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弦子:传承千年的藏文化艺术瑰宝

2016-03-23 04:57
中国西部 2016年12期
关键词:弦子巴塘唱词

巴塘弦子:传承千年的藏文化艺术瑰宝

弦舞巴塘 摄影/王益

在藏区,一提起弦子,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巴塘。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人口5.36万,其中藏族占97%,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物华天宝。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特别是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更成为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各族民众的喜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戴爱莲、胡松华、罗念一等著名艺术家先后到巴塘对弦子进行采风、学习。他们将弦子作为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向外界介绍,使巴塘弦子走出了甘孜州,走出了四川,走出了国门,走进了各种音乐教材。

2000年,巴塘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2006年6月,巴塘弦子被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歌卓到弦子

巴塘弦子,藏语叫“谐”,是歌舞的意思,全称“嘎谐”,意为圆圈舞,西藏人称之为“康谐”,即康巴人跳的舞,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巴塘弦子” 的原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歌卓”。

战国时期,巴塘隶属白狼古国。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面对大自然的风霜雪雨等各种灾害,人们毫无办法,于是迷信鬼神、信仰祖先、崇拜图腾,便产生了一种叫歌卓的祭祀舞蹈。每当集体祭祀时,参加者由年长者排头,自然分成两排,不论男女,互相牵手或搭抱,弯腰垂首,围着篝火舞蹈。“蛮夷所处”“冬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温时适”不仅是对巴塘自然环境的写照,也是白狼羌人跳歌卓舞最古老的歌词。

在唐代,歌卓逐渐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成为在生产劳动之余、时令佳节之期、婚丧嫁娶之时集体所跳的舞蹈。其队形也由两排变为圆圈;其舞姿由弯腰垂首变为手舞足蹈,人们称之为“嘎谐”(圆圈舞),这便是巴塘弦子的雏形。

经宋元到明清,嘎谐在巴塘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清康熙年间,川滇藏陕等省的汉、回、藏等各族商人到巴塘经商,促进了巴塘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加之茶马古道的兴盛,使巴塘成为多民族文化交会的走廊,这时的嘎谐在充分吸取其他艺术特长的基础上完全成熟,成为藏区独树一帜的民间歌舞艺术——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形成,最初没有并乐器伴奏。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赵尔丰在巴塘改土归流后,因往来巴塘的商旅甚多,文化交流频繁,于是巴塘弦子在原来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歌舞的长处,开始试用乐器伴奏,从而使巴塘弦子独具风韵,并在康巴地区乃至整个藏区开始流传。

巴塘弦子的乐器为胡琴。第一把胡琴是一个弦子艺人用牦牛角做琴筒,用羊皮蒙琴面,用枝条做拉弓,用马尾做弓弦和琴弦制作而成的。后来,有人将牛角琴筒改为圆木琴筒而流传至今。琴头多由龙头或宝塔顶装饰,意寓吉祥。这种胡琴音质纯正,音量厚重,音色深沉,既适合于行进间跳动时拉奏,又易于制作,深受琴手的喜爱。

优美典雅的艺术特色

巴塘弦子是集诗、琴、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歌舞以琴手为核心,整个舞蹈的节奏由琴手掌握,跳弦子歌舞必有藏二胡伴奏。跳巴塘弦子舞不受人数和场地限制,在弦胡手的带领下,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并按能歌善舞者及长者在前的习惯排列,按顺时针方向围成圆圈且按顺时针方向舞动;领舞的弦胡手是控制节奏和整场弦子舞高低潮的主导者。弦子舞开始时,由领舞的弦胡手引入,所有的参舞者按照这个曲子特定的舞步随节奏翩翩起舞,边舞边唱,循环反复,舞曲的速度由慢逐渐加快,把舞曲推向高潮。一场弦子舞结束时,所有参舞者齐声高喊“谐亚”,意即跳得好,跳得尽兴。在稍作休息后,当领舞的弦胡手拉起另一首曲子时,参舞者再次翩翩起舞,如此一曲曲跳下去,直至弦子舞会结束。

巴塘二胡

巴塘弦子的唱词内容可分为七种类型:祭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婚嫁欢歌、情歌、悲歌、祝福歌。其中有六字一句、四句一组的;有八字一句、两句一组的,每首歌词都可以放进任何一支弦子曲调中舞唱。“不要咚咚敲门,爸妈定会责备;小哥若有心计,门栓用针拨开。”(情歌);“知心朋友聚一堂,自酿美酒喷鼻香;喜逢欢聚宜畅饮,愿此聚会更经常。”(酒歌),唱词充满了生活情趣和藏区儿女的豪放之情。据介绍,一个弦子舞蹈可以有很多种唱词,流传下来的曲目有3000多种,可以说是藏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弦子曲调优美,短小精悍,节奏整齐,易唱易记。女性舞姿以柔美见长,男性舞姿刚劲豪放。与藏区其他地方的弦子相比,巴塘弦子最突出的特点是更加轻盈抒情、优美典雅,主要体现在曲调旋律、弦胡拉奏手法和舞蹈姿势上。

