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天津蓟县营坊旧石器地点调查简报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细石叶工业 旧石器时代晚期 天津蓟县 营坊
营坊旧石器地点于2005年4月发现,2005年5月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天津蓟县东北部渔阳镇营坊村西北的黄土台地中。在其黄色细粉砂层及亚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279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主要选择燧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遗址的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之末,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2005年3—5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蓟县北部地区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27处,后根据调查时石制品采集点的空间分布范围及地貌特征综合整理后,拟合成旧石器地点13处,主要集中于蓟县周围,共采集到各类石制品千余件,包括各类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砸器以及石核、石片等,还发现少数细石叶石核和若干细石叶①。2005年5月中下旬,该单位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上述地点进行复查,确定石制品产生的原生层位以及考察旧石器地点周围的地貌情况。营坊地点就是此次调查发现的重要地点之一。该地点位于蓟县渔阳镇营坊村西北的黄土台地中(图一)。地理坐标为北纬40°3.295′,东经117°26.358′,海拔为44米。此次调查共获石制品279件,其中包括地表采集276件和地层出土3件。
图一 天津蓟县营坊旧石器地点地理位置图
(一) 地貌
营坊地点位于蓟县地区东北部,这一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天山—阴山—燕山纬向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海陆变迁过程,至中生代燕山运动,该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断裂、褶皱、隆起和岩浆活动,北部地区褶皱隆起成东西走向的燕山山脉,南部断裂下沉堆积为平原,主断裂线方向也呈东西走向②。新生代第三纪末期的喜玛拉雅运动和以后的新构造运动,在该地区表现为继承性活动③,使北部地区继续隆起上升,南部地区继续下沉,造成遗址所在地区北高南低的地势。
(二)地层
地层剖面从上到下为:
1. 耕土层,厚10~35厘米;
2. 土黄色泥质粉沙层,厚80~100厘米;
3. 土黄色细粉沙层,土质纯净,含石制品,厚10~40厘米;
4. 浅黄色亚黏土层,含丰富的钙质结核,胶结坚硬,含石制品,厚70~110厘米;
5. 土黄色泥质细沙层,含丰富的燧石小砾石和少量钙质结核,砾石径在0.5~3厘米之间,含石制品,厚90~120厘米,未见底。
在本地点共发现石制品279件,其中地表采集276件,包括石核10件、石片97件、断块72件和石器97件;地层中获得3件,包括石片2件,石器1件。
通过对遗址周围地区进行小规模区域地质调查和石制品原料统计,原料应采自附近河床和基岩,除1件使用白色燧石外,其余均为黑色燧石。
根据最大直径将石制品划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等类型④。石核、完整石片和石器的统计表明,石制品以小型为主,占50.5%;微型次之,占48.7%;中型和大型较少,均占0.4%;不见巨型标本。
重量的统计表明,石制品总体以<5克的为主(n=218,78.1%),其次为5~10克的标本(n=41,14.7%),10~100克的标本(n=19,6.8%)较少,≥100克的标本最少(n=1,0.4%)。 石制品形态的分类依据标本的长宽指数和宽厚指数,应用黄金分割点(0.618)划分为四种类型:宽厚型、宽薄型、窄薄型和窄厚型⑤。该地点出土的石制品以宽薄型为主,窄厚型次之,宽厚型、窄薄型较少。
(一)石核
10件。占石制品总数的3.6%。可分为石片石核和细石叶石核两类。
1.石片石核 8件。根据剥片技术分为锤击和砸击石核两类。
锤击石核 5件。又可根据台面和石片疤的数量分为单、双台面石核。
I3型石核 4件。YFP.150,形状为梯形。长3.4、宽4.7、厚3.3厘米,重63.2克。素台面,长3.6、宽3.1厘米,台面角98°。剥片面长3.3、宽4.3厘米,可见3个剥片阴痕,最大片疤长3.5、宽2.1厘米(图二,1)。
