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研究生学术规范认知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①

2016-03-23 14:24刘昌明姚尚远
关键词:学位论文调查研究研究生

刘昌明  姚尚远

(长江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在校研究生学术规范认知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①

刘昌明姚尚远

(长江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摘要:为了加强对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提高研究生遵守和执行学术规范的能力和水平,笔者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C校在校研究生学术规范认知现状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卷263份,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多数研究生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规范训练,对学术规范的认知和实践比较欠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规范;学位论文;认知现状;调查研究

2015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下同)指出:“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1]“但目前我国支持创新的学术氛围还不够浓厚,仍然存在科学研究自律规范不足、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活动受外部干预过多、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不仅需要优化学术环境,而且需要从源头抓起,普及学术规范教育,让学术后备队伍即大学生都懂得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形成学术活动的良性循环。因此,探讨在校研究生学术规范认知现状,提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策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在校研究生学术规范认知现状调查的方法

为了深入课题研究,了解在校研究生学术规范认知现状,作者运用问卷调查方法,设计了《研究生学风与学术规范现状调查问卷》,对C校部分在校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38道问题,包括研究生学风和学术规范认知两个方面,其中研究生学风调查问题19题,学术规范认知调查问题19题。所有问题的回答项全部是单项选择。问卷初稿形成之后,先在C校D校区进行了预调查,发放预调查问卷56份,回收有效卷56份,并对部分被调查研究生进行了访谈,征求他们对问卷设计问题的合理性和针对性的意见,然后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形成正式的《研究生学风与学术规范调查问卷》,之后分别在C校的D校区和W校区研究生中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卷263份,回收问卷有效率93.9%。经过认真统计,得到了有效调查数据。C校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湖北省属重点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研究生有一定规模,每年有2个多亿的科研经费。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该校W校区研究生,科研活动比较活跃、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较多的几个学院,其研究生现状应该可以代表该校的水准。笔者仅就该校研究生学术规范认知方面的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二、在校研究生学术规范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根据学术活动特点,笔者把研究生学术规范认知分为学术规范认知和学术规范实践两个方面。

(一)学术规范认知的现状分析

研究生进校后,学校一般都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学术规范的宣传教育,让研究生知道读研期间的基本要求,包括学习要求和学术要求。这些要求既有学术常识灌输,也有学术道德教化。笔者认为,了解下述情况,可以判断在校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知晓状态,因此设计以下问题。

第一,“你知道学位论文格式吗”?回答只“知道一点”的有103人,占39%,回答“不知道”的有51人,占19%,两项合计占到58%。这种现状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这些研究生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基本没有接受学位论文写作的教育,对学位论文写作格式不了解。其二,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的教育。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研究生对学位论文格式的知之不多,这是值得重视和改进的现实问题。

第二,你“读过《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吗”?回答“没读”的有140人,占53%,“没听说”的有19人,占7%,二者合计占60%,还有只“听说过”的43人,占16%。这就说明大多数在校研究生没听说或没读过《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这个《办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起草,经2012年6月12日第22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意,于2012年11月13日发布的第34号文件,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文件中第三条界定“本办法所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包括下列情形:一是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的;二是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的;三是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四是伪造数据的;五是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这么重要的文件,竟然有60%的研究生没有读过甚至没有听说过。这种现状值得深思和警醒。

第三,你“读过《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3]吗”?回答“没读”的有145人,占55%,“没听说”的24人,占9%,二者合计占64%,还有35的人只“听说过”,占13%。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2002年3月1日施行的学术道德规范文件,这个文件虽然已经执行十几年了,但是学术道德建设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没有进行广泛的学习和宣传。

第四,你“读过《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4]吗”?回答“没读”的有139人,占53%,“没听说”的26人,占10%,二者合计占63%,还有37人只“听说过”,占14%。《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是2007年1月16日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发的科技道德规范文件,对学术道德观、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做了明确规定,是科技工作者必须遵守的科学道德准则,也是研究生必须熟悉的科学道德规范文本,可是,竟有63%的在校研究生“没读”过或“没听说”过,可见这一规范根本没有在研究生中进行贯彻落实。

