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一场声乐SPA

2016-03-22 10:01任海杰
音乐爱好者 2016年3期
关键词:亨德尔尔斯咏叹调

任海杰

说起亨德尔的音乐,首先排名的是他的神剧,如《弥赛亚》等,接着是管弦乐作品、室内乐与独奏器乐作品,最后才轮到他的歌剧。亨德尔的歌剧之所以排名最后,主要原因是冗长啰嗦,剧情有时七拼八凑,缺乏内在的逻辑性,音乐有些程式化,其中无休止的返始咏叹调往往令人敬而远之,难以卒听。还有,亨德尔的许多歌剧当初是为阉人歌手而作的,后来废除阉人歌手,剧中的一些男角色改由女歌手来演唱,听来感觉怪怪的,不太符合现代审美趣味。因此,有好长时间,亨德尔的歌剧是被打入冷宫的,很少上演,唱片影碟也不多。

有意思的是,在亨德尔的创作生涯中,最初他恰恰是以歌剧成名乐坛的。亨德尔自幼就对歌剧产生浓厚兴趣,十八岁时在汉堡歌剧院管弦乐队担任小提琴手,同时也演奏羽管键琴, 二十岁时创作了第一部歌剧《阿尔米拉》。当时意大利歌剧风靡欧洲,亨德尔为了得其精髓,干脆辞职去意大利拜师学艺,了解意大利歌剧的风格和特色。学到本事后,亨德尔发现英国人对意大利歌剧很感兴趣,但本土缺少擅写歌剧的作曲家,于是他又前往伦敦,开辟歌剧新天地,居然以初始之作《里纳尔多》一炮打响,功成名就。从此,亨德尔的名望蒸蒸日上,前后一共创作了近五十部歌剧,统治伦敦歌剧市场三十多年,并成为英国公民。一个德国人为英国人发扬光大意大利歌剧,如此景观,倒也堪称奇迹了。

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古乐运动的掀起,一大批巴洛克乃至更早时期作曲家的作品得到复兴,其中包括亨德尔的歌剧。人们发现,亨德尔的歌剧并非一无是处,它有着独特的妙趣和价值。在古乐专家的推动下,亨德尔歌剧的上演率越来越高,乐迷们有机会一睹其真容。近年来,我陆陆续续欣赏到的亨德尔歌剧有:《赛尔斯》《阿格里皮娜》《阿尔辛娜》《朱利亚斯·凯撒》《阿廖丹特》《帕尔泰诺佩》《罗德琳达》《里纳尔多》《塔梅拉诺》等,大多是实况演出的影碟,也有现场演出,如大卫·斯特恩指挥烈火歌剧院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的音乐会版《朱利亚斯·凯撒》和《阿尔辛娜》。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听)有味道。我的体会是,听亨德尔歌剧,须换一副耳朵和审美感觉,不要在意亨德尔歌剧情节的合理性与逻辑性(说实话,情节向来是歌剧的棘手活),不在意音乐的程式化,不在意女声唱男角的“反差”——放下所有这些负担,以放松的心态,单纯地聆听,聆听其美妙的人声和音乐,你就会有一种自由自在、惬意愉悦的感觉,犹如声乐SPA般舒适。你甚至觉得那些返始咏叹调可以一直这么唱下去,唱下去,陶醉在一种纯粹的声乐之美中,似乎只有这样才尽兴、过瘾。

以这样的心态和审美情趣来欣赏,你会觉得亨德尔的歌剧悲不大悲,喜不大喜,单纯的悦耳动听,也是独特一景。况且,亨德尔毕竟是旋律天才,他的一些优美的旋律和歌声,脍炙人口,流传甚广。比如《赛尔斯》中的咏叹调《绿叶青葱》(习称“广板”,Largo),不仅成为歌唱家们的热门保留曲目,还被广泛地改编成管弦乐曲、大提琴、小提琴、管风琴、钢琴、长笛等独奏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法国影星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电影《锡尔斯玛利亚》中,亨德尔的这首广板咏叹调被改编成弦乐,成为电影中多次出现的主题音乐,配以影片中瑞士阿尔卑斯山锡尔斯玛利亚地区秀美的自然风光,真乃天作之合。另有一例,在波·威德伯格(Bo Widerberg)执导的电影《教室别恋》中,当那位女教师对男学生“始乱终弃”后,影片中响起的悲伤哀怨、如泣如诉的歌声,就是来自于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中的咏叹调《为我的痛苦哭泣》,用得恰到好处,天衣无缝,仿佛是亨德尔特意为之配曲的——我甚至觉得其感人的效果超过歌剧本身。由此它也成为了歌唱家们广泛演唱的曲目。

猜你喜欢
亨德尔尔斯咏叹调
詹姆斯·李·拜尔斯:完美时刻
库尔斯克会战
王宝钏
——寒窑咏叹调
人生咏叹调
音乐圣殿的领路人
——亨德尔
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