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欣
古瓷方寸识古今
——叶勇专访
文|徐欣
叶勇
盛世而兴藏,博古而知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再度繁荣,收藏这一人类古老的文化活动,在当代社会现出奇姿异彩,既积淀了社会文明,又启迪了人们的智慧。瓷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物化符号,制作精美、典雅大方、历史悠久,在世界艺术品收藏市场中占据主流地位,为世界收藏家和爱好者所珍爱。
且不说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近年来,收藏鉴赏人群激增,而文物鉴定人才极度缺乏,越来越多赝品充斥市场,整个市场鱼目混珠,真假难辨。
说起古陶瓷鉴定,不得不提一下叶勇,作为一名80后,叶勇对中国的古陶瓷已经颇有研究,在收藏和古陶瓷鉴定圈内小有名气,17岁便开始收徒授课,其学生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
1、到哪都不忘捡碎片。
让普通人花几百甚至上千元去买一块破瓷片,你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叶勇的研究室,就摆放了数不清的陶瓷残片,这些可都是他从市场上淘来的。研究陶瓷光看书是不够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必须要有感性认识,一块瓷片,想象它的颜色、花纹几乎难以得到真知实践,必须要拿在手上反复把玩,比较学习,才能准确把握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土、釉色、器型、装饰、工艺、色彩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和风格。尤其在教学的过程中,说的再多永远没有直观感受的效果好。每去一个地方,叶勇都不忘带回很多的瓷片,洗干净后赶紧分类保存,碰到珍贵的圈子里面一定要奔走相告。
在叶勇的家中,楼上的一层几乎都成了他的陶瓷世界。客厅、卧室墙上、书柜等到处都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瓷器,大部分都是明清青花瓷器。但橱柜上那一溜整齐的冒顶,可能是叶勇收藏的同一类瓷器中最丰富的了。
清光绪官窑,粉青釉贯耳瓶
2、8岁时开始独自淘宝。
叶勇出生于收藏世家,从小受到家学的熏陶,痴迷于古玩艺术。7岁跟着奶奶学习明清瓷器鉴定,奶奶出生官宦之家,原本就对琴棋书画颇感兴趣,嫁入叶家之后,受到公公婆婆的影响,对陶瓷收藏可谓是家学,因此他不负众望继承了家学。此外,叶勇的外公是国画家又是安徽歙县原博物馆副馆长,小时候每到寒暑假,叶勇总是要回老家,跟着外公学习国画和瓷器鉴定。15岁时又拜故宫博物院研究院李久芳为师,学习玉器竹木牙角等杂项鉴定。
清乾隆官窑,仿剔红鼻烟壶
8岁时,叶勇就开始独自在市场上买一些瓷器,但也经常会将一些普通的玉器错当作古玉,几次下来,玉器就被叶勇摒弃了。那个时候合肥古董跳蚤市场设在包河公园,其中有个小贩叶勇至今仍记忆犹新,这位被称作老阮的古玩商人,几乎与叶勇成了忘年之交。叶勇早期的收藏基本都是从他手中购得,老阮的原则是“只卖贵的、不卖假的”,这也给年幼的叶勇增添了不少信心。
但实际上叶勇的收藏爱好也受到了父母的反对,尤其是父亲,几乎是竭力制止。在叶勇的研究室里,至今还还摆放着一只残破的瓷瓶,那是他13岁时花100块钱淘来的。因为在学习鉴定瓷器时耗费了过多的精力,叶勇的成绩直线下降,父亲一怒之下砸碎了他20多件宝贝,甚至祖传的瓷盘也未能幸免于难。那只瓷瓶被砸掉之后,叶勇将碎片捡回来,一片一片粘起来,因为没有找全,至今瓶身还留一个洞。虽然它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但叶勇一直都摆在自己的研究室。
好在父亲的阻挠并没有扼杀叶勇的爱好,如今一路走来,随着叶勇年龄的增长和事业的日渐成熟,父亲也接受儿子的选择,并一直默默地支持他。
3、17岁开始收徒。
由于古玩世家的熏陶和自身刻苦努力学习、钻研,叶勇深受业内人士肯定,很小时候已经在圈内小有名气了。1998年,17岁的叶勇创办了弘飞学社,专注中国古代陶瓷、歙砚、银饰、砖雕、木雕等文物学鉴定和文化遗产研究,同时开始收徒授课,其徒弟有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各个年龄段的收藏爱好者都前来登门造访,向这位小鉴定家拜师学艺学习明清瓷器鉴定。如今近二十余年的师徒教学,已有五十余名徒弟学成出师,分布在全国各地。
多年来叶勇一直坚定地脚踏实地、勤奋学习,2004年著名作家鲁彦周先生为叶勇题词:“明眼辨金石,慧心识古今。”叶勇现为弘飞艺术馆馆长、南京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理事,多家媒体曾多次报道他与古玩鉴定的传奇之缘,曾被合肥电视台《家有宝物》鉴宝栏目特聘为鉴宝专家。在古陶瓷研究会、博物馆、重大拍卖场上,在众多的热衷于收藏的人士身边,总会出现这位中国当代年轻的古玩鉴定专家的身影。
4、独创全新鉴定理论。