第五,“你知道研究数据使用中的规范是什么”?回答“知道一点”的有121人,占46%,“不知道”的有65人,占25%。根据《科研活动诚信指南》[5]精神,在数据的收集与使用中,科研人员应该做到:一是应当努力使收集到的数据有意义。应当选择适当的数据收集方法,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和数据采集规范,采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二是应当保证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应当在有连续页码的实验或调查记录本上记录研究过程和相关数据,不得涂改数据或撕掉记录本中的任何一页。严禁编造、改动原始数据,或有选择地记录数据以获得特定的结果。三是使用他人未正式发表的数据,必须事先征得数据所有者的同意,并明确说明数据来源。四是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专有信息和受版权保护的信息时,应当取得必要的授权或许可。五是使用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必须获得受试者或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六是在使用数据、图像时,应当使其能够清晰、完整、准确地反映实物资源和研究过程的实际,符合描述规范,并使审稿人或其他科研人员能够检验其真实性。上述规范只是列举的一部分常用的规范,但是这些基本科研数据使用规范,却有25%的在校研究生“不知道”,46%的只“知道一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六,“你知道学术成果的表现形式吗”?回答“不知道”的45人,占17%,“知道一点”的143人,占54%,“知道的”仅占29%。学术成果表现的基本形式如下:学术专著、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学术报告、发明专利、技术标准、手稿、原始记录等一次文献;文摘、索引、目录等二次文献;文献综述、情报述评、学术教材、学术工具书等三次文献。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学术常识,却有17%的研究生“不知道”,54%的研究生只“知道一点”,这说明了在校研究生的学术常识非常缺乏。学术规范认知如此缺乏,学术规范实践如何呢?下面让我们看看在校研究生学术规范实践现状。

(二)学术规范实践的现状分析

根据学术规范实践的内容不同,我们把学术规范实践分为科研和写作实践、署名和投稿实践、学术道德实践三个部分。调查显示,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实践现状如下。

1.科研和写作实践现状

第一,请问“你参与过导师的科研吗”?回答“参与”的有175人,占了67%,“没参与”的49人,占19%,“想参与但没有机会”的39人,占15%。这是在调查项中情况比较好的一项,说明大多数在校研究生参与了导师的科研活动,得到了一定的科研规范的实践锻炼。第二,“你写过文献综述吗”?回答“没写过”的有101人,占38%,“没听说”的20人,占7%,这就可以看出,45%的在校研究生“没听说”或“没写过”文献综述。为什么设计这样一道选择题呢?笔者认为,科研写作中,文献综述是一种基本的文体,写作文献综述,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收集资料、筛选文献、利用文献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可是,45%的在校研究生没有经过这样的训练,怎么能够保证他们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研究任务,高质量地完成其硕士学位论文呢。第三,“你公开发表过学术论文吗”?回答“没有”的有190人,占72%,这么大比例的在校研究生没有公开发表过学术论文,说明他们对学术论文的写作、投稿、发表相关过程的实践还是空白,这是一个明显的短板。第四,“你知道引用形式有哪几种”?回答“不知道”的有45人,占17%,“知道一点”的有136人,占52%。引用形式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指所引用的部分一字不改地照录原话。直接引用必须:用引号把他人的观点、作品和自己的文章、著作区分开来; 通过夹注、脚注或尾注注明引号范围内的信息来源,诸如:作者姓名、文章或者著作的标题、出版商、出版年月和页码;引用量应保持在合理限度。间接引用是指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别人文章中某一部分的基本意思,即通过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阐述他人的观点、意见和理论。间接引用的最大特点就是注入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并以具有自己风格的语言进行独特表述,因此间接引用也是一种知识创造活动。以上都是一些基本常识,需要在校研究生完全理解掌握并认真加以实践。第五,“你知道参考文献的规定是什么”? 2005年中国标准化出版社出版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6]是一项专门供著者和编辑编撰文后参考文献使用的国家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各个学科、各种类型出版物的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著录顺序、著录用的符号、各个著录项目的著录方法以及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其主要内容,应该是在校研究生必须学习和明了的基本知识。

