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尖科技期刊建设的思考

2016-03-24 07:12温晓平窦春蕊马秋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顶尖科技期刊学报

■温晓平 窦春蕊 马秋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40号信箱

1 引言

中国已经跃居科技大国行列。据报道,2004—2014年9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2位[1]。我国是科技期刊大国,但尚不是科技期刊强国。据报道我国现有科技期刊 5300多种,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2[2],但每年我国被SCI收录的科技期刊只有150种左右,仅约为科技期刊总数的3%。科技期刊的水平代表了国家的软实力,被SCI收录成为我国部分科技期刊从业人员诟病但又趋之若鹜的追求目标,已有很多科技期刊编辑界及图书情报界的学者和科研工作者,对科研单位和高校以论文是否在SCI源刊上发表作为论文学术水平、科研成果奖励、个人研究能力的考评标准,以及因此导致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外流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3-8],建立适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和要求的科技期刊与科技绩效评估体系已为大家所认同[7,9-10],打造和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引领作用的精品科技期刊已成为科技期刊界的共识,很多科技期刊编辑界同仁结合工作实际对精品期刊建设的策略、保障体系、管理运行体制、办刊实践等进行了探讨[11-14]。中国科协也实施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建设,旨在择优支持、培育一批在学科和专业领域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精品科技期刊,通过其示范和引导作用带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15]。同时,以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光学期刊为代表的集中某一学科期刊的科技期刊集群建设与集约化发展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从期刊集群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经营策略、数字化出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16-20]。但综观现有关于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研究成果,尚缺乏国家宏观层面的我国各学科顶尖科技期刊建设目标、发展布局的分析报道。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目前得到业界认可并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的几个科技期刊评价数据库近3年顶尖科技期刊遴选收录结果的分析,探讨这些中国“顶尖”科技期刊的发展变化情况,以期为我国国家层面的顶尖科技期刊建设及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 资料来源及数据处理

目前,颇具影响力并得到国内各界普遍认可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CAJ-IJCR)等。基于海量评价数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推出了“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以下简称“BJ”)、《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发布了“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以下简称“HII-CAJ”),加上受到广泛关注的SCI收录期刊名单,这3种科技期刊评价遴选结果为科技期刊的评定、作者投稿的期刊选择、科研绩效评价等提供了依据。虽然不同的评价遴选体系有各自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但其终极目的是筛选到为业界认可的最具代表性的最顶尖的部分科技期刊,虽然这些遴选方案的侧重点不同,但遴选结果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对这些遴选结果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可以厘清我国科技期刊中最顶尖期刊的发展现状。为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各机构发布的2012、2013和2014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SCI收录期刊。

2012、2013和2014年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数据来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当年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国科技期刊相关指标》[21];2012、2013和2014年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来自于中国知网“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引证报告发布会”等相关资料[22-24];2011、2012和2013年SCI收录中国大陆科技期刊名单来自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对外联络委员会统计数据[25-26]。

由于2012、2013和2014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结果均是基于上一年,即2011、2012和2013年科技期刊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计量指标的评价结果,为与SCI收录数据在时间上保持一致,后文分析时均以2011、2012和201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表示。

收集上述数据后,以期刊ISSN号为依据,查证、校准各个期刊的刊名信息,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完善,然后利用EXCEL软件对入选期刊的变化进行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入选期刊数量的变化

2011—2013年,BJ、HII-CAJ和SCI收录期刊中3年得以2次或3次入选期刊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BJ、HII-CAJ和SCI收录期刊中,2011—2013年进入过收录名单的期刊总数分别为168、233和160种,连续3次入选的期刊分别有45、122和135种,占3年收录期刊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6.79%、52.36%和84.38%。上述分析表明,SCI采用严格的选刊标准及完善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和专家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加之其对某些行业期刊的重视和外文期刊的偏好,所以3年间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种类变化不大,进入SCI视野的期刊有超过84%的期刊能够稳定入选;BJ入选期刊名单的变化最大,3年共有168种入选,但仅有不到30%的期刊能够连续3年入选;HII-CAJ尚较为“年轻”,遴选方案调整变化较大,但也有超过73%的期刊能2次以上入选。

