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獾蛛的生物学特性及越冬生态研究

2016-03-22 09:22孙志英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物学

孙志英,王 智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奇异獾蛛的生物学特性及越冬生态研究

孙志英,王 智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 要:人工饲养奇异獾蛛,观察和记录其生物学特性及越冬生态特点,测定其耐饥耐旱能力,发现幼蛛的发育历期为109~181 d,2龄幼蛛的历期最短,随着蜘蛛的生长,各龄期的历期越来越长。3龄之后,蛛体越来越大,蜕皮的间隔期也逐渐延长,4龄之前和6龄之后蜘蛛的生长速度均比较慢,4~6龄之间蜘蛛生长速度最快;奇异獾蛛以成蛛、亚成蛛和幼蛛3种蛛态越冬,其中幼蛛所占比例最多,约为50%。其耐饥耐旱能力与蜘蛛的发育阶段和性别有关,平均生存天数是成蛛>亚成蛛>低龄若蛛,雌成蛛>雄成蛛。

关键词:奇异獾蛛;生物学;越冬生态

利用蜘蛛控制害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蜘蛛具有以下优良的生态特征:①种类多、数量大,全为肉食性,专捕活虫,不危害水稻;②食性广泛、食量大、耐饥饿,能捕捉多种害虫;③繁殖快、田间栖息稳定,种群组合变动小;④生态多样、分布广泛,且能趋食捕虫。因此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蜘蛛是农作物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是水稻害虫自然控制的重要生物因子,在害虫的生态调控中得到充分利用[1-7]。奇异獾蛛(Trochosa ruricola)属蜘蛛目、新蛛亚目、狼蛛科、狼蛛亚科和獾蛛属,分布于美洲、欧洲以及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浙江、湖南、湖北、江苏、河南、广东、四川、安徽、贵州、山西、云南、陕西及新疆等地,多栖息于稻田、果园和林间草丛[3]。奇异獾蛛能在水稻的基部、茎部和叶面活动,空间生态位大,能捕食蚜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稻苞虫及稻叶蝉等多种害虫。它是稻田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现就该蛛的生物学特性及越冬生态做一初步探讨,以便为该蛛的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信息。

1 材料与方法

1.1 人工饲养的奇异獾蛛

随机挑选刚孵化的幼蛛60头,直接接入直径为2.5~3.0 cm的试管内,每管1头,单头饲养。每天喂食1次(10~12只果蝇),用吸水棉球提供其饮水,为保证饲养蜘蛛的健康,每48 h更换一次干净试管。每天记录并观察其取食、生长、蜕皮和各龄期特征等。

1.2 耐饥耐旱力测定

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将供试蜘蛛在实验前均做特殊处理,即:在试验前将供试蜘蛛饥饿24 h,饥饿后每幼蛛喂食3个果蝇,亚成蛛喂食6个果蝇,成蛛喂食9个果蝇。然后将处理后的供试蜘蛛分设有水无食、有食无水、无水无食3个处理。另设有水有食为对照组。在整个实验期间详细记载试验期的温湿度和蜘蛛生存期的各种行为特征。

1.3 越冬生态调查

2013年11月中旬~2014年1月中旬,对田间生境进行系统调查,详细记载蜘蛛越冬期的生境、生态习性、蛛态、蛛数和性比等。调查3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奇异獾蛛的形态特征

奇异獾蛛(Trochosa ruricola)雌性平均为15 mm,最长可达25 mm,而雄性体长为7.60~8.30 mm。雌性头胸部正中斑较窄长,正中斑前部见不到界线分明的一对棒状斑,这是与狼蛛科豹蛛属的最大区别。中部窄,后端稍宽;中窝位置靠后,在中窝两侧及前方常可见一或数个红棕斑。头胸部的周缘呈红棕色,腹面有数条横向的凹陷皱褶,腹部背面常呈黑褐色。卵袋呈扁圆形、白色,直径4 mm左右。每个卵袋含卵40~60粒左右,最多的可达100粒以上。雌蛛以纺器携带卵袋。雄蛛螯爪外缘近中部处有一圆丘状隆起,后齿堤3齿,大小相似;前齿堤3齿,靠爪基的一个较小。胸板和步足无斑纹,橙黄色。腹部背面有可见斑纹、色淡,并有成对的白色斑点。

