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微视频教学应用策略

2016-03-24 05:31:34李晓铭黄新革
关键词:微课知识点课程

李晓铭,黄新革

(长沙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湖南长沙 410004)

信息化背景下微视频教学应用策略

李晓铭,黄新革

(长沙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湖南长沙 410004)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作为一种应用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体,视频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热衷使用的辅助教学手段。文章针对运用视频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微视频辅助课程教学的应用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最优化。

微视频;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应用策略;应用效能

大学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课程教学中,视频媒体以其“形象生动、现场感强、声画并茂、直观易懂”的特点广受青睐[1]。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视频由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记录以视频文件形式传播,大量应用于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网络等多个教学环节中,其应用模式与频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效果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应用理念与现实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视频媒体教学的传播优势凸显不够、应用效能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视频辅助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一,能真正用于课程教学的视频资源匮乏。原因一:早期电教人员制作的大量电视教学片(记录在录像带上的模拟视频),因受内容过时、保存时间短、使用不便等因素的影响而被大量淘汰,只有少量被转成数字视频资源。原因二:现有的大量视频教学资源多属于讲座、讲课实录和电视专题片等。原因三:相比图片等其他媒体类型,教学视频的制作与处理难度偏大,教师自主设计与制作教学视频的能力不够。原因四:教学视频传播受到文件大小、资源数量和操作技能等因素制约,教师能获取的共享教学视频素材不多。鉴于上述各种原因,在课程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能真正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需要的视频素材较少,视频媒体的教学优势难以显现、独特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第二,视频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有偏差。表现一:在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中,运用视频媒体的数量偏少;课程教学中使用视频的频度普遍较低。表现二:有些教师未根据教学需要对视频素材进行删减编辑,拿整段视频在课堂上顺序播放,重点不突出而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表现三:在线观看视频教学内容时,会因时间长而文件太大导致播放不流畅,或因难以找到关注点而放弃浏览。表现四:虽然视频媒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独特的表现优势,但选择视频媒体辅助实验讲解与实训的教师则较少。诸如以上多种表现,在运用视频媒体辅助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恰当的应用方式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效能难达预期。

要解决上述问题,最优策略是采用片段视频(微视频)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一是搜集与自制相结合,注重微视频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合理运用微视频辅助课程教学。这种把技术层面和行为层面结合在一起,实现教与学的情景创意、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方便灵活的交流互动,对于课程教学的模式优化、效能提高、质量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采用微视频辅助课程教学的优势

微视频(Micro Video)泛指时间很短的视频短片。用于课程教学的微视频通常表现为剖析知识点单元的微课或视频片段,短则几十秒,长不过十多分钟,时间短而内容相对完整。短小精炼、大众参与、传播便捷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2],内容集中在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微视频的辅助教学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于改善教学效果。微视频的持续播放时间短,可以在人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限度(25分钟)内完成观看,从而大大提高视频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二是便于知识信息传播。由于微视频的文件相对较小,课堂播放时会方便灵活和快捷可控、有条件适当增加文件压缩的比特率以提高画面播放质量、在线播放的流畅度对网速的要求相对较低。三是宜于自主学习共享。一定的知识内容由一个条目的长视频变成多个条目的微视频后,学习者既可从众多视频条目中准确选择最感兴趣的知识点学习,也能迅速查找并下载最适用的微视频。

三、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建设

课程教学所需的微视频资源,按内容形式可分为片段视频与微课视频。片段视频一般以碎片化的视频素材为存在形式,用于辅助知识点讲解;微课一般是时长为十几分钟以内,用于讲授一个知识点的课堂教学视频。按建设方式可分为共享视频、自制视频。一个教学微视频成品,需要经过设计与规划、搜集与拍摄、处理与编辑等三个基本流程,具体构建过程如下。

第一,策划与脚本撰写。首先是媒体选择。依据教学媒体选择的最大价值率、共同经验率、抽象层次原理等三个基本原则[3],选择能获得最好教学效果的媒体——视频。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的比较分析,把最适合用活动画面表现的知识内容选用视频媒体辅教。例如,在“新闻摄影”课程中“焦距对景深的影响”这个知识点就特别适合用视频来辅助讲解。其次是制订编辑方案或撰写分镜头脚本。对于现存的视频素材,应基于“微”理念,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制订出再编辑方案;对于需要重新摄制的内容,应按知识点撰写稿本和分镜头脚本。