谈起文物鉴定叶勇便神情飞扬,说起他的藏品更是精品多多,让人大开眼界。收藏有古陶瓷明清标本就有近万件。
在近三十年的收藏中,经验的积累和他的家学的渊源,神奇地创造出自己独到的鉴定方式。
现在的瓷器鉴定专家或者学者都要说,在收藏的古玩艺术里,瓷器收藏是一门大的收藏门类,年代跨度大、窑口众多、品类丰富、题材繁杂,学习瓷器鉴定非常难,需要十几年的眼力学习和阅历,还需要“悟”性好,才能学会瓷器辨伪鉴定。叶勇认为学习明清瓷器鉴定不需要“悟性”、不需要十几年的学习,不需要准备大量的资金,更不需要所谓的眼力,而是有关鉴定学原理的真假道理真知的分析,这也就是他所一直提倡的,关于明清瓷器学习的“四不”理论。
(1)瓷器鉴定不需要“悟”
很多人强调,学习瓷器鉴定需要“悟”,叶勇却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叶勇“认为全世界所有古玩艺术品辨伪鉴定只有一样艺术品需要“悟”性”,那就是书画作品,因为书画带有个人思想色彩和情感因素,作品中注入了创作者的心境、状态、创作背景等个人的哲学思想在里面,所以需要对创作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思想特征等深入研究,才能辨别作品的真伪。除此之外,任何古玩艺术品辨伪鉴定都不需要“悟”。它们都是一门技术。
明清瓷器辨伪鉴定是一门技术,不需要“悟”,每一个鉴定问题都会有相应的解答,并附有一定道理的原理分析和解释,是有规律可循的,纠正传统教学“需要悟”的唯心主义错误思想和解开明清瓷器辨别真伪的神秘面纱。其次是熟悉瓷器的制作工艺所留下来的特征,如官窑的七十二道工艺,每一道工艺的流程和制作要点,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再次要掌握每个时期的艺术特征和风格、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也需要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从80年代到90年代,从90年代到2000年,从2000年到2010年,每隔十年,时代的审美特征在改变,古代更新换代的速度没有现代这么快,更迭时间一般在15年到25年左右。所以艺术是具有周期性的,随着人类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周期性产生变化,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清康熙釉下三彩山水瓷板
清乾隆官窑,天青釉象耳尊
清同治官窑,盖血红描金云龙纹把壶
清光绪官窑,茶叶末荸荠瓶
清乾隆官窑,钧红釉贯耳瓶
(2)瓷器鉴定不需要好“眼力”
叶勇说:“学习瓷器鉴定不能只是用眼去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鉴定理论和真假的基本原理,用眼力,见的再多也无法真正学到鉴定精髓,因为缺乏原理的支撑。很多人认为,学古玩需要有深厚的眼力,去接触大量的真假古玩来增加自己的阅历,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和所见所闻来辨别真伪。瓷器鉴定需要的从来不是所谓的“眼力”,而是有关鉴定学原理的理论真知。
任何一个问题关键需有一定道理的原理分析和解释。例1:任何一件明清瓷器胎体都有亮晶点,首先要知道这个亮晶点是怎么产生的?它主要分布在胎体的那些部位?经过岁月的使用磨损后主要分布在胎体的什么部位?它是什么颜色?例2:明清瓷器的胎釉结合处有什么特征,主要掌握哪些原理?胎釉交接处是什么颜色?光泽度如何?出土的是什么特征?出水的是什么特征?现在高仿的是什么特征?经过处理过的又是什么?真品与造假的赝品之间有什么区别?例3:古代青花瓷器的青花有哪几种色差?无论明代还是清代的青花瓷器的青花色差和色泽都有哪些共同点?具体是什么?无论明代还是清代的青花瓷器是火温烧高了,还是烧低了,还是窜烟了,青花的光泽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因而明清瓷器辨伪鉴定遇到问题,关键是在于道理的分析和原理的解释。而不是盲目的去看大量的瓷器来提高眼力。
(3)瓷器鉴定不需要十几年
瓷器鉴定是辨伪技术和古代制瓷特征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结合体和理论特征与实践精髓的学习和掌握,而不是看需要花的时间长短,来判定鉴定水平的高低。一周一节课一年半就可以学会明清瓷器鉴定,并不是想象那么难!掌握明清瓷器鉴别的要点,学习时只需要温故复习就可以,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问,切不能闭门预习求新,因为它是一门技术,凭靠自己闭门思考是无法解开技术环节中留下特征及其奥秘的,甚至是误入歧途。比如:粉彩瓷器是二次入窑烧制工艺那么就是两次烧成吗?如果是,那么多色彩重叠在一起烧制,难道不怕把它烧糊在一起,如同窑变?再比如,一件准备烧制的青花瓷器,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装入匣钵里,然后入窑烧制的?它会留下什么特征?等等问题。因此瓷器鉴定无论是釉彩还是制作工艺,所遗留下来的特征都有其规律可循。
(4)瓷器鉴定不需要“交学费”,如何捡漏?
