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珍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西语系,河北秦皇岛066311)
少数民族神话学理论的探索者
——中央民族大学汪立珍教授
刘淑珍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西语系,河北秦皇岛066311)
摘 要:汪立珍教授数十年来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领域的执着坚守与系统研究、实地调研及其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她在有语言无文字、人口较少民族神话理论与研究方法方面的探索,在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学史上书写了极为重要的一页。
关键词:少数民族神话;理论探索;汪立珍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神话资源的挖掘和翻译作品的增多,少数民族神话以其神秘性、丰富性以及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者们的兴趣,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一批年轻的学者,汪立珍教授便是其中成绩斐然的少数民族神话理论探索者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余年里,汪立珍教授在少数民族神话学研究领域积极耕耘,精进求实,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神话学体系建构、少数民族神话现状调查以及少数民族神话学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民族(10万以下)有22个,总人口60多万,主要分布在我国边境线上。鄂温克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可谓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然而,他们的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其中神话故事尤为绚丽多彩。汪立珍教授的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即起步于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是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其神话几乎没有文字记录,全靠口耳相传,流散于民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中搜集到一些神话。后来出版的《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集》也收入了一些鄂温克族神话,但是数量少,种类不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搜集、研究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各种文本多起来,学术研究有了起色。不过,总的来说,研究论文大多是零散的个案研究,不够系统,直到21世纪初期,对鄂温克族神话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的论著一直没有出现。
汪立珍教授具有敏锐的学术观察力,她从1987年开始关注我国人口较少民族鄂温克族神话,并撰写相关论文,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用英文、日文等发表诸如《鄂温克族熊图腾神话》《鄂温克族萨满神话与传说》《鄂温克族人类起源神话》《鄂温克族创世神话》等多篇神话学论文,其内容涉及到鄂温克族的神话、神话类型、神话母题等诸多方面,这些论文的撰写向学术界初步阐释了尘封多年的鄂温克族神话的面貌。
为了更好地梳理鄂温克族神话体系,获取第一手资料,她曾前后多次深入鄂温克族聚居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从牧区鄂温克人、农区鄂温克人和狩猎鄂温克人那里搜集到许多鲜活的神话故事。与此同时,她多次赴美国、日本进行访学交流,涉猎了国内外神话理论著作,了解了当今国内外神话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新走向,所有这一切,保证了其鄂温克族神话体系研究的顺利进行和最后成功。
汪立珍教授的代表作《鄂温克族神话研究》于2006年出版,该书对鄂温克族神话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作了理论上的阐释和总结。我国北方民族神话学及民族学研究专家对汪立珍教授的研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国著名北方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专家满都呼教授这样评价此书:
这项成果的基础是扎实的,并富有开拓性。这是我国第一部深入研究鄂温克族神话的学术专著,也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可喜收获。著者对所有鄂温克族神话文本资料和调查材料进行了大量综合分析、分类整合工作,通过分析和梳理,从零乱纷繁的材料中勾勒出鄂温克族神话比较完整的历史面貌,并就鄂温克族神话的体系、类型、结构模式、象征意义等问题,提出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鄂温克族神话体系的基本框架——创世神话、起源神话、自然神话、图腾神话、萨满神话和英雄神话的设想。这些见解和设想有新意,符合鄂温克族神话的实际。[1](P3)
我国著名北方民族萨满教与神话研究专家孟慧英教授指出,《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建立了特定的神话研究体系,使该项研究迈上了新的学术台阶。具体地说,《鄂温克族神话研究》系统梳理了鄂温克族神话的资料,较为完整地呈现了鄂温克族神话的基本面貌;深入研究了鄂温克族神话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内在的、结构清晰的鄂温克族神话体系。
纵观汪立珍教授的神话学研究论著,她在我国人口较少民族鄂温克族神话研究方面的理论建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宏观的比较研究与微观的母题研究融会贯通的研究方法
对于蹒跚举步的鄂温克族神话研究,宏观的神话体系研究与微观的神话母题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汪立珍教授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微观的母题研究和宏观的比较研究的理论方法。从微观上来说,汪教授把鄂温克族神话中的射日神话、洪水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变形神话等母题,与相关民族神话中的类似母题进行了具体比较分析。从宏观上来说,她对不同区域的鄂温克族神话,以及鄂温克族神话同周边民族和境外民族的神话进行了比较。其中所涉境内周边民族有如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及汉族,境外民族有日本爱伊努族、北美印第安人等。例如,她选取鄂温克族神话的经典名篇,提炼出“人与动物婚”、“神龟背大地”、“天神抟土造人”、“独眼巨人”、“萨满创世”、“英雄西征”等代表鄂温克族文化特征的神话母题,以及“英雄神奇出生、英雄学武艺、英雄复仇、英雄战胜恶魔、英雄凯旋、英雄受到尊重”等具有典型意义的英雄神话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这些母题和叙事结构同比邻而居的其他民族神话进行有效比较,从地理上追寻神话故事的发祥地,从历史上追溯神话故事的原型,比较对照各个神话故事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产生的不同异文,由此全面地探究了鄂温克族神话的本质特点和演变规律,也由此贯彻动态性原则,完成了对鄂温克族神话在鄂温克族整体文化背景下和文明发展历史中的研究。
(二)文本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价值取向
