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现实思考
——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为对象

2016-03-23 13:56刘金新
关键词:导言马克思消费

刘金新

(1.安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2.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现实思考
——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为对象

刘金新1,2

(1.安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2.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源于对资产阶级消费理论的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着重论述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体现马克思消费理论的重要著作,其核心观点是: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从这篇著作所体现的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一是增加有效供给;二是提高消费力;三是理性看待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争论。最后说明,以消费引领经济新常态是实现经济稳增长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消费理论;政治经济学;现实思考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资产阶级消费理论的批判,贯穿于整个马克思经济思想史,散见于他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甚至哲学论著及手稿中,集中体现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资本论》3个文本中,包括消费结构理论、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理论、消费力理论、消费信贷理论等。因篇幅所限,本文仅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为解读对象。《导言》着重论述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论述消费地位和作用较多的著作。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关键期,以创新驱动增加有效供给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消费是供给得以实现和经济稳步增长的最终保障。结合新形势解读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供给侧改革政策和需求侧改革政策的关系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一、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基本解释

对于消费,西方古典经济学家较早就有论述,如亚当·斯密提出“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的观点[1]725。大卫·李嘉图认为,消费是一切生产的自然目的,生产的自由发展必然包括一切形式的消费的发展,“认为资本由于不消费而增加,那就大错特错了”[2]534。由于西方古典经济学消费理论形成的时期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而扩大生产的时候,所以古典经济学消费理论倾向于为发展生产服务,甚至主张限制消费尤其是非生产性消费,认为非生产性消费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如威廉·配第认为,过多的消费会使人懒惰,减少了为社会创造的产品,所以“法律应该使工人得到仅仅最必要的生活资料。因为如果给工人双倍的生活资料,那么,工人做的工作将只有他本来能做的并且在工资不加倍时实际所做的一半。这对社会说来,就损失了同量劳动所创造的产品”[3]64。古典经济学消费理论缺陷在于只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中研究消费,把生产看作是社会生产环节的起点,消费看作终点,就消费论消费,也没有对消费的结构进行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所以马克思视之为一种肤浅的联系,是消费目的的异化。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方古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消费与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中论证了消费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丰富了马克思经济学。

第一,消费是需要的满足,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以其需求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马克思以人的需要为中介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4]。他在《导言》中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5]15,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人类需要在社会生产中的原始性作用,比如在远古时期,人类有需要但还谈不上生产,只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在此,马克思首先从人的吃喝这一简单的消费形式入手表达他的消费思想。通过吃喝,人类生产了自己的身体,对自己身体和家庭的再生产的连续性需要又引起了对生活资料扩大的需要,促使从外部提供消费资料的生产发生,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此后,对熟肉的需要、对刀叉的需要,逐步代替了用指甲和牙齿啃生肉的需要,由胃的需要逐步到音乐的需要,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依次诞生。

第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产品异于单纯的自然对象,产品需在消费中得到证实,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 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消费把它消灭,使产品最后完成其为产品。”[5]15消费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终结行为,没有实现消费或者消费不充分,则产品的价值没有对象化,导致资源浪费。所以,一个社会不能停止生产,同样也不能停止消费。

第三,消费创造新的生产的需要。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把生产看作是社会生产环节的起点,把消费看作终点,马克思视之为肤浅的表象。马克思认为,“消费创造新的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5]17。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新的需要又重新引起新的生产过程,连续的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出发点最后归结为新的消费需要,即“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素质,因为他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5]16,如果人们停止消费,那么他们将停止生产,新的生产靠第一次生产的产品的消费为前提,创造新的需要就是创造新的生产方式。

第四,生产与消费平衡。一方面,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生产和消费各自处于对方之外,却又互不可缺;另一方面,生产行为不能被消费行为完成,消费行为不能转化为生产的动力,生产扩大和有效需求的不足就会导致经济危机。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为生产生产资料,对第一部类产品的消费是生产性消费;第二部类为生产消费资料,对第二部类产品的消费是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两大部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经济短缺时代,生产决定着其他3个要素,而在市场饱和阶段,就单方面形式来说是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无论哪种时期,生产性消费和个人消费、个人消费中的基本消费和奢侈消费都须保持合理比例。