从曲调旋律上讲,巴塘弦子突出藏区典型农耕文化的细腻,注重柔和多变、优美抒情的特点,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中汲取了适合自身需要的元素和手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一是音域宽广,旋律变化更加丰富细腻,调子多为6调式、5调式、2调式,也往往有几种调式交替出现。二是装饰音用得相对较多,某些乐句的尾部,别的地方不加装饰音或只加一个装饰音,而巴塘弦子却加有两个装饰音,第二个装饰音时值很短(多为三十二分音符或六十四分音符),或上扬或下滑,不仅使曲调更加优美,而且也更加抒情。三是从节奏速度上讲,巴塘弦子旋律由慢到快,节奏优扬,充分体现其典雅风格。

背影 摄影/罗凌

从二胡的拉奏上看,巴塘弦子技巧更丰富更讲究。先说按弦的指位,用的是第一指节的中部或第一指节与第二指节之间的位置来按弦,比通常的弦胡手用第二与第三指节之间的位置来按弦,手指灵活得多;再看弦胡拉奏的把位,巴塘弦子的弦胡手通常不换把位,碰上乐曲出现比第一个把位最高音还高时,是将小指和无名指下移至所需位置来按弦,这样难度更大,效果却更明显;在空弦的节奏性指颤音上,巴塘弦子用得很多,不仅在乐句尾部加装饰性节奏时用,在乐句中某个过度音上也适时地加上短暂的指颤音,用得很巧,为曲子增色不少。

巴塘弦子传承人洛松达瓦

从舞姿上讲,巴塘弦子的舞者身姿端庄,抬头挺胸,有弯腰的动作时,也保持上半身的挺直。长袖是其一大特点,若想舞动长袖有翩然之感,双臂舞动幅度就得大,因而有舒展飘逸之美。其他地区的弦子,双臂舞动是随音乐节拍有明显的停顿动作,而巴塘弦子则不停顿,讲究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流畅感。巴塘弦子踏步、擦步、跨腿步、前点步等舞步也非常轻盈优美,有流畅感。

传承与影响

弦子在巴塘非常普及,城乡各地男女老少没有不会跳的。他们除在劳动之余、时令佳节、朋友聚会、耍坝子时尽情歌舞外,还在婚丧嫁娶、开张营业、乔迁新居、祝寿贺岁之时以跳弦子为主人支撑场面。在巴塘,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还是三岁孩童,只要一听到胡琴声就会忘情地跑去结队欢舞,围着篝火或火塘,跳个通霄达旦,甚至跳上几天几夜也丝毫没有倦意。人们常说,巴塘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可以说弦子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位巴塘人的生活和心态。

今年58岁的扎西是“巴塘弦子”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七岁开始学习巴塘弦子舞,从艺五十年,制作弦胡近4000把,他自己的家就是一个弦胡的制作作坊。如今,扎西开办了弦子培训中心,闲暇的时候,就教孩子们跳巴塘弦子。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巴塘弦子的传承和发展上,就是希望巴塘弦子后继有人。

作为巴塘弦子的新生代传承人,洛松达瓦对巴塘的民俗风情文化、民族民间舞蹈了然于胸。他虚心向老前辈请教,与同伴们携手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撒播巴塘文化。每一次下乡演出,都是洛松达瓦收集巴塘弦子音乐和唱词的好机会。他常常会在演出前后,寻找当地唱弦子的老艺人,用手机、录音笔等把老艺人的唱词记下来。“以往交通不方便,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唱词。我们下乡去演出,既能把文艺节目带给当地百姓,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没听过的弦子、山歌。”洛松达瓦说。

有着几千首曲目的巴塘弦子是藏族民间音乐的宝藏,是保存最完好的藏族音乐的“活化石”,其音乐和唱词已经渗透到了藏族其他各种文学艺术当中,保护巴塘弦子对于保护藏族歌舞艺术、研究藏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巴塘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弦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于2011年全面启动了弦子数据库完善工作。洛松达瓦和同伴们一起花了3个多月时间,将巴塘弦子录入到数据库中,而这样的收集整理工作还将一直持续下去。

(责任编辑/文风 设计/毛艳梅)

猜你喜欢
弦子巴塘唱词
唱词(外一首)
五彩巴塘 扮靓藏区人民新生活
我在巴塘等你
绿色中国行走进“高原江南”美丽巴塘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巴塘——“绿色中国十人谈”聚焦巴塘的绿色发展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试论藏族弦子舞被冠以“古道神韵”的历史由来
一百七十七级台阶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阿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