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芹
(福建省宁德师范学院思政教研部,福建宁德,352100)
西方文艺复兴与当下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比较探析
黄芹
(福建省宁德师范学院思政教研部,福建宁德,352100)
[摘要]西方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冲击中世纪神学体系,在科学、艺术、思想文化领域产生杰出人物,是西方近代历史的开端。当下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是百年来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拾和更新历程,二者都是对前代文明的承续和发展。当下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展示出更为复杂、漫长的历史进程,相比西方文艺复兴的伟大影响和成功,当下中国应该保持理性谨慎态度,需要付出艰难漫长的实践奋斗、自我更新和文化自觉。[关键词]西方文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理性分析;文化自觉
人类文明是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开端、发展、成熟、衰退再到重生,古今中外都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相似发展规律。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想和奋斗是数千年古国文明经历曲折后的新生和发展。复兴意味着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创造和发展,西方文艺复兴发生于14到16世纪的欧洲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文艺复兴从宗教神权束缚下解脱出来,走向以人为本对抗中世纪的神学体系,是西方文化史上革命性事件。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来中国从屈辱落后挨打的历史中走向腾飞的强国之梦,是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再生和创造之发展进程,是中华文明在未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西方文艺复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时代背景、地域、历史机制等方面无疑有着极大差异,但从文明承续、历史意义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点,将二者置于一个学术平台进行对比观照,分析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的发展规律,具备积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西方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是因为“欧洲中世纪文化精神以神本为核心,及其生命枯竭时,即沉溺僵化而转为罪恶的渊薮,人文主义遂应运而起,冲破这种桎梏而要求人的再生”。[1]31“文艺复兴”原意是“在古代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其意图建立反对神本转向人本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14世纪通过一系列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重新对古代文化的发掘而建立的。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长期统治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束缚和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引起人们重视,尤其古希腊、罗马文化洋溢的人文主义气息成为有力借鉴对象,成为驱散中世纪神学和教皇势力的武器。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与宗教神学体系相对立,要求文学艺术重视人的思想、感情和个性,重视科学和教育,将人对神学的天国依附还原到世俗人间的肯定和赞颂,由此产生雕塑、绘画、文学艺术的复兴和繁荣,成为西方近代史的开端。
罗素在《西方的智慧》中指出:“希腊的哲学传统基本上是一种启蒙与解放的运动,它的目标是要将心灵从‘无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希腊哲学将世界展现为理性能够把握的东西,从而解除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感……人们通过它而不是通过宗教的神秘来实现善的生活。”[2]文艺复兴时代,科学意识和理性认知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科学革命对教会势力和神权思想造成极大的解构和冲击,是文艺复兴重要的推动力量和有机组成部分。罗素指出文艺复兴“科学探索的兴起所产生的看法,基本上是希腊人看法的再现,从事科学研究,等于就是在顾全解释现象世界。从这些传统中所获得的权威,完全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强加于人的那套独断教义。”[3]希腊艺术展示的是人性的高贵和静穆的伟大,希腊古典初期米隆的《掷铁饼者》就是崇尚运动员一般健康的体魄,荷马英雄史歌展示古希腊对人的伟大力量的赞美。文艺复兴美术的繁荣也承续了这一传统,意大利帕都亚画派曼坦尼亚的严谨风格的绘画就是“从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形象遗产中捕捉到了体现在艺术中关于人的理想概念,他所塑造的形象都是那个时代人物概括化和英雄化的形象的投射”;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表现人的力量也是人文主义者向往的自由的人所具有的巨大潜力等等。[4]不难想见,古希腊罗马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深刻的投影和再现。
与西方文艺复兴走向近代不同的是,中华民族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步入近代和现代社会的艰难历程,其根本动力是来自外缘逼迫下的挑战和反应。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闯开古老闭关自大的大清国门,促使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剧烈的变动和更新。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一直到建国后的曲折摸索,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之路,华夏近百年未曾有的三千年之大变,也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反思自身文明的蜕变历程。这期间,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等多种复杂的思潮斗争,无论是魏源的“师夷之长以制夷”、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五四运动时期的“打倒孔家店”还是建国后的“全盘西化”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表现出对华夏数千年文明的批判、反思和试图融合超越。