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雄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亿,预计2025年将达到3亿。为应对老龄化危机,政府加快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社会资本也在大规模进入养老服务产业。但是,在推进养老事业的过程中,一些理念上的偏差正在影响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重机构,轻居家。机构养老的优势在于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但导致老年人原有社会关系中断,亲情疏远,与社会脱离,政府和家庭养老成本增加;社区养老让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人际关系得以保留,亲情关系得以延续,政府和家庭养老成本降低,因而应该成为养老的主要方式。
政府制定了“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发展原则,但是不少地方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大力发展养老机构,忽视了居家养老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把养老机构床位数当做养老服务发展的硬性考核指标,养老机构床位数获得大跃进式发展:2010年底,全国老年福利机构床位只有314.9万张,但到2015年第三季度,已增加到629万张,翻了近一番。同时,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数的平均空置率达到50%,有些地方超过70%。另一方面,居家养老服务投入不足,服务内容单一,水平不高,专业人才缺乏,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还远未建立起来。
二是重硬件,轻管理。养老服务的核心是服务,提升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是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养老服务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改扩建、新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购买先进设备。但是,豪华的设施难以掩盖服务质量的低劣和管理的混乱,设施建成之后,门可罗雀,不仅不能创造效益,每年还要付出巨额维护费用。
一些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没有从事养老服务的经验和实力,打着养老社区的旗号,获得优惠用地,投入巨资大搞房地产开发。卖完房子后,除了提供简单的送餐服务外,并无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三是重城市,轻农村。我国老年人中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留守老年人占比较高,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而且农村老年人养老金水平低,难以在市场上获得养老服务,因而更需要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但是由于长期实施城乡分割的二元政策,政府把养老服务建设重心放在了城市。各级政府加大了城市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城市社区也建立或改善了养老服务设施,一些单位也提供福利性的养老服务。城镇多数老年人有养老金,有一定的购买能力,因此受到政府资助的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也将重心放在了城市,兴建了一批养老服务机构。而在农村,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于城镇,多数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只有上个世纪50-60年代建立起来的敬老院,其他养老设施还远未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人才建设则完全空白。在老龄化加速、留守老年人数量增加、养老服务缺位的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悲剧时有发生,颐养天年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在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过程中,须纠正上述四个偏差,树立以居家为基础、机构为补充,硬件建设与服务管理并重,市场为主、政府兜底,城乡统筹兼顾的目标,才能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作者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