马克思研究消费问题时,反对穆勒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孤立起来的观点,批评萨伊为庸俗的经济学家,认为萨伊把生产和消费当做一个单一的主体并对它做了不正确的考察,是对联系着的东西的粗野的割裂,是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马克思把生产和消费看作是一个行为过程的两个要素,认为每一种商品都包含着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5]18。所以,马克思并非仅就消费研究消费,而是把消费放在一个社会生产活动的联合体系中,从生产和消费的相互作用来揭示消费的性质、特征和作用,才有了生产即是消费,消费即是生产,二者互为媒介的概念。

马克思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理论深刻影响着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如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要通过需求管理来扩大有效需求。阿费里德·马歇尔把消费需要对于生产的作用称为指挥棒作用,提出:“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6]111托尔斯坦·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把消费分为有闲阶级的炫耀式消费和劳动阶级的最低生活消费。卡莱茨基和温特劳布的消费理论得出的结论则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来扩大总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西方经济学的这些理论验证了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当然,与现代关于消费的研究相比,马克思的研究是薄弱的,有些地方可能是不恰当的,但这并不影响其消费思想的独特价值。

二、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几点启示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是以“历史的现实的人”为前提,西方消费理论则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在马克思看来,生产也不只是特殊的生产,消费也不只是一种个人规定性的行为,而始终是一定的社会个体在或广或窄的由各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是一种受社会生产关系制约的行为。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揭示消费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贡献的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过程中的拜物教性质和无产阶级贫困化和消费需求不足的现实矛盾。撇开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不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所体现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增加有效供给

消费停留在自然粗野状态和直接状态是生产停滞在自然粗野状态的结果。“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因此,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在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5]16这句话的意思是,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客体,而且也为客体生产主体,重视消费,不等于不重视生产,反而生产始终是决定性的,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和对象,同时给予消费以消费的性质和消费的规定性,使消费得以完成。若产品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则只能是产品,没有使用价值,实现不了价值。

在《导言》中马克思指出,生产直接就是消费,生产为消费创造对象,消费完成生产。作为供给者或者说生产者来说,提供有效供给是生产者生产的前提。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某种需要的满足,这种消费者的需要通过商品,从而通过市场将信息传递到生产者手中,生产者便遵循消费者的意愿和指示去进行生产。若生产者不能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要和意愿,则产品不能完全被消费,社会总产品得不到有效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生产会在萎缩的状态下再生产。消费者通过自主决定所消费商品的品种和数量,进而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这就是马克思在《导言》中所说的,生产和消费互为中介、相互作用。作为政府而言,需加快推进市场机制改革和法制建设,把诚信社会体系的建设纳入体制建设重点,要让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因光荣而受益,让产品质量差的企业因上黑名单而受罚,从而形成倒逼机制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整个社会生产供给的有效性,增强消费者的市场信心。

(二)提高消费力

工人在生产过程以外恢复自己的能力,又在生产行为中支出自己的能力。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进一步提出了消费力理论。“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5] 202马克思界定了消费力的定义后,又将消费力划分为社会消费力和绝对消费力:社会消费力是现实消费力,受各生产部门比例关系和社会支付能力影响;绝对消费力是潜在消费力,与绝对生产力相关,不考虑生产关系和社会支付能力。无论是潜在消费力还是现实的消费力,都以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为前提。因此,需要健全工资增长和调整机制,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使居民消费率和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

(三)理性看待当前的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争论

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生产和消费辩证统一关系来看,当前学界热烈讨论的供给管理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孰优孰劣的问题,本身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或者是一个伪命题。

从理论上看,供给管理政策主张实际经济增长率的趋向变动依赖于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供给要素的驱动,要素供给的增加可以通过数量的增加也可以通过提高全要素的劳动生产率实现[7]102。需求管理强调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增长为目标,以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为驱动力来源。由于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供给要素主要取决于社会资源的总体状况、普遍的技术水平、劳动力队伍的普遍素质以及经济结构和制度安排的合理度,而这些因素短期内又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所以对短期内(例如在三五年内)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供给管理政策就难以奏效,政府政策的着眼点就只能是针对总需求而采取需求管理政策。但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说,从总供给角度而提出的供给管理政策也绝对不能忽视,通过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新需求又要求新供给,如此循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

