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60-02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认真地听,或者异口同声的回答问题,这是语文老师最习惯的一种教学方式。从传统意义上讲,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去衡量,这只是把学生当作了既定的课程的接受者,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这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要较多地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输出者,而应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之一是,选择故事性强的课文,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陈太丘与友期》等课时,就引导学生成功地进行了课堂表演,较之以往我在教这一课时的效果,要有很大的提高。
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我认为,要想使课堂表演获得成功,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一、布置任务、明确要求,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这是课本剧演出能否成功键。我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就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布置了编演课本剧的任务。明确要求,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小节,编演成课本剧,学生反映比较强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表现欲最强的时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过的一些诸如《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影视剧和一些小品,从而对戏剧表演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学生担任总策划人,直接对老师负责,对学生统筹管理。
二、充分信任学生,下放权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充分相信学生,让每个小组在课余时间展开讨论,让小组成员自己展开民主式的讨论,对剧本的构思、角色的分配,充分发表意见,讨论后确定。每个小组都要选出一名导演,没有演出任务的小组成员负责评判和把关,积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才能,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适时指导,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初次接触课堂表演时,会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当学生遇到难题,小组讨论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指导,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学习资料,解疑释惑。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很有效果。
参与课堂表演,使同学们人人参与,给他们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不再只局限于课本,从而放飞了创造意识的翅膀。事实也证明,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惊人的,他们设计的许多情节,都大大丰富了课文的表现力。
如改写《陈太丘与友期》时,为了表现陈元芳的聪明机灵,学生会加入一些孩子特有、大人不易想到的动作和神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表现元芳“入门不顾”时,由于学生的年龄与元芳差不多,学生演起来自然流畅,将小元芳的天真率直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表演《木兰诗》时,学生便在最后一场有超常发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段描写情感细腻、角色复杂,本不易表演。但是由于很多知识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如:本地区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外出打工的人,所以大多数学生对引接亲友的场面比较熟悉,对亲人重逢的心情有所体会。正因为如此学生演起来才那么自然流畅。通过表演使学生对课文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尊重原文主旨。
“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说白了,就是不好好说话,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这正是初中阶段的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近来,“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且越来越离谱。许多同学不知不觉之间也受到了它的影响,同学们在编写课本剧时,为了追求表演的效果,便加上了许多和主题不相干的情节和对白。
如:有的学生在编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和当前的学习无用论硬加联系,硬是说上课很“无味”,还是到“百草园”与朋友玩耍开心,结果是冲淡了原作的批判意义。这些情节和语言固然可笑,表演出来也许会赚到许多的掌声,但它游离了原文的主题,对学生理解原文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发现,适时引导,从而避免走入“恶搞”的泥潭。
在学生表演开始前,可以将讲台进行一定的布置,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化装(如:戴一个简单的头饰、拄个小拐杖等),组成助威团,用热烈的掌声给表演的学生以信心和鼓励。也可以采用小组之间的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我在学生表演时,还模仿中央电视台小品大赛的形式,组织了评委会,现场打分,还设置了最佳表演奖、最佳剧本奖和最佳剧目奖等奖项,让同学们把掌声送给每一个参与表演的同学。这无疑是对同学们辛苦劳动的回报,让他们每一个人都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乐,这种美好的体验,会对同学们今后积极参与语文教学,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