

[3]李丽娟.影响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因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