3.2 入选期刊文种分布的比较

我国科技期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国内的科研工作者,语种的限制使中文科技期刊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因此为了建设国际名刊,促进我国不同学科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传播,我国新创办了一批外文期刊,也有一些期刊主办单位将原来的中文期刊变更为外文版,这些外文期刊显著促进了我国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交流,同时其也受到了国内、国际科技期刊评价机构的重视。2011—2013年BJ、HII-CAJ和SCI收录期刊的文种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SCI收录的外文期刊数量最多,2011—2013年3年间收录期刊中的外文期刊数量均超过收录期刊总数的86.00%;HII-CAJ 2011、2012和2013年收录期刊中的外文期刊比例平均接近50%,且3年收录的外文期刊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BJ几乎收录的全是中文期刊,2011—2013年收录的外文期刊数量分别仅有4、1和2种,其致力于向国际学术界推出国内各学科领域的顶尖中文科技期刊。

表1 2011—2013年BJ、HII-CAJ和SCI收录科技期刊的变化情况

表2 2011—2013年BJ、HII-CAJ和SCI收录期刊的文种分布

3.3 入选期刊中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分布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是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科研教学工作和科教人才培养及高校科研成果的发布与传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为了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多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导致其办刊水平良莠不齐。但就总体而言,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与全国专业科技期刊相当,与专业期刊相类似,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也同样具有不同的层次[27]。2011—2013年BJ、HII-CAJ和SCI收录期刊中大学学报的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表3表明,BJ收录期刊中高校学报所占比例最大,其3年收录的高校学报均达到或接近收录总数的10%;HII-CAJ收录的高校学报数量最少,3年间平均仅为5%左右;SCI收录的高校学报为6~7种,且全为外文类高校学报。

表3 2011—2013年BJ、HII-CAJ和SCI收录期刊中大学学报的分布

4 结语

4.1 建立国家层面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建设中国顶尖科技期刊集群

目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国内一些科技期刊评价机构,利用自己掌握的数据资源,或者独立或者与国外一些期刊评价机构合作,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并在一定周期内发布应用这些评价体系遴选的核心期刊或者精品期刊等,但由于其掌握资料的多寡及其评价侧重点的不同,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就存在一定差异,评价结果也相应有一定差别。因此,国家有关期刊出版管理部门,完全可以依托上述一些机构,通过资源整合建设一个更为全面、公允、客观、科学的科技期刊管理评价信息平台,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并在适当考虑学科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推出国家层面的涵盖不同学科的“中国顶尖科技期刊”集群,通过这些期刊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和提高。统计表明,2011—2013年入选BJ、HII-CAJ和SCI的科技期刊分别有168、233、160种,3年被BJ、HII-CAJ和SCI收录过的期刊总数为475种,其中BJ、HII-CAJ二者收录期刊总数为337种。因此建议采用分批建设的方案,可以确定首批中国顶尖科技期刊的建设规模为250~300种,即占科技期刊总数的5%左右。对这些入选期刊,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可以进行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资助方案,助推这些科技期刊形成核心竞争力而加速发展为国际知名期刊。

需要说明的是,确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遴选推出相对客观、稳定的顶尖期刊群,是评价结果能否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可及评价体系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显示,3年能够连续入选BJ的只有45种,有超过一半的入选期刊有可能下一年会落选,名单变化的过于频繁使入选期刊无所适从,也无法给作者投稿过程中选择理想的期刊提供参考。因此,“中国顶尖科技期刊”的评价和遴选应具有一定周期,比如3年或者4年进行一次末位淘汰制的更新,在此期间每半年对期刊评价数据进行一次公开发布,使每个期刊能及时了解自己评价数据的变化,从而及时进行改进或者调整。

4.2 中国顶尖科技期刊建设应中外文并重,兼顾中文代表性期刊的遴选与推介

近年来,国家相对开放外文新刊的创办和申请登记,以尽快提高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本研究统计表明,HIICAJ中外文期刊数量接近或者超过一半。有研究表明,有些未被SCI选中的科技期刊的综合评价数据已经超过SCI源刊,有些中文期刊的综合评价数据已经十分接近甚至超过外文期刊[9],说明我国主办的外文期刊已具有很强的国际传播交流能力和影响力,一些高水平的中文期刊也正在为国际科技界所关注,发表在这些中文期刊上的优秀论文已被国际同行所获知。而且我国科技期刊的主要受众还是国内各学科一线的研究人员,因此对中外文期刊都应当加以重视和支持,其中BJ更致力于中文期刊在国际上的推介和宣传,F5000项目[28]的进一步实施,发表在中文期刊,特别是100种“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和300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上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一样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因此,建议在首批入选的250~300种中国顶尖科技期刊中,外文期刊数量应在3/5,即150~180种,中文科技期刊数量应为100~120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的遴选可以参照BJ的遴选方式,即不但关注科技期刊的计量数据,同时还在此基础上按不同学科期刊数量占科技期刊总数的比例遴选各学科的中文顶尖科技期刊,体现对不同学科代表性期刊的重视,尽量保证使每个学科都有期刊入选,从而为作者投稿提供更全面的选择。