2.署名和投稿实践

第一,“你知道成果署名规范是什么吗”?回答“不知道”的有54人,占21%,“知道一点”的有131人,占50%。《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7]规定,研究成果发表时,只有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在从选题、设计、实验、计算到得出必要结论的全过程中完成重要工作)者,才有资格在论文上署名。对研究有帮助但无实质性贡献的人员和单位可在出版物中表示感谢,不应列入作者名单。对于确实在可署名成果(含专利)中做出重大贡献者,除应本人要求或保密需要外,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其署名权。对于合作研究的成果,应按照对研究成果的贡献大小,或根据学科署名的惯例或约定,确定合作成果完成单位和作者(专利发表人、成果完成人)署名顺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8]规定,“个人发表学术论著,有权按照自己意愿署名。没有参与论著写作的人,不应署名。不应为了发表论文随意拉名人署名;主编、导师没有参与论文写作,又没有直接提供资料和观点,不应要求或同意署名”。《科研诚信指南》[5]规定“只有符合作者或成果完成人身份要求者享有署名权。应当避免不该署名者署名,或该署名者没有署名等情况。任何人不应当在其未参与实际研究工作的成果上署名”。这些规定是在校研究生应该熟知的学术常识。可惜这些基本常识,在校研究生却没有完全掌握。

第二,你知道“一稿多投行为是怎样界定的”吗?回答“不知”的有63人,占24%,“知道一点”的118人,占45%。这是一个学术规范中最常见的问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7]规定,“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在法定或约定的禁止再投期间,或者在期限以外获知自己作品将要发表或已经发表,在期刊(包括印刷出版和电子媒体出版)编辑和审稿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试图或已经在两种或多种期刊同时或相继发表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论文”。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组编的《科研活动诚信指南》[5]规定“不应当将报告研究成果的同一篇手稿,或基于同样数据资料而只有微小差别的手稿同时投寄给2个或2个以上的出版单位发表(一稿多投);只有在收到前一次投稿的出版单位的拒稿通知或已超过其规定的审稿期限后,才可以转投其他出版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9]第 33条设定了“一稿多投”的法律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3.学术道德实践

关于“你知道抄袭和剽窃是怎样界定的吗?”的问题,回答“不知”的有61人,占23%,“知道一点”的120人,占46%,回答“知道”的只占31%。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关系到学术风气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认真领会并切实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2010 年 3 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7]中明确界定:“抄袭是指将他人作品的全部或部分,以或多或少改变形式或内容的方式当作自己作品发表;剽窃指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将他人的语言文字、图表公式或研究观点,经过编辑、拼凑、修改后加入到自己的论文、著作、项目申请书、项目结题报告、专利文件、数据文件、计算机程序代码等材料中,并当作自己的成果而不加引用的公开发表”。“我国司法实践中认定抄袭和剽窃一般来说遵循三个标准:第一,被剽窃(抄袭) 的作品是否依法受《著作权法》保护;第二,剽窃(抄袭)者使用他人作品是否超出了“适当引用”的范围。这里的范围不仅从“量”上来把握,主要还要从“质”上来确定;第三,引用是否标明出处。”这里所说的引用“量”,国外有些国家做了明确的规定,如有的国家法律规定不得超过 1/4,有的则规定不超过1/3,有的规定引用部分不超过评价作品的 1/10。我国《图书期刊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明确规定: “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得超过2500 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总量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目前,我国对自然科学的作品尚无引用量上的明确规定,考虑到一篇科学研究的论文在前言和结果分析部分会较多引用前人的作品,所以建议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术论文中,引用部分一般不超过本人作品的五分之一。

