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工匠沈宗文

2016-03-22 02:00袁路河陈登茂
中国石油石化 2016年13期
关键词:化机车工顶尖

○ 文/袁路河 陈登茂

顶级工匠沈宗文

○ 文/袁路河 陈登茂

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沈宗文在车工岗位上持续努力40多年,成长为国内同行中的顶尖工匠。

●40多年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让沈宗文成为国内顶尖工匠。供图/陈登茂/

在南化化机厂金工二车间高大厂房顶头一个狭小的房间,也就是5月刚刚被南京市总工会命名为“南京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沈宗文工作室里,我们聆听和感受了沈宗文对“工匠”精神的诠释。

沈宗文是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中国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化工机械厂高级技师,也是南化公司80余年厂史中第一位获得政府特殊津贴的工人。1970年由南京市六合县的一位农民被南化招工进厂起,沈宗文在车工岗位上持续努力40多年,成长国内同行中的顶尖工匠。

他说:“工匠精神,我认为就是两个字 —‘用心’。”

“用心”,就是做事要有目标

“我是农村的苦孩子,进南化这样的大厂多不容易啊。17岁入行时,工厂里有‘万能的钳工,伟大的车工’的说法。那时我很自豪,下决心做一个有出息的好工人。”正是恪守“做一个有出息的好工人”的理想,不断激励沈宗文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心做到极致。

沈宗文设计的组合刀具采用50钻床替代镗床加工的方法,工效提高10倍以上,直接节省加工费100万元;他指导青年科技攻关实施“扩大摇臂钻床加工性能,新型组合刀具在Z50钻床的运用”节约费用120万元。在这样不断重复的故事中,他“有出息的好工人”的目标不断地拔节升华。1995年,沈宗文被授予江苏省“突出贡献技师”称号。1996年,沈宗文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杰出能工巧匠”。2008、2011年,沈宗文先后被授予“南京市职工十大杰出创新人物”、南京市“十大职工发明之星”称号。2013年,沈宗文被评为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

沈宗文说:“好工人不能只卖力气、苦干活,而要把工作变成创造性艺术。”

在沈宗文的工匠生涯中,把工作变成“创造性艺术”的事例有很多。有一次,化机厂承担了4台大化肥核心设备二氧化碳汽提塔制造任务。其中,2万多个分布头加工是一个关键环节。分布头虽然直径只有31毫米,长不过60毫米,但内部多孔并带椎度,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要求非常高。沈宗文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凭借深厚的技术功底,摸索出了既保证质量又保证效率的加工方法。第一批分布头加工出来了,负责质量监检的荷兰材料专家拿着沈宗文加工的分布头仔细端详,在检测过精度之后,一会儿用手指摸摸,一会儿借着1000瓦碘钨灯的光用指甲抠抠,不禁连声说“Very Good !”

如今,沈宗文拥有13项国家发明专利、在机床加工中属于顶尖技能的独家技术。2010年建立“沈宗文劳模工作室”到现在的短短几年间,他的工作室就为工厂贡献了50多项解决设备制造、装置检修难题的技术攻关成果。沈宗文早在3年前就办理了退休手续,可是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至今依然是红红火火。

“用心”,是专心致志的智慧积累

人光有目标不行,望山跑死马。有能力,有智慧,才能成为登上高山之顶而不会累死在途中的那匹良驹。

对于“文革”期间只念过一册代数的初中生来说,面对《机械制图》、《金属切削》等砖头一样厚的技术书,沈宗文深感力不从心。但看到一些老师傅因为没有文化、看图纸很吃力、工作效率怎么也上不去的情景,沈宗文铁了心像蚂蚁啃骨头一样啃书本。

沈宗文有一个小本子。在加工过程中发现不明白的问题或技术关键时,他及时记下。经过仔细琢磨或请教别人解决了,他再认真总结归纳。当别人都在侃山、甩牌取乐的时候,沈宗文却记了整整6个笔记本。这些沾满油污的小本本记录了沈宗文成功的轨迹。

厂里和车间举办的技术和文化培训班,沈宗文从来不缺课;市里举办的“赛刀会”、“双革四新”展,他都用节假日或者倒休时间跑去看。

1988年,厂里举办高级技工班,他第一个报名。那段时间他的妻子经常加班和值班。沈宗文白天上课,回到家里还要买菜做饭,辅导孩子学习。只有晚上10点以后,他才能静下心来读书。为了夜里学习不困,他不停地往眼皮上抹清凉油。8个多月的时间,他竟抹了20多盒。凭着惊人的毅力,沈宗文以优异成绩修完了《机械制造》、《理论力学》等14门功课。

几十年来,干活喜欢走捷径的沈宗文,在学习上靠的却是笨功夫。“多学点知识,不一定立马就能派上用场,但是你必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如果难题来了,等你慢慢学习、研究就晚了。”