4.3 关注精品高校学报的遴选,推动科技期刊的多极化发展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始性创新研究、科研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面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高校科研在国家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与影响[29]。高校学报是高校科研成果展示的“窗口”,是我国出版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质量上说,有一批高校期刊已经成为该学科领域或同类期刊中的排头兵、领头羊[27]。2011—201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均有一些高校学报入选,说明部分高校学报已经走在同领域科技期刊的前列。从此意义上来讲,高校学报是我国期刊出版事业的另一极,中国顶尖科技期刊的建设应当对高校学报给予充分的关注,应有大约25~30种(10%左右)高校学报能够入选并获得资金支持,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多极化发展。

博采众长,建立国家层面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遴选建设中国顶尖科技期刊集群,并从国家财政资助的角度进行扶持,以提升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相信假以时日,我们在科技期刊、科研绩效和研究成果评价方面对SCI过分依赖的现状将逐步改善,我国优质研究成果的外流现象将得以有效遏制,基于优质稿源的支持,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和国际化精品期刊建设将不再是空谈,与中国是一个世界科技期刊大国相适应,我国也将发展成为世界科技期刊强国。

[1] 中国SCI论文发表量全球第二位,被引次数第四位,引领指数第九位[EB/OL].[2015-10-05].http://www.xctm r. com/news/medcine/2015-09-22/0108ead3778b62ddc 7b68448df99e483.htm l.

[2] 周棻,毛邦河.中国科技期刊崛起的希望之星(上)[J].中国出版,2014,11(上):35-38.

[3] 付晓霞,游苏宁,李贵存.从2000—2009年我国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据看SCI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J].编辑学报,2011,23(3):209-214.

[4] 付晓霞,李贵存,石朝云,等.SCI-E收录中国期刊现状分析[J].编辑学报,2014,26(5):492-495.

[5] 傅恒,赵志强.SCI与高校学报评价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15-18.

[6] 王晓莉,叶良均,徐飞,等.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11):41-47.

[7] 孔薇.SCI热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及其科研评价的局限性[J].科技与出版,2005(1):63-65.

[8] 文双春.不必为科技论文外流过分担忧[N].中国教育报,2013-07-10(3).

[9] 李莉.完善我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4,16(4):310-312.

[10] 曾建勋,宋培元.我国科技期刊评价工作的现状与走向[J].编辑学报,2007,19(4):241-244.

[11] 陈唯真.浅析精品科技期刊的建设与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35-837.

[12] 韩维栋.加强团队建设是创办精品期刊的保障[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687-690.

[13] 王英辉.中美大气科学期刊比较及对建设中国大气科学精品期刊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116-1119.

[14] 王晴,汤亚玲,杜冰.加强编辑部管理建设 努力创名牌精品期刊:《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办刊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5):839-842.

[15] 张宏翔,任红梅,黄思斯,等.以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促进中国科技期刊建设与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3):322-327.

[16] 姜永茂,刘冰,魏均民,等.中华医学会期刊群建设及发展思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40-743.

[17] 刘天星.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发展之路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54-760.

[18] 邓迎,郑继承,童菲,等.中国光学期刊网数字出版服务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951-954.

[19] 尹仔锋,刘彤.加快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步伐——以气象类期刊为例的集约经营策略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638-641.

[20] 陈新贵,杜晓宁,刘冬,等.材料类期刊集群网络出版平台——材料期刊网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77-580.

[21]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2—2014:中国科技期刊相关指标[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2014.

[22] 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2》《201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编制说明[R].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2.

[2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N].新闻出版报,2013-12-30(7-8).

[24] 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引证报告发布会[EB/OL].[2015-01-28].http://hii. cnki.net/refreport/.

[25] 美国《期刊引证报告》(JCR,2012)公布中国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EB/OL].[2015-01-28].http://www.cujs. com/article/show.asp?id=1984.

[26] 美国《期刊引证报告》(JCR,2013)中国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EB/OL].[2015-01-28].http://www.cujs.com/ article/show.asp?id=2246.

[27] 佟建国,颜帅,陈浩元.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J].编辑学报,2013,25(3):208-211.

[28] 温晓平,郭柏寿.对“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建设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4,26(2):196-198.

[29] 冯军.高校科研的作用及其影响[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20(2):79-82.

猜你喜欢
顶尖科技期刊学报
科技期刊的分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17岁学霸不懈“修炼”,终成“顶尖科学家”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胜 • 先于战 顶尖科技 助战里约
YWT回转顶尖
世上只有四种病——这几位顶尖医院院长,说出了健康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