三、在校研究生学术规范认知教育的建议

(一)认真组织研究生入校教育

研究生入学后,必须进行严格的入校教育,认真宣讲研究生学习阶段需要达到的标准,需要学习的内容,需要注意的事项,需要遵守的规范,需要严守的纪律。特别是学习道德和学术道德方面的规范,需要详细给研究生讲解,并且要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8月28日)、《中国科协关于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2009年10月31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2013版)、中国科协2011年发布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大纲》、教育部2009年制定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教育部2010年3月制定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0051001实施)等资料汇编成册,发给研究生学习查阅和使用,促进研究生强化学习规范意识,养成遵循学术规范习惯,提高执行学术规范的自觉性,提升研究生运用规范的能力和水平,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开设必修学术规范课程

入学教育只是一种学术规范的启蒙教育,要想让在校研究生能够熟识学术规范条文,懂得学术规范内涵,遵守学术规范规则,运用学术规范规整自己的学术行为,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学术规范的强化教育和训练。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安排专门学时,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指导和培育。根据上述相关内容,建议开设32学时或48学时学术规范和学位论文写作课程,并且作为各个专业的学位课程或限选课程,保证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够得到学术规范和学位论文写作的训练。

(三)进一步明确导师的学术职责

除了对在校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和培训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导师的引导示范职责,要求研究生导师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学术规范条文,带头遵守学术规范制度,带头践行学术道德要求,为广大研究生做好表率。同时,要明确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职责,要求研究生导师必须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指导和训练,在科学研究中、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在学术交流过程中,耐心细致地交给研究生基本的学术规范常识,培养研究生学习学术规范、应用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规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研究生践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能力和水平。要把传授和执行学术规范的现状作为对研究生导师年终考核的基本内容,扎扎实实予以落实。

(四)广泛开展学术规范执行案例宣传

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都要在自己的网站上,建立学术规范专区,把国务院、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学术规范方面的法规、条例、制度、文件逐一挂在网上,供导师和研究生随时下载学习。要认真收集执行学术规范中的正反案例,经常进行宣传报道,制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师生员工潜移默化受到感化和教育,提高学术规范的宣传效果,促进学术规范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师生员工遵守和践行学术规范的自觉性。

(五)强化对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查处力度

首先,要组织开展净化网络行动,严厉打击学术论文代写、代发网站,营造一个科学、严谨、规范、正道的网络环境。其次,要严把学位论文审查关,不仅要对学位论文初稿进行查重审核,还要对终稿进行查重审查,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最后,要严肃查处论文作假行为,包括请人代写、代人写作、网上购买等不良行为,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净化学术环境,提高学术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4号)[EB/OL].http://www.xinhuanet.com.

[2]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EB/OL].http://www.cdgdc.edu.cn.

[3]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

[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EB/OL].http://www.cast.org.cn.

[5]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活动诚信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中国标准化委员会.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4.

[7]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EB/OL].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2010-02/26/content_1544852.htm.

责任编辑 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Academic Norms Cogni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Liu ChangmingYao Shangyuan

(InstituteofUrbanConstruction,YangtzeUniversity,Jingzhou434023)

Abstract: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academic norms of graduate education,an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graduate students to observe and execute academic standards,the author uses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cademic norms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C school,and 280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and 263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it is found that most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have not been trained by strict academic standard,and lack of cognition and practice of academic norms.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an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graduate student;academic norms;dissertations;cognitive status quo;investigation

收稿日期:2016-02-25

第一作者简介:刘昌明(1955-),男,湖北天门人,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通信作者:姚尚远,讲师,34167565qq.com。

分类号:G6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6)04-0067-05

①本文属长江大学重点教研课题资助项目(JY2013013)产出论文。

猜你喜欢
学位论文调查研究研究生
基于话语分析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写作的对比研究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浅谈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