2.2 奇异獾蛛的发育历期

试验是在6月中旬采集的带卵袋雌蛛带回进行室内饲养,均随机选取20只刚孵化出来的幼蛛喂养果蝇,对幼蛛的发育历期进行记录,结果如表1。奇异獾蛛幼蛛的发育历期是109~181 d。由表1可看出,2龄幼蛛的历期是最短的,随着蜘蛛的生长,各龄期的历期越来越长。3龄之后,蛛体越来越大,蜕皮的间隔期也逐渐延长,导致其历期也越来越长。

表1 奇异獾蛛发育历期和各时期体重的增长

2.3 幼蛛体重增加与龄期的关系

由于刚从母体分散下来的幼蛛体重太轻,天平称量误差太大,故忽略此时期蜘蛛的体重,以幼蛛从母体分散下来第一次蜕皮称重开始记录。从表1可知,4龄之前和6龄之后蜘蛛的生长速度均比较慢,4~6龄之间蜘蛛生长速度最快。

2.4 奇异獾蛛的越冬生态

奇异獾蛛属狼蛛科獾蛛属,为不结网的游猎型蜘蛛,调查发现,它能以成蛛、亚成蛛和幼蛛3种蛛态越冬,说明该越冬蜘蛛既有春季繁殖的也有夏秋季繁殖的,同时还可能有冬季繁殖的。并且发现在该蛛的3种越冬蛛态中幼蛛所占比例最多,约为50%,这是由于该蛛在湖南一年只能完成2~3代,第3代发育不完整所致。

该蛛与其他蜘蛛一样,越冬场所为隐蔽性较强,避寒性较好的地方,如草堆下、泥缝及杂草丛中群集越冬[6]。与其他蜘蛛唯一不同的是,喜好在离水源较近的地方越冬。

2.5 耐饥耐旱力

奇异獾蛛和其他蜘蛛一样具有较强的耐饥耐旱能力。雌成蛛在无水有食时,能存活61~86 d,平均为75.2 d;在无食有水时可存活32~63 d,平均为40.5 d;在无水无食条件下可生存20~45 d,平均为31.5 d。同期试验发现其抗逆性与蜘蛛的性别和发育阶段有关,平均生存天数是成蛛>亚成蛛>低龄若蛛,雌成蛛>雄成蜘。

3 讨 论

蜘蛛生物学的研究落后于分类学。在已知2 361种蜘蛛中,知道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仅20种以上[3,7],而且属于稻田蜘蛛中优势种或常见种的仅10种以上,分别为: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8],华丽肖蛸(Tetragnatha nitens Audouin)[9],灰斑新园蛛(Neoscona griseomaculata)[10],氏新园蛛(N. doenitizi)[11],斑管巢蛛(Clubiona reichini)[12],粽管巢蛛(C. japonicola)[13],难波小黑蛛(Erigonidium naniwaense)[14],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15-16],真水狼蛛(P. Piraticus)[17],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18],草间钻头蛛(Erigonidium graminirolum)[19],八斑鞘腹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20]。通过对这些优势种或常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的研究,获得了对蜘蛛类的一般生物学和一般规律性的认识。目前已弄清稻田蜘蛛是稻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在控制稻虫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食性广泛,如稻田蜘蛛能以稻田中的所有害虫为食;食量大,如拟环纹豹蛛每天能捕食飞虱或叶蝉9~12头[8],八斑鞘腹蛛和食虫沟瘤蛛每天能捕食飞虱或叶蝉4~6头[1-2];繁殖快,如在南方,拟水狼蛛一年能发生5~6代[15-16],拟环纹豹蛛2~3代[8],食虫沟瘤蛛和八斑鞘腹蛛6~7 代[18,20],华丽肖蛸和灰斑新园蛛等一年发生4~5代[9-10],繁殖力强,每卵囊的卵粒从几十到几百粒不等,如狼蛛,每个卵囊能孵出的蜘蛛平均在150头以上[1];生态多样,如狼蛛、跳蛛等为游猎型,肖蛸、园蛛等为结网型,管巢蛛等为巢穴型,因此,对各种生态类型害虫均构成威胁[1-3]。试验首次对稻田中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奇异獾蛛的生物学和越冬生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该蛛随后的应用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Levy[21]认为,成蛛体长与其蜕皮次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即蜘蛛的身体大小和年龄受到蜕皮次数的限制。奇异獾蛛蜕皮次数与体长符合Levy法则,身体较大的雌蛛比身体较小的雄蛛蜕皮次数少。从试验结果还发现,奇异獾蛛耐饥耐旱能力的强弱与其身体大小密切相关,个体大的蜘蛛耐饥耐旱能力则强,可能是由于个体大的蜘蛛体内储存了更多的能量物质。

参考文献:

[1] 王洪全. 稻田蜘蛛的保护与利用[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1.

