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的三板斧和广播的系统性创新

2016-03-22 07:52涂有权
视听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三板斧制播海阳

程咬金的三板斧和广播的系统性创新

大道广播POINT

创新是需要系统精神和持续的坚持。

小时候看《兴唐传》,程咬金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不按常理出牌,往往杀得对方丢盔弃甲。这所谓不按常理出牌,其实就是常说的程咬金的三板斧。梦到高人指点的也好,自己胡乱琢磨的也罢,程咬金使斧没有兵书上的套路,上来劈头就砍,砍不着就削手,削不着就抹马屁股。“学院派”的哪见过这样的作派啊,很多人都被这三板斧杀得晕头转向,所谓见招拆招那都是有设计的、有案例可循的,可现在是秀才遇到兵,没处说理,更摸不清来路,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程咬金也就靠着这三板斧在江湖上闯出了名声,但慢慢的,打交道多了,野路子就被人看穿了,胜算也少了;反过来,三板斧使出去没撂倒对方,结果就是被对方撂倒。

能否将程咬金的三板斧定义为创新呢?创新是异于常规的做法。程咬金没有按“学院派”的抡斧大法去练手,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随心所欲地做,这样的能耐敢于拼杀疆场勇气可嘉,但毕竟不是系统化的兵法,虎头蛇尾,后劲不足,单这三斧,想有变化亦不可得,三斧之内没有搞定对手基本上就只有等着被对手收拾了,终归是要吃亏的。

回到广播上来。创新是媒体的基因,媒体人总是率风气之先,投身网络,玩转新媒体,加快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平台,有的长袖善舞,确实斩获颇丰,壮大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也有的打酱油,混个脸熟而已。创新这件事,在媒体面临变革时显得尤为珍贵。

用程咬金的三板斧来类比广播的创新,是想表达这样的观点:创新可以有,而且要持续创新,如果创新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花里胡哨,不系统,那么新鲜感过后,就难免被人识破真相,露出马脚,也有可能被人斩于马下。

创新需要系统精神和持续的坚持。一位资深主持人说过,坚持比创新更难。今年的上海广播节评出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广播“作品”,从诸多的角度给广播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但仔细琢磨,有些创新只能算是试验品,难以规模化量产,无法持续化运营,或者按目前的广播运营框架很难行得通,成了纯粹的创优“作品”,而不是创优“节目”。

创新中一个值得解剖的案例当数中央电台海阳工作室,从纯粹的一档节目《海阳现场秀》延伸出系列的品牌。按海阳的说法,将节目中每一个环节、子栏目精雕细琢就是新的产品、新的支点,能撬动大的价值。纵观海阳工作室的进化史,它的创新是系统的,有策略规划的,从节目构成、人员配备与职能分工,到延伸项目开发,以及对粉丝资源的整合,都深藏着创新的基因,一种与主流广播节目制播模式迥异的基因。当一档节目的产供销呈现流程化、机制化、系统化的时候,这种创新是能投入规模化大生产的,是可持续的。广播的制播分离在此基础上可以获得好的发展。

返回去说程咬金的三板斧。江湖上很多功夫是独创的,没有师承延续,不少武侠小说热衷于将主人公置入一个山洞或孤岛等与世隔绝的场景,然后任其自由生长,开辟一世绝学,成一代宗师。程咬金贩私盐起家,本没怎么涉足武艺,更谈不上上阵杀敌,就凭着一股子拼劲吓破敌人胆。如果给他三年五载,认真钻研这把斧头的制胜之道,兴许他也会以武艺高强为后世景仰。

创新是需要根基的,系统性创新尤其如此。在不断回应新的需求中变换姿势,在不断打磨极致化产品中进化新的可能。一些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老牌节目在创新大潮中很好地生存了下来,而多少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节目却最终被时光埋葬。三板斧很漂亮,真能学成36招72式,门神上画出来的可能就是秦琼和程咬金,而不是秦琼和尉迟恭了。

涂有权,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曾经教书育人,如今供职于江苏广电。看传媒万象,写广播文章。

猜你喜欢
三板斧制播海阳
海阳核电2号机组完成调停检修顺利并网
如皋市抡好安全监管三板斧
海阳地雷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海阳大秧歌为例
融媒体时代电视台网络化制播业务的安全防护对策研究
全媒体时代主流评论创新的“三板斧”——以新华社评论工作创新为例
中国时政报道的“三板斧”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制播模式新变化研究
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及借鉴意义
浅析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营销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