作为我国鄂温克族神话研究著述的导引者,汪立珍教授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20世纪50~80年代前人搜集整理的文本资料,二是20世纪80~90年代汪立珍教授在鄂温克族聚居地调研搜集到的口头资料。就文本资料来说,由于鄂温克族有语言无文字,神话文献资料非常匮乏,仅有的一些内容也大多混杂在其他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书籍中。因此汪教授在搜集资料时,把视野拓宽到与鄂温克族相关的历史、经济、地理、宗教等诸多领域,最大限度地获取了各种鄂温克族神话书面文献资料以及实物。就口头资料来说,汪教授多次深入鄂温克族聚居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从嫩江北部、雅鲁河流域的农业鄂温克,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牧业鄂温克和敖鲁古雅狩猎鄂温克等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鄂温克人中搜集到许多第一手资料,在资料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实地调查中,她在对神话母题、情节结构等问题进行补充和再确认的同时,还广泛关注鄂温克族的“活态神话”,意即神话观念在民俗中的遗迹和功能等多层面的现代传统文化。亲眼目睹鄂温克族虔诚的宗教行为、独特的观念习俗,深刻体味其内心世界的神话观念,设身处地地从鄂温克族当下的文化形态和精神风貌看待其神话,作者的这种初衷与立意为研究注入了鲜活的材料和灵感。
(三)从类型学的角度建立了鄂温克族神话体系
汪立珍教授对大量文本资料和口头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勾勒出了鄂温克族神话比较完整的历史面貌,就鄂温克族神话的体系、类型、结构模式和象征意义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设想:鄂温克族神话具有独立的体系和模式,包括以“万物有灵”观和自然崇拜观为基础的起源神话、自然神话和图腾神话,以萨满教崇拜为基础的萨满神话,以英雄崇拜为基础的英雄神话;其神话结构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了本民族的传统,又顺应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时代要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自我调适和整合,从而呈现出既具备本民族特色,又聚合多元文化的风格。这些观点颇具新意,鄂温克族神话体系初步形成。
今天,当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日益现代化的时候,神话蕴含的创造精神、奉献美德,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世界观、保护生态环境的哲学观等传统思想理念,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显示出更加重要的影响,人们对世代传承的神话更加敬仰。因此,汪立珍教授从理论上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神话进行科学客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汪立珍教授绝非传统的书斋型学者,她的理论背后有着大量的田野调查作为支撑。她1987年开始进入东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考察。汪教授对她第一次深入民族地区考察神话的经历记忆犹新,她常常讲起第一次田野调查的经历:
1987年春节的时候,我和朋友到鄂温克族自治旗调查当地神话传承现状。我们从北京坐火车,在火车上度过了3天2夜到达海拉尔。海拉尔离鄂温克族自治旗所在地巴彦托海镇2公里地,当时没有公交车,我们骑自行车前往目的地。冬日里的海拉尔马路简直像一面锃明瓦亮的镜子,一路上不知从自行车上摔下多少回。到达巴彦托海镇之后,朋友带领我来到当地鄂温克族家庭。外面零下30多度,屋内零上30度。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你感受到当地冬日里冰火两重天的世界。在暖融融的屋里,喝着鄂温克老大娘端来冒着热气的奶茶,借着奶茶带来的芳香,问起鄂温克族神话的传承现状,老大娘突然灵动的眼神,传来一种奇特的信息。当时翻译告诉我们说,老大娘第一次听到神话一词,她刚听到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翻译解释半天之后,老大娘才说,她们这里没有神话,从内容上来讲倒是有和神话相似的故事,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汪立珍教授常说:“你们听了我的第一次田野调查经历,觉得很可笑,可是,我当时听了毛骨悚然。我在大学课堂里系统学的‘神话’一词,对于民众来讲却不知何意。我们学术殿堂里构建的‘神话’一词与民众真实世界里的‘神话’一词相隔一层膜。”这种现实驱使汪立珍教授走向田间,走向少数民族神话世界的内核,探索少数民族神话存在的现实意义。汪立珍教授的田野调查从东北黑龙江到南方的云贵高原,横跨中国的南北方。
(一)东北少数民族神话调查
从1987年开始,汪立珍教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踏查。她首先从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满族等满—通古斯民族入手,她的足迹踏遍了我国北疆的山林江河,从兴安岭上的鄂温克猎民到黑龙江入口的赫哲族渔民,从嫩江河岸的达斡尔族到长白山山麓的满族,深入民宅,与当地的民族文化长者促膝交谈,深切地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神话传承的真实意义与力量。由于汪立珍教授的严谨治学态度与真诚勤勉的人格魅力,她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长者结为知心朋友,探访了满族说部国家级传承人富育光先生,以及傅英仁、赵东升、何世环、宋德印、尤文兰、尤文凤、孟淑珍等多位满族神话传承者,从民间获得大量第一手神话学资料,从口头到书面,从文字到文物,种类齐全,为其少数民族神话学理论研究奠定了丰厚的资料基础。
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汪立珍教授带领笔者以富育光先生为核心采访对象,采取跟踪调查、深入访谈的方式,运用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定期走进富育光先生家里,考证了以满族富察氏家族为代表的说部《天宫大战》、《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等的具体传承路线,收集录制了富育光先生传承说部的心路历程,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资料。她在《民族文学研究》上发表文章《你坐在那儿,我为你讲述——国家级满族说部传承人富育光先生传承说部的家族性》[2],以对话录的形式集中探究了满族说部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在当代传承与保护的问题。
(二)南方跨境民族神话调查
近年来,汪立珍教授的神话调查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她并不把目光局限于东北疆域少数民族,还把神话调查视阈扩展到阿昌族、傣族、景颇族、纳西族、彝族、壮族等南方跨境少数民族,尤其是从少数民族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三月三”入手,考察神话与民族节日的历史渊源关系,从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与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探讨了少数民族神话传承的现实意义及其传承体系问题。
汪立珍教授坚持神话学田野踏查近三十年,她从黑龙江、松花江以及大小兴安岭一带的东北边疆民族入手,进而扩展到我国云贵高原等地的南方民族,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审视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特有体系和格局,进而打开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广阔天地,为中国各民族神话之间的比较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族、国外少数族裔神话的比较研究积累了扎实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汪立珍教授任职于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近三十年,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主讲《神话与人类》(教育部精品视频课)、《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校级精品课、通识课)、《神话学》、《民族民间文艺学理论》、《西方口头传统》等多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把少数民族神话学研究理论与田野调查资料融入课堂,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总结出一套少数民族神话传承的有效措施,通过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人才。她在少数民族神话传承教育方面探索出一套特有的教育措施与方法。