第二,搜集与拍摄素材。对于计划采用视频辅教的教学内容,首先要有资源共享意识,去收集现存的教学视频资料,收集途径主要包括共享下载、学科交流、注册付费等三种[4]。对于难以收集到现存视频资料的教学内容,则可策划重新摄制。教学视频的拍摄主要分为专业拍摄与业余拍摄两种方式。专业拍摄:一些应用传播范围广、对画面质量要求较高、或立项为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教学视频,一般要安排专业电视制作人员采用专业级高清摄像设备拍摄。拍摄微课时,可以借助专业录播系统多机位现场录制,也可以按脚本规划要求分镜头拍摄。值得注意的是,拍摄微课不是简单的传统课堂实录,也要拍摄讲授中穿插运用多种媒体辅助知识点讲解的内容。拍摄片段视频时,需根据设计要求分镜头拍摄画面素材,要注意科学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业余拍摄:一些用于自主辅助教学、对画面质量要求不高的教学视频,教师可以自主拍摄。常见的业余拍摄方式有三种:一是自助式微课录制方式。教师通过点阵笔直接在相应的纸面上书写、或在相应教辅材料及自有课件上书写,摄像头自动记录教师的讲课画面,配合语音讲解,连同内容资源即时导入微课录播平台,便可自动生成要素俱全的微课视频。二是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需给学生演示电脑呈现的教学内容,无需教师讲课画面,可用专门的屏录像软件记录下所有的操作演示内容,再配合语音讲解,即可自动生成教学视频。诸如CamStudio、ShowMore等软件,均可录制电脑上所有的屏幕和音频活动,同时生成符合行业标准的AVI视频文件。三是自己动手用DV机或手机摄录片段视频,最基本拍摄要求是清晰、稳定、完整。

第三,处理与编辑合成。搜集与拍摄的视频还只是零散的素材,必须经过编辑处理后,才能真正运用于实体课程教学中。视频编辑同样可以分为专业编辑与简单编辑两种方式。对于收集获取的教学视频,虽然省去了前期拍摄过程,但不一定完全符合教师各自的实际教学需要,可以按照知识点将其剪辑处理成符合教学实际的微视频。由于这类视频素材已经历过一次编辑,只需选取有用的片段为教师教学所用,宜采用简单编辑即可。对于重新策划拍摄的视频素材,必须按照分镜头脚本的要求进行编辑与合成,即采用专业编辑方式。主要编辑原则为:把准剪辑顺序,符合视觉逻辑;确保剪辑点自然流畅;静接静、动接动;再适当添加说明性字幕,最后将声音有机地合成到画面上去,合成一个完整的微视频。

第四,制作动画微视频。动画视频是一种特殊的视频形态,对于那些抽象原理、内部运动等不适合用摄像机拍摄的教学内容,适宜采用动画视频辅助教学。动画视频通常有二维与三维之分,是将表现对象逐格摄取,观看时连续播放而形成的活动影像,画面内容一般由电脑制作而成,再配以相应的解说,以视频文件格式进行传播。基本制作方法是:先利用动画创作软件制作动画视频素材,后添加合适的动感文字说明,再为动画视频配上必要的声音,加上唯美的动感场景和转场特效智能渲染,最后生成高清动画视频,即可导出1 080P高清AVI格式文件。

第五,文件的格式转换。视频格式主要指视频的编码格式与封装格式,目前常用的视频格式有影像格式(Video)、流媒体格式(Stream Video)两大类。影像格式可以根据出处划分为AVI、MOV、MPEG等三种,编辑生成的视频文件一般以AVI文件居多,这类文件图像质量好,但单位时长的文件过于庞大,不便于教学传播。流媒体是应用流技术在网络上传输的多媒体文件,常用的有ASF、WMV、RM、FLV等,由于流媒体文件有文件较小、边下边播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格式转换的外显特征是视频文件的拓展名变换,实际上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格式转换改变文件大小。通常将编辑合成后输出的AVI等文件转换成WMV等较小的文件格式。注意,在选择视频输出方案及质量时,应点击“高级设置”对视频尺寸、比特率、帧率等进行手动设置,避免使用默认方式转格而导致的文件无效增大。二是通过格式转换改变封装方式。由于每一种格式的文件需要有对应的播放器,我们可以通过软件将视频的格式互相转化后,使其达到用户的播放需求。例如,MOV格式文件用QuickTime播放,可将其转换为WMV格式用MediaPlayer播放[5]。另外,对于PPT和SWF等其他格式的文件,也可以转换成视频文件。

四、微视频的课堂教学应用

随着视频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走进课堂,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位任课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应该分析课程的学科特征与知识点的教学需求,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特点,探索微视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应用模式与实施方法,熟练掌握微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的插播方式与引用频度和时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设计微视频的课堂应用环节。微视频运用于课堂教学,一般是以片段视频与动画视频的形态存在,宜将其穿插到教学PPT的相关内容与环节中。由于片段视频与动画视频是微视频中更加短小精炼、播放便捷的媒体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时,需要准确把握微视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用频度与插播时机[6]。

