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游,柯资能△,王昌忠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肥 230026;2.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山东淄博 255049)
中运与年积温关系分析*
吕 游1,柯资能1△,王昌忠2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肥 230026;2.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山东淄博 255049)
中运分析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占据重要地位,然历代运用五运六气理论于临床的医家临证往往主要考虑六气,特别是客气因素,鲜及中运,且中运与气象变化的相关研究亦少。年积温反映一个地区一年净获取的总热量,可以作为不同年运之间的寒温标志。故选取全国具有60年(1954~2013)完整气象数据的129个气象站点,分华东、华北、东北、西南、中南、西北6个地区,从整体和局部分析年积温与中运的关系,发现尽管不同站点地域差异很大,但寒温特征趋势与岁运存在稳定关系,可与《内经》相关论述互相印证,说明对中运的研究很有必要,可为更好地认识运气理论实质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临床拓展应用思路。
中运;积温;五运六气;气象数据
中运又称岁运、大运,它以年干为单位统管全年的五运之气。由于它能反映全年的气候特征、物化特点,所以称为岁运[1]。根据运气理论,中运随着年干支的变化而变化,每年的中运都不相同,能反映全年天时、民病的特点。由于古人对运气理论的叙述属于思辨性的描述,对于中运的动态变化及其如何用现代数学方法进行描述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
近年来,有关科研课题对不同气象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自然界的五运六气周期是客观存在的[2],但这些研究多是探讨客气对疾病的影响,或者单独对一个地方进行统计和分析,鲜及中运问题。笔者从中国气象数据中心获取了全国所有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通过筛选共有129个气象站点具有60年完整的气象数据。本文以这129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为基础,选取了一个甲子(60年)的日平均气温,分析了不同中运下积温的变化。又按我国行政区域划分,分为中南、华北、华东、西北、东北、西南等6个地区分别进行对比,从整个温度变化的角度去综合研究考虑地区温度差异,从整体和局部着眼,讨论运与积温之间的联系。
1.1 数据来源
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获取了1954-2013年具有完整平均气温记录的129个站点的数据。按照中国行政区域划分方法,其中中南有23个站点,华东有22个站点,东北有21个站点,西北有20个站点,华北有12个站点,西南地区有31个站点。
1.2 计算方法
1.2.1 年积温的计算方法[3]
其中t为每日平均气温,T为每年积温,n为每年的天数,乘以365.25是因为计算的起点是以每年的大寒开始。由于六气时段是从大寒开始,以大寒为起点计算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气候周年变化的规律,提高计算的精度,并直观地反映各天干年间积温的变化。
1.2.2 60年129个站点平均年积温的计算根据公式①计算每个站点的年积温,以一甲子内年干为基础对每个站点平均温度进行累加,再根据站点数将所得数据分别求平均,得到每个年干支所对应的积温平均值。由于各个地方的平均气温基数不一样,通过这样累加可以使地区之间的差异得到对消,从而在整个气温变化层面上对积温和运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忽略了地区的影响。
图1 129个站点天干年平均积温大小比较
图2 129个站点天干年积温定性大小比较
1.2.3 60年129个站点积温天干年定性大小比较的计算 将①中所得的数据根据每个天干年进行累加,然后将所得每个天干年的数据进行站点内比较大小,数值最小的那一年赋值为1,以此类推,对十天干年进行赋值,并将129个站点得到的值依据天干年分别进行累加求平均,得到平均值。由于每个地区有其特有的温度变化规律,这样做充分的考虑到每个站点气温的差异,并为每个天干年的积温设定标准,减少了因为站点不同而中运作用不同的误差。
1.2.4 60年129个站点分地区平均积温的计算 根据站点号将129个站点分为中南、华北、华东、西北、东北、西南等6个地区,再分别将这些地区的年积温经过与①一致的处理,并对每个地区的所有年积温求平均值,这样做可以忽略每个地区所取的站点不均匀所带来的误差。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各天干年积温大小顺序都为:丙<甲<壬 <庚<乙<丁<己<辛 <戊<癸,可以看出无论有没有考虑到站点积温差异这个因素,积温与天干年中运的关系始终是一致的,所以这一结论是在整个积温变化的大前提下的得出的。再则可以看出,不及的天干年积温明显大于太过的天干年积温,特别是癸年的积温大于戊年的积温,这一现象值得注意,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从图3可以看出,地区不同,积温与天干年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变化。也就是说,从局部来看每个地区的积温变化与天干年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则先天,阴胜则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地域对气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运气如何影响应结合地域综合分析。从图3可知,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丙年的积温最低,癸年的积温最高;中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的积温则是甲年的最低,癸年的最高;东北地区丙年的积温最低,戊年的积温最高;与整体的积温图1相比较,发现华东、东北、西北和华北的天干年积温变化趋势与整体的天干年积温变化趋势一致,而其他地区的天干年积温变化趋势与整体的天干年积温变化趋势有差别,说明不同地域运气的气候表现不一样。总的来说,东部地区丙年的积温最低,西部地区甲年的积温最低,下面就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对以上现象进行如下分析。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年天干代表中运,统领全年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之分。
丙年中运为水运太过,水太过则火受到抑制,土为火的复气,湿气得以流行,往往表现为“冰雪霜雹”、“寒湿交加”。《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言:“流衍之际,是谓封藏。寒司物化,天地严凝”,说明中运为水运太过之年,“寒”是最明显的气候特征。
甲年中运为土运太过,该年份是“敦阜之际”,敦阜之年其气候变化为“物化充成,烟埃朦郁,见于厚土,大雨时行,湿气耐用,燥政乃辟”。土运太过之年,湿土太过而湿寒相薄,火气不行,气候变化特点以湿气为主,而湿与寒互为表里关系,湿气散则寒。从图1、2可以看出,甲年的积温低于平均积温,表现为寒。
图3 6个地区天干年平均积温
戊年和癸年均为火运的年。《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言:“赫曦之际,是谓蕃茂……伏明之际,是谓胜长。”从图1、2可以看出,这两年的积温均大于其他天干年,戊年为火运太过,癸年为火运不及,太过之岁属阳,不及之岁属阴,阳散而阴聚,戊年热量发散多,年积温反小于癸年的积温。