从实践上看,中国经济实现几十年的高速增长,离不开对供给和需求管理政策的正确运用。当我国经济出现了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矛盾时,就实施以扩大内需为主的需求侧管理,如1997年下半年实施的连续性扩张性财政政策。为防止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持续运用最终可能产生的不良累积效应,我国也会及时转向供给侧管理,如2005年下半年奉行“双稳健”政策,并借势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使我们的经济逐渐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从而实现了近20年的稳增长。经济的发展是动态过程,在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中,常伴随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经济政策的运用因体现这种规律性而具有了阶段性特点,两种政策搭配使用并辅以其他方面的政策配套,是实现我国经济稳增长的宝贵经验。

三、消费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思考

一般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大于求是常态,扩大消费需求是贯穿始终的主要任务,所以要像重视生产一样重视消费[8]。目前的情况是全球需求不足与国内需求旺盛并存,既是风险期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机遇期。

一方面,全球需求不足。近年来,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例如欧盟,2015上半年的失业率已高达11.1%。长期高失业率的外溢性就是全球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的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持续抬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环保标准、文化等相对优势为中国设置门槛围堵中国的意图明显,中国的“走出去”投资全世界的步伐越来越艰难。

另一方面,国内需求旺盛,经济贡献率持续上升。2010年到2014年,社会消费零售额从15.7万亿元增长到26.24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平均增长率为10.6%,高于7%的经济增长率,最终消费支出比重提高到51.2%,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15年3月18日。。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58.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51.4%,比去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扩大内需对经济的拉动效果明显。

全球需求不足与国内需求旺盛并存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机遇。根据马克思的消费分类,物质生活资料消费的需要是首要需要,其次是奢侈品享受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则是发展的需要。又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休闲类、享受类或者说奢侈类消费品的消费,是富裕社会人们的本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从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看,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平均是 39.9%,据权威人士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很可能会低于30%,达到世界更富裕型(消费结构)国家水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水平,50%~59%为温饱水平,40%~49%为小康水平,30%~39%为富裕水平,低于30%为更富裕水平。,届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居民用于食品、服装和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占总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消费类电子、汽车、文教娱乐、旅游等消费支出比重会不断上升。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要求满足需求的内容和方式随之变革,理性、适度、文明、可持续的消费理念推动高新技术、绿色新兴产业的形成,从而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亚当·斯密.国富论:下[M].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余源培.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J].复旦学报,2008(1):18-2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 [M].朱志泰,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8]赵振华.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其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11(1):18-21.

(责任编辑张佑法)

On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and Its Realistic Thinking:>Based onAContributionto‘theCritiqueofPoliticalEconomy’

LIU Jin-xin1,2

(1.School of Maxism, Anshun University, Anshun 561000,China;2.Graduate School, Party School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China)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is derived from the criticism of the bourgeois consumption theory. The bookAcontributionto‘theCritiqueofPoliticalEconomy’ emphatically 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d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orks embodies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Its core idea is that the production is consumption directly and consumption is production directly. From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embodied in this book, we get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 the first is to increase effective supply; the second is to improve the consumption; the third is to hold a rational view of supply side reforms and demand side reform. Finall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teady growth of economy, it is the current need to lead the new normal economy form by consumption.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political economy; realistic thinking

2015-11-14

刘金新(1973—),男,山东沂水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引用格式:刘金新.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现实思考——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为对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8):104-108.

format:LIU Jin-xin.On Marx’s Consumption Theory and Its Realistic Thinking: Based onAContributionto‘theCritiqueofPoliticalEconomy’[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8):104-108.

10.3969/j.issn.1674-8425(s).2016.08.017

A811

A

1674-8425(2016)08-0104-05

猜你喜欢
导言马克思消费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专题导言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导言
40年消费流变
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