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数据时代教育的新图景在我们眼前悄悄铺展开来,以知识、信息为基础要素的教育领域,正随着技术与工具的变革而产生思想的革命、方法的革命。面对生长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小学语文教学范式也在悄然转变:变单向传递为多向分享,促深度理解;变一元表达为多元表现,助意义建构;变文本检测为在线测评,提课堂实效。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数字原住民;多向分享;多元表现;在线检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6-0011-03
【作者简介】倪凯颜,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05)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苏教版教材实验先进个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泰戈尔说:“不要用你的学识限制孩子,因为他出生在与你不同的时代。”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一出生就面临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于他们而言,网络就是他们的部分生活区,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他们,被喻为“数字原住民”。面对数字原住民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发生相应的变革。 一、变单向传递为多向分享,促深度理解
传统语文教学常常会根据内容分享相关资料,这样的分享有时是教师通过演示文稿软件PPT呈现,有时是学生预习整理好,上课时以口头交流的方式呈现。无论哪种方式的分享,都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当智能终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许多个性化、情境化,甚至具有主动性的教育移动应用服务APP唾手可得。教师选择合适的APP应用,建构多向分享的语文学习新范式,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分布与协作学习,促进深度理解。
1.巧用APP,从立体阅读中加深感悟。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文质兼美,其中不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温情人文的美文。拥有智能终端,通过实景地图APP,能让学生即时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促进理解。
学完苏教版六下《三亚落日》一课,学生渴望继续了解三亚这座美丽的热带城市。于是,学生打开实景地图APP,在终点位置搜索栏输入“三亚”,很快,卫星影像地图上当前位置到三亚之间架起一条行车路线。随着手指的触摸与移动,地图从上千公里视距逐渐拉近,山川、河流、田野、房屋都看得清清楚楚,20米视距的街道视图让学生犹如置身于三亚这座美丽的城市之中。“继续探究,这座城市为什么会命名为‘三亚呢?”当学生激动地将自己的终端界面投映到班级共享屏上,一条“丫”字形河展现在大家面前,原因一目了然。下课,学习远没有结束。有的学生兴奋地聊起地图导航的功能,告诉大家点击右上角标识开启实时路况,会有不同的颜色区分道路拥堵情况,人们可以由此安排畅通便捷的出行路线。技术改变学习,技术改善生活。我们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世界公民,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深理解,自主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那是我们今天该做的正确的事。
2.实时上网,在阅读思辨中获得思想。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海量的信息中搜索、提取、整理,学会查找、应用适合的学习资料,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创造力,这也是作为数字原住民该获得的基本素养。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四上《九寨沟》一课时,学生围绕“文中的小熊猫究竟是不是大熊猫的孩子”争辩起来。于是,学生首先通过关联网络,自主寻找答案,然而未能形成一致意见。“丰富的网络资源良莠不齐,要辨识真伪需要回归文本阅读原句,然后认真比较、细心揣摩。”在我的引导下,争辩态势逐渐转为了一致的声音:文中所写的小熊猫不是大熊猫的宝宝。有的学生将“百度百科”的相关页面投映在分享屏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这一种外形像猫的可爱动物。有的学生通过课文中“行动敏捷”“跑下谷底”“美滋滋地照镜子”等关键词谈自己的感悟——这是一种活泼灵巧的动物,跟大熊猫憨态可掬的个性截然不同。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为他们储备了海量信息,需要自己去关联、搜寻、辨识、提取。
二、变一元表达为多元表现,助意义建构
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传统课堂中的表达不外口头与书面两种,都是让学生学习如何组织语言表情达意的一元方式。积极利用智能终端APP,变一元表达为多元表现的教学范式,丰富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表达效果,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
1.利用iBooks、论坛交流批注,让表达更充分。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让学生品读语言,交流自己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过程,常常是教师抛出问题,然后学生针对相关语句进行阅读,采用的方法是边读边圈画,在关键处写写批注。交流时,学生能相互倾听、表达,形成新的认识。但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边听边记,把更新、更有深度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来。
在数字化学习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相关前置性学习,其表达交流的内容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还可以是相关链接(视频、动画、声音等)。学生一方面可以批注在电子书iBooks上,不受版面的限制,另一方面可以发布在教师发起的论坛中,形成热烈的互动研讨。而这些内容都会被自动记录保存,随时随地可以取用回看。在iBooks中的批注,还会自动生成为一张张个人学习卡,链接在自己做的关键词上,方便学生查阅品悟,还能当堂进行修改。对于其他同学的批注感受,可以从论坛中复制,一键粘贴到自己的学习卡中就行了。
2.利用摄影、keynote制作绘本,让表达更自信。
积极利用APP中适合学生表达交流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表达与分享,获得丰富的感受,增强自信。
如: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你介绍一种植物》就为学生带来了别样的体验。学生先观察自家周围的植物,选取一种,通过走访询问、上网搜索、拍照比对等,了解其学名、别名、科属、生长特点、用途等。然后,学生带上自己搜集、拍摄并整理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料来到学校,在组内分享。此时,学生一边互相欣赏彼此拍摄的作品,一边交流自己对这种植物的了解。组内同学有的评价,有的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提问,有的还会结合自己了解的信息进行补充。之后,学生根据同学的建议回去继续观察拍摄或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补充了解。准备充分了,学生就精选文字和图片、视频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在演示幻灯片应用软件keynote中制成绘本,发布到自己的成长记录网页中。最后,学生、家长、教师互相品读,发帖评论。整个学习过程,较之传统课堂花了更长时间,但多种新颖方式带来的别样体验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变文本检测为在线测评,提课堂实效
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是将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作为新的信息再输入到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互动过程,是提高课堂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需要教师课后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批改、分析,反馈往往滞后。基于大数据的语文教学,变文本检测为在线测评,能实现即测即评,学生学习所产生的数据当堂呈现,便于教师即时调整,有效改变教学节奏,提升效率。
教学苏教版五下《练习5》,笔者安排了在线检测。学生登录“智慧教室”,进行在线答题。实时批阅统计的图表很快呈现在大家面前。第一题正确率95.7%,当即跳过。第二题,全班正确率仅为57.5%,显然,学生对“减排”的理解不到位。于是,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低碳、减排、节能”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自主厘清了认识。第三题检测学生能否准确区分三个容易混淆的新词“轻轨”“高铁”“磁悬浮”,结果仅有51.1%的学生填写正确。于是,笔者让学生交流在前置性学习时准备的keynote,向同学介绍课前了解到的相关信息,一位学生还把无锡东站交通综合体“高铁”“地铁”的图片也晒出来做了形象的说明,课堂学习气氛浓郁,效果显著。在线测评,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练习、检测平台,并且能答完即知对错,促进其反思矫正,为教师减轻了大量批阅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即时分析反馈的依据,便于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正引领教育发生新的变革。面对数字原住民,我们的语文教学范式需要及时转身。积极利用各种教育APP提供的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主动阅读,主动关联,主动探究;珍视网络多媒体带给学生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引导学生更多、更好地理解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提升语文素养;积极引导学生按照超文本方式去学习组织与管理各种信息,从而发展思维,形成认知结构与体系,让学习实现意义建构,从而形成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