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变化中的城市

2016-03-22 10:01钱厚琳
音乐爱好者 2016年3期
关键词:爱乐乐团鹿特丹马勒

钱厚琳

1940年5月14日,德国飞机占领了鹿特丹的整片天空,不断向这座城市投掷炸弹。几个小时之内,旧城中心被摧毁,本该在6月举行六百周年庆典活动的荷兰港口被摧残得面目全非,沦为一片瓦砾。

这场闪电战之后,从1946年开始,鹿特丹不断进行着战后重建工作。即使是今天,这座城市还在改变形态,并且成为了建筑师们发挥奇思妙想的“竞技乐园”——漫步鹿特丹的中央车站,你会发现自己犹如置身于一座灰尘飞扬、喧闹嘈杂的建筑工地。这是一个亟待重塑自我的城市。

就在车站的转角,当你穿过临时人行道、电车道或自行车道,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商业广场。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的红色鹤形灯,壮观的正方体状的百代影院(Pathe Cinema)以及著名的多伦音乐厅(de Doelen Concert Hall)就在这片区。这是一座1960年代建造的多功能型建筑,是荷兰最大的音乐厅,即使其最新的改造设计不能得到你的肯定,但是不会有人质疑其中的音乐会的质量——这里是世界知名的鹿特丹爱乐乐团(RPO)的驻地。

自1995年开始,俄罗斯指挥家瓦列里·杰吉耶夫接管了RPO的首席指挥一职,使这个城市与荷兰第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在音乐的竞争力上旗鼓相当。一年后,他创办了鹿特丹爱乐杰吉耶夫音乐节,每年9月呈现为期十天、华丽纷呈的音乐会。后来他把掌舵权交给了年轻的加拿大指挥家雅尼克(Yannick Nezet-Seguin),后者目前也是费城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杰吉耶夫会在每年音乐节开幕时回来,指挥他之前的乐队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音乐节的其他演出包括了一些知名音乐家和乐坛新星。

每一届杰吉耶夫音乐节都有一个主题。2010年,乐团和音乐节迎来了一位新任管理总监汉斯·韦杰(Hans Waege),音乐节的主题开始和城市有联系。“我希望鹿特丹爱乐乐团和音乐节以及城市能够相互融合,”韦杰解释说,“主题不应仅仅关乎市场反响,也应该传达信息。我们是已有九十三年历史的古老机构,而鹿特丹是个现代化的城市。我们需要当代音乐,也需要肖斯塔科维奇和马勒,并且应该勇于冒险。我希望这能够成就我们的品牌。”

“复兴:鹿特丹的故事”是2010年的主题之选,标志着德国轰炸七十周年。前三场音乐会大致呼应了战争的前后经过: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把观众带入战争的无尽黑暗,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重现了战争的状况,而声势浩大的马勒《第八交响曲》则以其独特的创作视野,在荣耀和希望中收尾。除了音乐厅以外,演出也在富有意义的场所上演,例如圣劳伦斯教堂(Laurenskerk),这座建于1646年的哥特式教堂,是闪电战后为数不多的幸存建筑之一,在火光冲天的战线边缘见证战火熊熊燃烧着这个城市支离破碎的心。

“大海与城市”是2011年的主题。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命题:鹿特丹是世界上第二大港口城市,仅位于上海之后。在广阔的马斯河(River Mass)上,船只和水上出租运行繁忙。运河在这座城市中纵横交错,旧时的港口和码头排列在河面上。还有大批聚集的前往美国的清教徒移民们,以及往来荷美的航船。虽然音乐节的曲目细节未公布,观众们也能从这个充满想象的音乐主题中期许一些有意思的安排。“本次乐季我们有一些极好的曲目,”韦杰说,“我们将在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和布里顿的《魂断威尼斯》组曲中开幕。我们将演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萨特阔》(Sadko)和舒曼的《莱茵河交响曲》。杰吉耶夫是非常有创新精神的指挥,他说音乐节的主题不应是个局限,关键是把好的音乐带到音乐节来。”

猜你喜欢
爱乐乐团鹿特丹马勒
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中国爱乐乐团20年庆典音乐会中落幕
——“我们生于2000年”:让〇〇后青年音乐家当主角
马勒与后现代——探寻马勒交响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演出就要开始了
“英荷通”
只摘够得着的苹果
鹿特丹The Sax塔楼
鹿特丹的方块树屋
进退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