[2] 宋大详. 中国农田蜘蛛[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3] Song D X,Zhu M S,Chen J. Spiders of China[M]. Hebei:Hebei Science and Technique Press,1999.

[4] Barrion AT,Litsinger JA. Riceland spiders of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M]. Cambridge Univ Press,1995.

[5] Riechert SE,Bishop L. Pery control by an assemblage of generalist predators:Spiders in garden test systems[J]. Ecology,1990,71:1441-1450.

[6] 王 智. 洞庭湖平原稻田蜘蛛群落越冬生态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26(3):89 -91.

[7] 李剑泉,赵志模,侯建筠. 稻田蜘蛛研究进展[J]. 蛛形学报,2001,10(2):58-63.

[8] 王 智. 拟环纹豹蛛的生物生态学研究[J]. 昆虫学报,2007,50(9):927-932.

[9] 王洪全,周家友. 华丽肖蛸的生物学初步研究[J]. 湖南师院学报(增刊),1983,43-49.

[10] 王洪全,周家友. 灰斑新园蛛生物学初步研究[J]. 湖南师院学报(增刊),1983,37-42.

[11] 赵敬钊,刘凤想. 棕管巢蛛的生活史研究[J]. 动物学报,1987,33 (1):51-58.

[12] 颜亨梅,王洪全. 斑管巢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动物学报,1987,33(3):255-261.

[13] 王昌贵,阎丰军,王丰英,等. 棕管巢蛛的生物学特性观察[J]. 蛛形学报,2004,13(1):48-49.

[14] 赵敬钊,袁爱荣. 难波小黑蛛生物学研究:昆虫学研究论文集[C].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 154-158.

[15] 吴六徕,王洪全. 拟水狼蛛生物学研究[J]. 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学报,1986,(1):77-81.

[16] 李剑泉,沈佐锐,李志模,等. 拟水狼蛛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J].生态学报,2002,22(9):1478-1484.

[17] 彭 宇,刘凤想,赵敬钊. 真水狼蛛的生物学及田间种群动态研究[J]. 蛛形学报,1999,8(2):80-84.

[18] 赵敬钊. 温度对食虫沟瘤蛛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 动物学报,1987,33(4):367-372.

[19] 王洪全,周家友. 草间小黑蛛生物学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0,3(1):54-56.

[20] 赵敬钊,刘凤想. 八斑鞘腹蛛生物学特性观察[J]. 昆虫天敌(试刊),1979,1(4):25-34.

[21] Levy G. The life cycles of Thomisus onustus(Thomisidae:Araneae)and out line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life hi stories of spiders[J]. J. Zool .Lond,1970,46:523 -536.

(责任编辑:肖彦资)

Bionomics and Overwintering Ecology of Wolf Spider, Trochosa ruricola

SUN Zhi-ying,WANG Zhi(College of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PRC)

Abstract:Bionomics and overwintering ecology of artificial raising wolf spiders, Trochosa ruricola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to determine its starvation and drought tolerance abili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development duration of spiderlings was 109-181 d, the duration of the 2ndspiderlings was the shortest, and with the growth of spiderlings, the duration was longer and longer subsequently. After the 3rd stage, the body of spiderlings became increasingly larger, and the intercalary time of ecdysis was also increasingly longer. The growth rates of the 4th-6thspiderlings were faster than those of spiderlings before the 4thstage and after the 6thstage. The wolf spider overwintered in three life stages, spiderlings, sub-adults and adults, among which the number of spiderlings was the largest, about 50%. Its starvation and drought tolerance abilities wer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sexuality of the spider, and the descending order of average survival days was adults> sub-adults> spiderlings, and female adults > male adults.

Key words:Trochosa ruricola; bionomics; overwintering ecology

通讯作者:王 智

作者简介:孙志英(1963-),女,湖南浏阳市人,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生态学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资助(2014FJ2003)

收稿日期:2015-11-28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6.01.017

中图分类号:Q95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6)01-0056-03

猜你喜欢
生物学
传承·创新·引领:虚拟教学软件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饲用甜菜的生物学特性及种植技术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微信订阅 轻松便捷 欢迎订阅2021年《生物学通报》
微信订阅 轻松便捷 欢迎订阅2021年《生物学通报》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ROS与细胞自噬在Ⅱ型糖尿病中的生物学作用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