第二,直接插播与嵌入控播相结合。在多媒体课堂上,一般都会有120寸或以上的大屏幕,视频播放无需采用全屏方式,选择能让后排学生看清楚的播放窗口,插入到PPT中播放。在实际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片段视频时间的长与短,分别采用“嵌入式可控播放”与“插入式自动播放”方式[7]。

第三,解决视频无法在PPT中播放问题。教师在多媒体课堂上经常会遇到微视频在PPT中播放不出的情形,这一般是视频文件的编码方式与播放器不兼容所致。在运用流媒体技术时,音视频文件要采用相应的格式,不同格式的文件需要用不同的播放器软件来播放,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通常在电脑里安装能兼容大多数视频格式的播放器,像暴风影音等;且视频文件必须与PPT文件在同一文件夹中才能正常播放。

五、微视频的网络教学应用

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探索微视频或微资源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应用模式与实施策略,善于将微视频资源上传到各类网络教学平台中应用,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已经成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新常态。

第一,生成流媒体文件。流技术是把连续的视频信号经过特殊编码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用户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流式传输时,将整个视频与三维媒体等多媒体文件经过特定的压缩方式解析成一个个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顺序或实时传送。它首先在使用端的电脑上创建一个缓冲区,于播放前预先下载一段资料作为缓冲,用户无需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只需经过几秒或十数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8]。所以,用于网络教学的微视频(微资源)必须要转成流媒体格式。

第二,应用于教学资源平台。将片段视频素材、微课等各种教学微视频资源,按内容分栏目上传到网络教学公共资源平台或专门的网络视频点播平台上,供师生在线浏览学习或下载为自己的教学所用[9]。

第三,应用于课程教学平台。任课教师将所开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微化处理,也就是将视频、课件等课程教学资源分割成若干个内容相对独立完整的小文件后,再上传到课程教学空间开展辅助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先将所有视频资源剪辑处理成微视频,后把PPT中的微视频源文件剥离以流媒体格式独立上传,再将每章的PPT分割成若干个知识点PPT上传。这些碎片化的微视频、微资源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极大便利。

第四,应用于MOOC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团队教师首先将课程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然后遴选1-2名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按照知识点讲授并录制成微课,再把嵌入了进阶练习的微课、相关的片段视频与微课件资源上传到MOOC教学平台,采取“在线教学+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让更多的学生聆听到该课程最优秀教师的讲课,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第五,应用于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师将微视频、动画视频等上传到实践教学平台上,营造“理论与实践兼顾,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多维信息化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进入课程网站浏览微视频、做虚拟仿真实验与进入实体现场实验、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六、微视频的应用效能分析

在微视频应用于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在线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能够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按照“边探究、边实践、边受益”的应用原则[10],制定并实施微视频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实践证明效果良好。案例一,笔者在2015年“新闻摄影”课程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片段视频,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提高了4.7分;案例二,由笔者负责微课拍摄的“结构力学”慕课,对试点班采用“在线教学+翻转课堂”的SPOC教学模式,期末考试时,学生平均成绩比普通班高出10分;案例三,经过笔者精心指导的4名教师,参加当年的“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竞赛”(参赛内容包括一堂微课和一个内嵌微视频的课件),最终4位老师均荣获省级一等奖。有关微视频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理念、策略与模式等研究成果将先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也可通过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向省内外的兄弟院校及同行推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提升,最终达到微视频课程教学应用效能的最大化目标。

[1]李晓铭,陈宗让.PPT中视频素材的演示方式与设计技巧[J].现代教育技术,2012(6):55-57.

[2]殷海明,叶利华.微课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6):50-52.

[3]Bischofberger C.Web TV Technology Promises New Content Market.Internation Broadcasting,1997,16(5):56-58.

[4]黄德群.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素材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4(6):51-52.

[5]卢锋.数字视频设计与制作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4-56.

[6]陈宗让,李骥平,等.教学视频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95-97.

[7]恽英.谈谈电视插播片与演示教学的配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0(3):95-96.

[8]陈宗让,李晓铭.网络教学视频素材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55-57.

[9]付强,李晓铭.移动互联时代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6):118-122.

[10]付强,李晓铭等.高校网络教学总体绩效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106-109.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Micro-Video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I Xiao-ming,HUANG Xin-ge
(Centr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video has become a favorite auxiliary teaching methods for college teachers a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In this paper,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use of video-assisted teaching have been discussed,and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micro-video assisted teaching has been put forward,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and realize the education optimization.

micro-video;curriculum teaching;resource construction;application strategy;application efficiency

G434

A

1672-934X(2016)06-0094-05

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6.018

2016-10-17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151)

李晓铭(1964—),男,湖南沅江人,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学研究;

黄新革(1974—),男,湖南长沙人,实验师,主要从事多媒体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微课知识点课程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2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06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00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