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历程,无疑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历史,对自身文明的思考和超越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旋律。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强势文化,不少学者、作家、思想家对中华传统文明进行深入思索和研究,形成极为复杂的中西文化立场文化景观。从五四运动提出的科学和民主口号到鲁迅的《狂人日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反对儒家的“文以载道”、钱玄同的废除汉字主张等等,表达了学者们对传统文化决裂的激进态度;而林语堂、辜鸿铭以及新儒家代表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张君劢则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本位文化表达出完全不同于激进派学者的学术立场等等。当下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国之梦,同样伴随着自身文明的承续、改造和更新思考。经历一百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之后,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建设大潮,带来物质生活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的同时,也引发大量的道德滑坡、享乐之风、信仰迷失等社会问题。现代化浪潮下的中华民族不得不再一次理性审视自身千年的文明,而传统儒家的道德境界、佛道的超越情怀以及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的大量文化艺术杰作,为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表现,面临着重新激活和新生的契机和必要性,中华文化和文艺复兴成为民族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同西方文艺复兴一样,都是从传统文明中吸取、承续和发展有益的文化成果,从而为中华和人类文明史的进展做出伟大的贡献和影响。
葛贤宁指出:“古来学者所谓‘民族复兴’,常分为下列两种解释:一是仅就某一种民族物质力的繁荣来说的。一是就某一民族物质与精神力同时繁荣而言的……某一民族的某一文化复兴,或偏于科学,或偏于哲学,或偏于宗教,或偏于文艺,但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文化复兴,都必产生文艺复兴,这是与西方文化发展的殊异处。”[1]30可见,文化复兴相对文艺复兴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相比西方文艺复兴,当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远远更为广阔、全面和复杂,二者显示出极大区别。
中国民族文化复兴意图在器物、制度和观念各个领域产生根本性变革和再造的艰难历程,西方文艺复兴的重大影响主要在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领域,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等领域产生一大批杰出的天才和思想人物,将人们从中世纪神学体系解放出来。当下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立足于数千年文明古国在近代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屈辱和苦难的历史背景下,是中华民族激发图强的发展进程,也是民族自信心的重拾和更新过程。中华民族复兴,不仅仅是文化艺术复兴,更关键是物质基础、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法制建设、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领域的综合性变革和重建过程;西方文艺复兴集中体现在少数精英思想人物在科学、艺术、思想领域对中世纪神学和教皇势力批判基础上激发的产物,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不能仅仅由精英知识分子担当,是政府官方、文化人物、民间力量的举国之努力才能完成的历史创举。从社会基础角度来看,中国民族文化复兴影响显然远较西方文艺复兴更为广厚;西方文艺复兴首先从14世纪中欧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帕杜亚等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兴起,然后影响到英国、法国、德国等中欧北欧地区,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是亚洲东方最大、人口数量最多的古老文明大国复兴,地域范围显然更为广大。
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复兴,而且面临更为复杂的文化形态更新和争论问题。西方文艺复兴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典范,以人本反对神本、科学理性反对愚昧信仰、欲望取代禁欲、世俗反对宗教等文化思想,较容易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吸取影响,文化目标相对明确清晰和单纯,故能迅速引起人文思想高涨和共鸣。但在当下中国民族文化复兴,面临的文化问题非常复杂:从文化的器物来看,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现代化历程的时间较短,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物力设备等方面比较薄弱,地域发展差距极大,与14世纪欧洲比较繁荣的工商业城市文化形势有较大不同;从制度层面来看,中国自古以来的皇权人治传统对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显然有较大的阻碍惯性;西方文艺复兴发起的群体为工商业城市中的文化精英人物,他们相对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独立自由、人格独立保障,而中国文化复兴不仅缺乏完全独立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群体,而且需要整个社会成员的文化自觉,这在当下中国现存的经济基础、教育条件下难以达到;从观念形态上看,当下有传统文化的保守主义、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多种意识形态的纷争,难以达成一致共鸣。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但也是精华和糟粕共存,如何革新去弊、坚持传统文明的扬弃辩证法,这就比西方文艺复兴从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中直接吸收营养远远更为复杂等等。可见当下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比西方文艺复兴在社会层面上更为广阔,其实现的道路更为复杂和艰难。