一次,南化合成氨装置的1台多级泵的轴损坏了。这根直径37.8毫米、长6米的轴修复时要进行高低、左右翻转,在翻转过程中轴心不能产生丝毫的偏移,只有专用机床才能满足其加工要求。如果按惯例将其送到外地厂家用专用机床加工,工期至少得1个多月。合成氨是公司的龙头装置。它停下来,那就是南化大半的装置跟着减负荷甚至停车。临危受命的沈宗文,在普通的床子装上了自己设计的“可调托架”,使上述加工难题迎刃而解,仅用1天时间便完成了轴的修复,不仅节约了50万元的加工费用,而且为公司避免了可能长期停工造成的巨大损失。

在解决了一个个让人听了腿肚子转筋的难题中,沈宗文取得了“可调托架”、“梅花顶尖”、“拐角钻具”等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成果。这些成果拓展了机床的性能、扩大了机械加工范围,成为南化化机厂敢于吃螃蟹、承接机械加工硬活的工装神器。

“用心”,就是巧干找捷径

沈宗文孜孜以求的“捷径”,是指最简单、最经济、最高效的方法。

沈宗文所在的金工二车间每年都要加工成千上万的弯头。干这种活要靠人力找正,工件紧固时也靠人力,体力消耗很大。许多车工干这种活都有点发怵。沈宗文在传统三爪卡盘基础上加长三爪长度,同时改进结构,使加工不同直径和45度、90度、180度弯头时不需找正,一次紧固即可进行加工,提高效率5倍。现在南化的车工们加工弯头时都使用上了可调三爪卡盘,从中领略到过去加工弯头时从未有过的快感。

金二车间以生产紧固件为主,一个车工一天下来松紧卡盘成百上千次,劳动强度很大,尤其是女职工身体吃不消。沈宗文想,能不能在装夹具上做点文章,减轻劳动强度呢?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找资料、画图、加工零部件,很快制作了一个“可调梅花顶尖”。这种夹具装夹范围可调,具有传动自锁功能,不仅工件装夹方便、快捷,而且加工件能一车到头,提高工效20倍。沈宗文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国家专利局局长来到化机厂检查工作时,特意要看“梅花顶尖”。沈宗文为他做了演示,局长高兴地说:“不错,不错,一个工人能设计出这种装夹工具,不简单!”

“真正用心沉进去、钻进去了,找到了规律,自然也就有了最正确的方法。”茂名石化EO反应器的隔板有26974个直径44.7毫米的孔,每个孔两边要加工一个半径11毫米的半圆孔。加工这样的孔,钻床干不了,铣床能加工无赖隔板直径太大。沈宗文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攻关任务。他调动自己所有技术储备,不断优化方案。回到家中,沈宗文依然沉浸在他的研究里,灵感来了夜里两三点钟爬起来把新的想法记录下来。经过半个月设计、制作、试验,一个用轴承钢做成的钻模在沈宗文手中诞生了。车工们使用这个钻模,同时采用一边圆柱销一边削扁销定位原理,一次能加工12个半圆孔。半圆孔加工难题,就这样他解决了。

一次次用心沉进去,一个个技术难关被沈宗文攻克。南化化机厂在制造一台气化炉时,需加工直径1.6米的马鞍形接管。加工车间尽管动了很多脑筋,依然在背弧面加工中受阻。容器车间气化炉项目因为马鞍形接管出不来而被迫停产。沈宗文带着他的“创新工作室”成员赶赴现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用高压管制作1米长的刀杆,并利用弹簧刀排进行仿形加工。经过努力,新型工装加工出合格的马鞍形接管,一举突破了生产瓶颈。

2013年5月,年届60的沈宗文从南化化机厂退休。这个时候,不少民营企业的大老板看中了沈宗文和他的技术发明,想要出重金聘请他。但被他一一拒绝,因为南化仍然需要他。他被南化化机厂返聘,留在车间发挥余热传授技艺,教导“学生”攻克难题。工作室的青年技术人员成为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青年技术工人有的在公司技能比武中获得状元,有的获得技师和中石化、南京市技术能手。沈宗文经常鼓励他们:“没有干不出来的活,只有干不出活的人。趁着年轻,多用心啊!”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猜你喜欢
化机车工顶尖
卧式薄层干化机内壁磨损失效形式及机理研究
17岁学霸不懈“修炼”,终成“顶尖科学家”
全面升级,顶尖配置 KEF LS50 WirelessⅡ
化机浆在生活用纸中的应用
道岔车工电联合整治管理经验
浅谈车工实习的设置
关于超声波浆、白云浆、化机浆对比分析报告
YWT回转顶尖
世上只有四种病——这几位顶尖医院院长,说出了健康真相
MVR技术在化机浆废液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