砸击石核 3件。YFP.157,形状为长条形。长2.4、宽1.3、厚0.7厘米,重1.8克。两端有砸击痕迹,剥片面长1.9、宽1厘米,可见3个剥片阴痕,最大片疤长1、宽1厘米(图二,3)。YFP.158,形状为楔形。长1.7、宽1.2、厚0.7厘米,重1.7克。石核两端有砸击形成的粉碎性痕迹,剥片面长1.5、宽1厘米,可见4个剥片阴痕,最大片疤长1.5、宽0.8厘米(图二,4)。
2.细石叶石核 2件。均为楔形。YFP.154,长1.9、宽1.7、厚0.9厘米,重3.7克。素台面,长1.7、宽1厘米,台面角90°。剥片面长1.7、宽0.9厘米,可见4个剥片阴痕,最大片疤长1.7、宽0.4厘米(图二,5)。YFP.155,长2.5、宽3.4、厚1.2厘米、重3.7克。素台面,长3、宽1.6厘米,台面角73°。剥片面长1.7、宽1.2厘米,可见2个剥片阴痕,最大片疤长1.7、宽0.7厘米(图二,6)。
(二)石片
共99件,占石制品总数的35.5%。其中完整石片47件,断片28件,碎屑24件。
1.完整石片 占石片总数的47.5%。均为Ⅵ式,人工台面+人工背面。石片以素台面(n=24,51.1%)为主,点状台面和线状台面(均为n=11,23.4%)次之,有脊台面(n=1,2.1%)最少。从石片边缘形态来分析,以扩展和平行为主。石片角最小值78°,最大值108°,平均值92.9°(表一)。
表一 完整石片的测量统计
YFP.182,近似梯形,长4.2、宽4.4、厚1.6厘米,重35.2克。有脊台面,台面宽4、厚1.7厘米,台面角105°。腹面半锥体明显,打击点微凸,无放射线;石片两侧边平行(图二,7)。YFP.209,近似梯形,长2.6、宽2、厚0.9厘米,重4.2克。线状台面。腹面半锥体明显,打击点微凸,无放射线;石片两侧边平行(图二,8)。YFP.213,近似梯形,长2、宽1.7、厚0.6厘米,重1.9克。素台面,台面宽1.3、厚0.5厘米,台面角96°。腹面半锥体明显,打击点微凸,无放射线;石片两侧边平行(图二,9)。
2.断片 占石片总数的28.3%。根据断裂方式分为右裂片、近端、中间和远端断片四类。
右裂片 2件。YFP.257,近似梯形,长2.5、宽1.4、厚1.1厘米,重3.9克。点状台面。腹面半锥体明显,打击点微凸,无放射线;石片两侧边平行。背面观左侧为断口(图二,12)。
进一步地,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话语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表达方式有同有异,在话语主题选择上各有侧重,在话语立场倾向上也有所差别,这说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影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不尽相同,需要结合多源流理论框架,继续挖掘媒体文本的话语内涵,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影响政策变迁的具体逻辑进行探究。
近端 1件。YFP.255,近似梯形,长1.6、宽0.7、厚0.2厘米,重0.1克。点状台面。腹面半锥体明显,打击点微凸,无放射线;石片两侧边平行(图二,10)。
中间 4件。长1.1~3.9厘米,平均2.1厘米;宽1.3~2.4厘米,平均1.8厘米;厚0.3~0.7厘米,平均0.5厘米;重1.0~4.5克,平均2.32克。
远端 21件。YFP.270,近似梯形,长1.5、宽1.3、厚0.3厘米,重0.7克。腹面微凸,背面有石皮保留;石片两侧边平行(图二,11)。YFP.264,近似三角形,长1.5、宽2、厚0.2厘米,重0.7克。腹面微凸,背面均为石片疤;石片两侧边扩展(图二,13)。
3. 碎屑 占石片总数的24.2%。在剥片和修理工具过程中产生。
(三)断块
共72件,占石制品总数的25.8%。断块是指剥片时沿自然节理断裂的石块或破碎的石制品小块,尺寸变异较大,在统计分析时很难将其归入某种特定的石制品类型⑥。调查所获断块个体变异不大,最小者(YFP.68)长宽厚为1.1厘米×1厘米×0.5厘米,重0.6克;最大者(YFP.1)长宽厚为3.5厘米×5.2厘米×3.7厘米,重86.1克。
(四)石器
共98件,占石制品总数的35.1%,包括石锤、刮削器、尖状器、石钻和雕刻器五类。
1.石锤 1件,占石器总数的1%。YFP.149,残长10、宽7.4、厚5.9厘米,重398.6克,已残断,一面为天然砾石面,上有白色石锈,另一面左侧有锤击痕迹,边缘为层叠的阶疤。
2.刮削器 87件,占石器总数的88.8%。根据刃缘数量分为单、双和复刃三类。
单刃 82件。根据刃缘形态又分为直、凸和凹刃三种。
直刃 64件。YFP.163,使用石片,长2.7、宽1.4、厚0.5厘米,重2.5克。刃长1.7、宽0.2厘米,刃角42°,刃缘薄锐,有连续的使用疤(图二,14)。YFP.170,使用石片,长2.4、宽1.4、厚0.6厘米,重2.1克。刃长2.1、宽0.2厘米,刃角45°,刃缘薄锐,有连续的使用疤(图二,15)。YFP.87,片状毛坯,长3.5、宽3、厚0.7厘米,重5.6克。刃长2.3、宽0.2厘米,刃角47°,刃缘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有规整连续的修疤(图二,16)。YFP.76,片状毛坯,长3、宽3、厚1厘米,重8.2克。刃长2.5、宽0.3厘米,刃角35°,刃缘采用锤击法复向加工,有连续修疤(图二,17)。