梯利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出:“西方新时代的历史可以说是思考精神觉醒,批评活跃,反抗权威和传统,反对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要求思想、感情和行动自由。自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的过渡时期开始发挥作用的那种引起变化的因素,在随后几个世纪内继续活跃,直到现在没有停止。”[5]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刺激和延续自古希腊以来重视科学理性、追求真理、个性自由的西方文化精神的活跃,其深远影响一直延伸到现代,但是贯穿西方文化的科学理性、民主自由精神在东方农业文明中缺乏生长的土壤,不得不使我们反思当下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徐复观认为:“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中国文化毕竟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倾向,征服自然以为己用的意识不强,于是以自然为对象的科学知识,未能得到顺利的发展,所以中国在‘前科学’上的成就,只有历史地意义,没有现代地意义。”[6]虽然他指出中国文化在三大支柱中,实有道德、艺术两大擎天支柱,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千年命脉的重要原因,但东方文明科学理性精神的不足,以至于经济上不能产生欧洲科学工业革命,人与自然关系承续过分和谐而不是充分利用的关系,以致几千年来物质文明和经济基础不能充分发展的事实,在法治制度建设上也是落后于西方法治文明。当下中国依然处于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时期,现代化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远远还未完成的事业。三农问题的突出存在,决定着中国文明的复兴过程是艰难漫长的,需要长期踏实奋斗。中华文明从总体上重视从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道德教化和人生价值的根源,也在艺术生命中去把握精神自由的感悟,是不同于西方凭借人自身理性认知力量的外在向度,由此产生东西文化发展的巨大差异。当代哲学家罗蒂认为:“哲学既有私人化的一面,也有公共化的一面,这就是哲学的双重性。两套话语系统会发生转变,但是,其界限是清楚的。对两套话语系统的混乱和误用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在历史上,许多文化灾难都与这两套话语系统的混乱和误用有关。”[7]从罗蒂的观点可以看出,文化也有私人化和公共化的两套系统,审视中国文化传统,私人化的心性道德教化和人生价值以及公共权力理性运作两套系统常常是混乱和误用的,由此造成文化系统的不足和缺憾,与现代理性文明要求相背离。因此,当下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如何处理好内倾性文化同现代文明理性精神的对接和步入文化自觉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中国民族复兴能否实现不仅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更需要在实践中奋斗,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真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唱出了百年来保守落后、屈辱挨打的中国十几亿人的心声,民族自信心的重建和国力的强大无疑对全体中华民族是极大鼓舞。当下党中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代表中国人对民族文化复兴的充分信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经济上的富强、政治上的民主法治、文化上的自由、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系,这与中国民族文化复兴的构想显然是一致的。郭建宁指出:“社会主义价值观,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价值理念和追求,又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吸纳了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的精髓。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产生重要影响,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文明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强度和硬度。”[8]因此,应该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不是纯粹回到古代汉唐盛世、宋元明清,不能固步自封,也不是古今中外文化精髓的大杂烩,而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和结晶。
综上可以看出,西方文艺复兴和当下中华民族复兴跨越时空的比较分析,涉及不同地域时期不同文化的综合性对比研究,从中可以认识到人类文明循环演进的某些共性和差异。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和骄傲,数千年东方文化是中国文明的源头和骄傲,演进和循环是人类历史上两大自然现象,人类历史也在这两种现象交织中形成。“相信人类历史是进化的,才足以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相信人类历史是循环的,才足以鼓舞落后民族、衰落民族的新生希望。”[1]14我们可以从西方文艺复兴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看出这一历史真理,从而给当下中国人以未来希望和鼓舞。但人类文明循环和演进的历史规律,并非一蹴而就的自然过程,而是曲折起伏的发展历程,这其中有待外缘和内因的综合作用。西方文艺复兴和中华民族文化
复兴的比较,其积极价值就在于深入发掘两种文化复兴的背后动力机制及发展条件,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1]葛贤宁.中国的民族复兴与文艺复兴[M].上海三联书店,2013.
[2]罗素.西方的智慧上卷[M].戴俐秋,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196.
[3]罗素.西方的智慧下卷[M].王畅,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274.
[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55,57.
[5]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81.
[6]李维武.徐复观文集四卷:中国艺术精神[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自叙:3.
[7]理查德.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M].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5.
[8]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
[作者简介]黄芹(1975-),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诉讼法、法理学。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