随着时间的流逝,鉴定行业很多精髓都渐渐失传,真正懂的人越来越少,正是因为鉴定人才极度缺乏,越来越多的仿品充斥市场,鱼目混珠。叶勇表示:瓷器鉴定不仅要辨其真伪还需要辨其质量高低,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其瓷器背后所隐藏的一个不为人知而又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而不是简单的从外表华丽的装饰来区分一件器物的好与坏。
例如:为什么官窑瓷器的主题画面都是画在右手拿起壶把的这一面,民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主题画面为什么画在左右拿起壶把的这一面。民窑中只有极为少量的主题画面则也和官窑一样主题画面也画在右手拿起壶把的这一面。这些往往是皇家指定的生产商和经销商出售,购买者则要凭票购买,也是当时的一种崇高的荣耀。这种现象就是瓷器制度文化,而不是单一的官窑制度文化。也是一种当时的规章制度文化或者说礼法制度文化。更多的要了解和解读隐藏在瓷器背后的国学文化。因而鉴赏不是简单的从外表华丽的装饰来区分一件器物的好与坏、档次的高低。那么今天在收藏瓷壶的时候,便知道哪种最为高档。捡漏便成为自然的道理。
二十多年的积累琳琅满目,让人震撼,但要说有没有体会到比这些积累更重要的东西,叶勇发自内心地说:从收藏过程中得到的丰富经验和油然升起的对我国悠久文明的崇敬,是比二十年的藏品积累更令人激动的。
在叶勇看来,收藏者的心态一定要端正,收藏并非是盲目追求标价昂贵的藏品,而是要坚持买自己喜欢和认识的东西,能通过瓷器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叶勇觉得这才是自己收藏的最大目的。
叶勇说“古陶瓷的研究与收藏不仅仅只是关注器物个体,需要更多的了解器物所承载并体现的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这些承载的信息根植于中华文化,不仅仅是通过文字的记载,用师承关系去叙述去记载去解读去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一个文化。因为收藏首先就是要读懂瓷学就是要解读每一件瓷器,就能读懂每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人文的兴衰存亡的历史!这便是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瓷学文化——中国China的真正含义!
在家学的环境中,叶勇作为第十七代传人,苦心钻研二十多年终于解读了隐藏在瓷器背后里一个不为人知的国学文化。
明清两朝的皇帝都会利用瓷器艺术来宣传这个时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帝王的政治思想、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等来约束社会等各种文字型条款,隐身为600种不同的图案和造型艺术来表达,不同的图案代表着不同的规章制度,这是中国千年的智慧结晶,从而形成没有文字的道德规范、法律条文。通过这些载体呈现在一件件小小的瓷器之上的各类图案来记载各种文化、经济、道德和规范、思想、家国天下的封建帝王繁复的政治思想及时代背景。
谈到未来愿景,叶勇表示:“在保护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要提供更多力量。希望都能珍视中国古陶瓷的历史文化价值,从上而下行动起来,积极保护古陶瓷文物,将这份历史宝藏完好地传承下去。古为今用,把良好的文化改进适合于社会主义发达昌盛的今天,社会主义的制度、道德行为规则等也用传统图案表达出来,画在艺术品之上,画在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运用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醒人们时时刻刻记住道德的理念,从而促使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生生不息地繁衍。”
陶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体,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浓郁的艺术魅力。从这一角度而言,陶瓷堪称历史的“显微镜”,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绝妙之笔。
正如叶勇所说收藏首先就是要读懂瓷学,大到礼仪、道德、规范,小到相夫教子,解读每一件瓷器,就是要读懂每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人文兴衰存亡的历史,也是要把其中优秀文化精髓传承创新,发扬光大,这便是我们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瓷学文化真正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