(一)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神话蕴含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教育资源
汪立珍教授不仅专注于少数民族神话理论研究与现状调查,难能可贵的是,她从理论研究与实际考察中挖掘少数民族神话蕴涵的人文精神与教育资源,在课堂与实践教学中注重少数民族神话的有效传承与人才培养。她从多年的研究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少数民族神话作为教育资源对于年青一代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她认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精神文化教育资源,如:少数民族神话蕴含的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的民族精神;少数民族史诗体现的人类自身的创造精神和价值体系;少数民族传说传承的生态保护观念体系;少数民族故事凝练的传统道德体系;少数民族民歌传唱的爱情生活、审美情趣价值体系;少数民族谚语体现的孝道教育等功德伦常思想体系。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体现的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尊重自然、崇尚美德等人文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民众。[3]
少数民族神话是各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民族成员从中获得伦理规范、社会道德、精神信仰、历史知识、审美趣味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不仅为本民族人民所珍视,同时也属于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二)通过经典神话案例解读传承民族审美精神、培养神话学人才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神话极其丰富,各民族搜集整理以及当下还在活态传承的作品数以万计。不同形态的少数民族神话高度关注人文精神,充分满足了各民族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汪立珍教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经典案例解读教育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神话案例感受神话蕴含的民族审美精神,进而提高思想素质和人文精神。关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承问题,汪立珍教授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学术见解:“我们知道民间文学的传承只有民间艺人没有听众是无法传承的。目前,关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承研究,尤其是关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如何在当代大学生中有效地传承与教育的研究,还处在边缘。其实,当代大学生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重要而特殊的载体。”[3]
为此,数十年来,每年除了寒暑假以外,她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当代大学生教学实践中,每年不辞辛苦地承担本科生《神话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两门课程,指导本科生国家级社会实践项目与毕业论文多项。她倾心打造的课程《神话与人类》入选教育部2016年精品视频课程。
汪立珍教授注重大学生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她从2005年开始培养硕士生、博士生,通过科研项目培养学生从事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志向与创新能力,近十年培养从事少数民族神话及相关课题研究的硕士、博士近三十人,其中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学金,1名学生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评述》。
回顾中国神话研究,可以说,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起步很晚,学术成果寥若晨星。究其原因,不是少数民族没有神话,也不是人们不愿意去探讨,主要是神话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汪立珍教授数十年来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领域的执着坚守与系统研究、实地调研及其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她在有语言无文字、人口较少民族神话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方面的探索,在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学史上书写了极为重要的一页。
参考文献:
[1]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汪立珍.你坐在那儿,我为你讲述——国家级满族说部传承人富育光先生传承说部的家族性[J].民族文学研究,2014(1).
[3]汪立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世界观培养[J].民族教育研究,2013(4).
特约编辑孙正国
责任编辑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Promoting the Minority Myth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Wang Lizhen
(Department of Minority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
Abstract:Minority myth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it is human rich and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and it is a source of nation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wisdom of crystallization.Multi-ethnic Chinese mythology is the basic element of Chines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system,especially rich and diverse 55 minority mythology,is an indispensable content.The minority myth is a symbol of national culture,and it is the fresh carrier of national culture.
Key words:minority nationalities;myth inheritance;national identity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B932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6)03—0005—05
收稿日期:2016-02-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ZW15)
作者简介:刘淑珍(1975—),女,山西晋中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