就地域来看,华东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丙年的积温最低。3个地区属于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南北对流通畅,对季风、寒潮等全局性寒热气候变化响应较快。有研究表明,在末次冰期时期我国东部的气温低于其他地区的气温约1.5℃,正是这个原因。从运气理论来看,丙年为寒水运太过之年,这3个地区由于对“寒”的响应较好,丙年的积温最低。中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地处内陆,背靠大山高原,北方寒潮与南方季风进入这些地区均需要迁延时日,有藏风之象,尽管整体上降雨并不突出但风更少,湿气相对容易郁积而为寒,甲年为土运太过,湿土更胜,所以这3个地区在甲年的积温最低。
同时可以看到,戊癸之年中运属火,全部站点都表现为气温偏高趋势,六大区中除东北地区外,其他5个地区在癸年的积温最高,而东北地区的年积温戊年最高,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分析。
本文根据全国具有60年(1954~2013)完整气象数据的129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分华东、华北、东北、西南、中南、西北6个地区,从整体和局部分析年积温与中运的关系,发现尽管不同站点地域差异很大,但寒温特征趋势与岁运存在稳定关系,可与《内经》相关论述互相印证。证实气候宏观尺度变化对中运的响应较好,是分析哲理化的运气理论在客观世界中如何表现的良好样本,相关的研究有助于运气理论的印证,而从数据中新发现的关联可丰富、发展运气的内涵。
[1]苏颖.中医运气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34.
[2]顾植山.中医之魂在《黄帝内经》中[N].中国中医药报,2013-9-11(3).
[3]邱飞,饶仕吉.年积温演变状态与气候分析[J].贵州气象,2006,30(2):25-26.
[4]高春廷,柯资能.从北京1951~2010年气象资料变异系数看六气主气时段划分的客观合理性[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6):670-671.
[5]钱云,钱永甫,张耀存.末次冰期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的情景和机制研究[J].大气科学,1998,22(3):288.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ddle Yun and Annu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LV You1,KE Zi-neng1△,WANG Chang-zhong2
(1.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rchaeometry,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2.Department of Teaching Affairs,Sh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dong Zibo 255049,China)
Year evolutive phase analysi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Huang Di Nei Jing(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The clinical physicians who used the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factors often considered the Six Qi,especially Ke Qi,and discussed the year evolutive phase rarely.The stud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ear evolutive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is also less.Whether is it worth attention?Year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 reflects the total calories a year in a region and it also can be as a different year evolutive phase symbol between cold and warm.This paper selected 129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hich has complete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954 to 2013 in whole nation.Pointed out six regions:east,north,northeast,south west,south central,northwest,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ear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year evolutive phase by globally and locally,and found although it wa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sites,the cold and warm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had stable relationship with year evolutive phase,it also can be confirmed with Huang Di Nei Jing,and it was necessary for researching the year evolutive phase,then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year evolutive phase based on data provided.As well as expanding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ideas.
Year evolutive phase;Accumulative temperature;Theory of the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factors;Meteorological data
R226
A
1006-3250(2016)06-0792-03
2015-11-16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2012ZX 10004301-609)-新发突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研究平台-中医疫病预测预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
吕 游(1990-),女,四川成都人,医学硕士,从事气候与疫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柯资能,Tel:0551-3602861,E-mail:kzn@ust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