凸刃 8件。YFP.126,片状毛坯,长3、宽3.2、厚0.9厘米,重7.3克。刃长4.4、宽0.3厘米,刃角33°,刃缘采用锤击法反向加工,毛坯劈裂面一侧有连续修疤(图二,18)。YFP.131,片状毛坯,长2.2、宽1.4、厚0.9厘米,重2.2克。刃长2、宽0.2厘米,角41°,刃缘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毛坯背面一侧有连续修疤(图二,19)。
凹刃 10件。YFP.105,片状毛坯,长1.8、宽1.8、厚1.2厘米,重3.4克。刃长2.2、宽0.4厘米,刃角53°,刃缘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毛坯背面一侧有连续修疤(图二,20)。
双刃 4件。其中包括直凹刃1件和双直刃3件。YFP.142,片状毛坯,长2.9、宽2.7、厚0.9厘米,重6.2克。左侧刃长2、宽0.5厘米,刃角55°。右侧刃长2.2、宽0.4厘米,刃角59°。刃缘均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毛坯背面留有连续修疤(图二,21)。YFP.141,片状毛坯,长2、宽2.1、厚0.6厘米,重4.7克。左侧刃长1.7厘米、宽0.3厘米,刃角51°。右侧刃长1.9、宽0.3厘米,刃角40°。刃缘均采用锤击法反向加工,毛坯劈裂面留有连续修疤(图二,22)。
复刃 1件。YFP.144,片状毛坯,长3.7、宽1.9、厚0.9厘米,重7.2克。左侧刃长3.5、宽0.3厘米,刃角45°。右侧刃长3.2、宽0.4厘米,刃角45°。上侧刃长1.7、宽0.3厘米,刃角65°。刃缘均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毛坯背面留有连续密集的修疤(图二,23)。
3.尖状器 5件,占石器总数的5.1%。YFP.134,片状毛坯,长2.1、宽1.7、厚0.6厘米,重2.7克。尖刃采用错向加工,布满规整、并行排列的修疤,尖刃角65°(图二,27)。YFP.135,片状毛坯,长3、宽2.5、厚0.9厘米,重7.6克。尖刃采用对向加工,布满细长、规整、浅平、并行排列的修疤,尖刃角61°(图二,25)。YFP.136,片状毛坯,长1.9、宽1.3、厚0.6厘米,重2.2克。尖刃采用错向加工,布满连续修疤,尖刃角55°(图二,26)。
4.石钻 1件,为石器总数的1%。YFP.138,片状毛坯,长2.6、宽0.8、厚0.6厘米,重1.3克。尖刃部已残,采用对向加工,布满规整、连续的修疤,尖刃角41°(图二,24)。
5.雕刻器 4件,占石器总数的4.1%。YFP.146,片状毛坯,长2.2、宽1.1、厚0.6厘米,重1.4克。在毛坯一端交互打击,形成屋脊形刃口(图二,28)。YFP.147,片状毛坯,长2.1、宽1.4、厚0.5厘米,重1.1克。在毛坯一端向一侧打击,形成凿子形刃口(图二,29)。YFP.148,片状毛坯,长1.5、宽1.1、厚0.3厘米,重0.7克。在毛坯一端斜向打击,形成凿子形刃口(图二,30)。
(一)石器工业特点
根据以上对石制品的分析,现将营坊地点的石器工业特点简单归纳如下:
1.石制品原料以黑色燧石为主,只有1件为白色燧石。
2.石制品以小型为主,微型次之。类型简单,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及断块。
3.剥片主要采用锤击法,石核包括细石叶石核和石片石核。
4.石片中完整石片多于不完整石片。石片均为为人工台面,其中以素台面为主,点状和线状台面次之,且石片背面多为石片疤,应为次级剥片的产品。
5.石器以小型为主,微型次之。类型比较丰富,刮削器是主要类型,其次还有石锤、尖状器、石钻和雕刻器。石器毛坯均为片状。
6.石器由锤击法加工而成,单向加工为主,多为正向加工。毛坯加工部位多集中在侧边。
(二)对比与讨论
依据石制品的特征分析,本地点存在间接剥片技术,而某些工具上存有一些细长、浅薄而有序的压制修痕,表明其压制技术已相当发达。本地点存在细石叶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石钻及雕刻器等典型器形,具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工业传统的特征。该文化面貌可能受到了以油房⑦、虎头梁⑧及下川⑨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的典型细石叶工业传统的影响。华北地区细石器工业马蹄形分布带位于中国北部的华北地区大体在北纬 32°~42°之间,西邻青藏高原,东濒渤、黄二海,北与内蒙古高原相接,南以秦岭北坡和淮河为界。谢飞先生根据细石核技术类型将该马蹄形分布带又划分为东、西两个分布区和五个分布亚区⑩。营坊地点即属于西分布区的包括泥河湾盆地以及山西雁北地区的II亚区(楔形及锥形细石叶石核类型为主),由于下川文化对华北地区细石器工业的影响颇大,从时代和石核类型等众多因素考虑,天津蓟县地区应该是华北地区细石器工业发展和传播的地区之一。
