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华 杭州市决咨办主任、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要尽快实现从市民、公民意识到国际意识的转变
要尽快实现从市民、公民意识到国际意识的转变
沈金华杭州市决咨办主任、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杭州现在需要完成“三级跳”。改革开放前,杭州市民还处于传统状态;现在逐渐形成了“公民意识”;最后需要形成“国际意识”,这个“三级跳”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土耳其正式宣布G20峰会花落杭州,我们的感觉是:G20真的来了!毫无疑问,接下来我们面对的问题就是杭州是否已经准备好?本次论坛的议题为“G20视野下的文明对接”,这不仅是简单地提高杭州文明和素质,而是要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接角度来探讨,从更深层次更宽视野来思考。
第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包容的思想来端正市民的文明价值观。我非常赞同一个观点:我们现在所说的种种表现实质上反映的是每一位市民的核心价值观。若是从宏观角度来理解这个观点,便可以和G20的主题相对接,即“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习总书记在介绍杭州时,用了两个词形容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这恰恰与G20主题相关联。从包容的角度来看,我们便需要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角度和视野来理解。
东西方文化源流不同,但近代以来,一直都是西方主导世界文明。20世纪有两部学术著作畅销一时,一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二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两本著作的核心观点是后冷战时代世界的冲突,不再起因于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是来自世界各地区间的文化差异。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由于宗教、信仰差异而引起的政治冲突。前不久,法国巴黎发生IS恐怖事件,这些都是文明价值观差异的体现。这两本著作为新世纪设下了咒语,核心问题是两个:一是世界文明是允许差异还是最终走向统一?有专家指出“第三文化”的概念,我认为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是基于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文化,落实到建设城市的角度,即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允许国际理念和规则的城市,通俗来讲就是“国际范儿”。二是文明是否必然走向冲突,还是可以避免,又如何避免?最早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就是黑格尔著的《历史哲学》。从黑格尔开始世界才进入“全球史观”。书中认为,人类社会进步有一种规律和理性支配,世界文明虽然各不相同,但均有共同的精神价值观,且相互影响吸收。这便是黑格尔的伟大之处,虽然目前这个观点存在争议。
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西方主导和扩张的历史,无论东西方都很容易陷入“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即凡是西方对的,我们就错;凡是西方错的,我们就对,这属于典型的后殖民主义思想文化遗产,使得东西方学者都走了很长的弯路。美国学者克拉克《东方启蒙:东西方思想的遭遇》主张跨文化思维,将人类幸福和正义当作历史终点,创建多元文明共存的世界和秩序。本次论坛主题中“对接”二字,正是提倡不同文明在同一平台上平等交流。也有学者提出文明相互交流和对接的渠道是什么?习总书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他一直强调“包容”,近期,他提出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发展的可持续规律、社会发展的包容性规律”三大规律。在近期的互联网大会上,习总书记也表达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这恰好回答了不同文明之间如何融合的问题。
杭州自元朝马可·波罗来杭时便是个包容、开放的城市。如今杭州依然如此,杭州的城市精神是“精致、和谐、大气、开放”,这体现的便是骨子里拥有的包容心态。我们承认文明是多元和共存的,但也要认识到其间存在的差异。有些差异是特色,有些则是短处。杭州现在需要完成“三级跳”。改革开放前,杭州市民还处于传统状态;现在逐渐形成了“公民意识”;最后需要形成“国际意识”,这个“三级跳”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家”与“国”的概念,缺乏公共观念。近代思想家梁漱溟就指出“中国人偏重家庭生活,缺乏集团生活。由此导致了中国人过去太重私德,缺乏公德,父慈子孝,都外乎是私德,但如何为公共服务,就不讲究。反之西洋却处处是团体。”因此,我们要认识到自身文化与素质的不足。若我们能做到文化自觉,就可以避免陷入殖民主义文化史观,也不会陷入民族主义的夜郎自大,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就能贡献“中国故事”。
第二,按照省委书记夏宝龙的要求,展示杭州的人文之美。夏宝龙书记在动员大会上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杭州,提出了“五美”:杭州恰如一部历史人文的经典藏书,她的底蕴让人迷恋;杭州恰如一幅钟灵毓秀的山水画卷,她的美丽让人惊叹;杭州恰如一座美丽华贵的人间天堂,她的繁华让人赞美;杭州恰如一首潮起潮涌的时代赞歌,她的创新活力让人推崇;杭州恰如一道温暖如春的最美风景,她的幸福和谐让人向往。这历史、文化、自然、生活、人文的“五美”,有自然赠予的,也有文化遗存的,更有杭州当代人的创造和努力。但无论什么标准,市民人文素质决定了城市化的高度和质量,影响城市发展的走向。不管是为了G20还是杭州未来的发展,人文素质都至关重要。
第三,按照市委书记赵一德“四个最”的要求提升市民素质。赵一德书记在G20动员大会上表态,提出做到“四个最”:最高标准、最快速度、最实作风、最佳效果。在倒计时阶段,若要实现转变,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主体转变,唤醒市民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责任担当。二是手段转变,注重工具创新,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新旧媒体等多种途径,注重方式创新,通过基层社区为主阵地的群众性自我人文教育活动,变抽象、说教性教育为参与性、体验性教育。前不久,我在看《中国的伊斯兰》这部纪录片,印象非常深刻。中国两千多万的伊斯兰信徒,他们终生的梦想就是前往麦加朝圣,即使要花掉毕生的积蓄,即使年老体弱,究竟是怎样的教育和理念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值得我们深思。三是对象转变。过去侧重中小学生,而对市民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群体重视不够。今后,应该按共享的理念转移到全体市民身上去。四是目标转变。城市的发展不仅是GDP,还要注重人的发展。一座城市市民的文明素质最终决定了一座城市的高度和品质。作为城市的主人,只有他们拥有了责任感,才会有所行动,才能打造一座温暖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