遗址内石制品原料较为单一,均为燧石。该地点内存在大量修理规整的燧石制品,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燧石较其他原料适于软锤和压制剥片及细石叶的生产,以及石料质地优劣会影响精致剥片和修整技术的发挥。从遗址石制品类型与原料的利用率情况来看,表明了古人类剥片和加工工具时对燧石质料的偏爱,也反映了其遵循因地制宜,就地择优取材的策略。
(三)年代分析
虽然未发现可供测年的动物化石,且只有3件石制品出自于地层中,其他的276件均采于地表,但石制品的出土情况和相关地层学研究材料可为该遗址年代的确定提供参考,土黄色细粉沙层、浅黄色亚黏土层及土黄色泥质细粉沙层应该是其他石制品的原生层位,根据天津地区区域地层的堆积年代分析,可以确定其原生层位属于上更新统。此外,距该地点不足10公里远的东营坊旧石器遗址石制品出土层位与营坊地点大致相当,东营坊遗址文化层的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AMS)结果为距今43500年,故推测营坊地点的年代应不早于东营坊遗址。
(四)考古意义
2005年度的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13处旧石器地点,分布范围覆盖蓟县6个镇乡,采集到各类石制品数千件,包括各种刮削器、尖状器、钻器、砍砸器及石核、石片等,还发现有少数细石器石核和若干不典型的细石叶,表明这个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多样性。以营坊等地点为代表的蓟县旧石器遗址群的发现,推动了天津地区旧石器考古工作的全面开展。该地点的发现也为中国北方旧石器主工业增加了新的材料,扩大了其分布范围,对于揭示晚更新世古人类对该遗址占据的行为特点以及环境动因,研究环渤海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人类生活的环境背景、旧石器文化内涵以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执笔:盛立双 王春雪 石 晶
注 释:
① 盛立双、王春雪:《天津蓟县东营坊旧石器遗址发掘》,《200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8年。
②③蓟县志编修委员会:《蓟县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④⑤卫奇:《石制品观察格式探讨》,见《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1年。
⑥ 陈全家:《吉林镇赉丹岱大坎子发现的旧石器》,《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⑦ 谢飞、成胜泉:《河北阳原油房细石器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89年第1期。
⑧ 盖培、卫奇:《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年第4期。
⑨ 王建、王向前、陈哲英:《下川文化——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 《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
⑩ 谢飞:《河北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存的分布及在华北马蹄形分布带中的位置》,《文物春秋》2000年第2期。
〔责任编辑、校对 田索菲〕
盛立双,男,1973年生,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馆员,邮编300170;王春雪,男,1981年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讲师;石晶,女,1988年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邮编130012。
K871.11
A
1001-0483(2016)03-0003-06
本文得到了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遗存综合研究”(14CKG004)、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2015FRGG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0491309)、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C055)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