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锋 屈小相
(中陕核工业集团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100)
浅谈大海则勘查区煤层分布规律
■蔡振锋 屈小相
(中陕核工业集团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100)
大海则勘查区位于榆横矿区与榆神矿区接壤处,主采煤层厚度大,层位稳定,煤炭储量大,开采技术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工作区内煤层分布广泛、厚度变化小、结构简单,总体层位稳定、分布特征显著。
侏罗纪煤田榆横矿区含煤地层煤层间距分布特征
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横矿区大海则勘查区位于矿区西北部,煤炭资源总量约51亿吨,勘查区内地质构造简单,延安组含可采煤层7层(2、3、4-2、5、7、8、9号煤),平均总厚度为15.41m,可采含煤系数为6.75%。其中结构简单、全区可采、稳定型的主采煤层2、3号煤,平均总厚度为10.30m,主要为特高热值的不黏煤,特别适宜建特大型矿井,机械化开采。
1.1 地质构造
勘查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次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中部。各煤层均呈简单层状产出,受沉积环境影响,无明显膨缩突变现象,层位稳定,剖面上呈趋势性渐变,整体为向西微倾伏的单斜层,局部发育宽缓的波状起伏,倾角0~3°,未发现落差大于10m的断层,无岩浆侵入,褶皱不发育,构造类型为简单类。勘查区内2号煤为巨厚煤层,3号煤为厚煤层,4-2为中厚煤层,5、7、8、9号煤为薄煤层。
1.2 煤层结构及特征
2号煤呈简单的层状产于延安组第四段上部,全区可采的巨厚煤层,一般不含夹矸,个别含一薄层炭质泥岩夹矸,结构简单,顶底板多为泥岩及粉砂质泥岩。
3号煤位于延安组第三段顶部,全区可采的厚煤层,局部含1~2层泥岩夹矸,结构简单~较简单,顶板以细—中粒砂岩为主,底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
4-2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三段下部,层位稳定,区内有不可采点。一般含有2~3层夹矸,夹矸岩性为泥质粉砂岩、泥岩,厚度为0.06-0.22m。顶板为泥岩、粉砂岩;底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属结构较简单,全区大部可采中厚煤层。
5号煤位于延安组第二段顶部,7号煤位于延安组第二段中部,结构较简单,8号煤位于延安组第一段上旋回的顶部,9号煤位于延安组第一段下旋回的顶部,结构较简单。上述四层煤均为薄层煤。
1.3 煤层的盖层厚度及相对埋深
煤层的盖层由新生界松散层和中生界基岩两大部分组成,其厚度的变化主要受地形条件和地层产状的控制。区内地形起伏较小,所有煤层均深埋地下,地形东北部较高,西南部较低,煤层均由东东南向西西北倾斜,故各煤层的覆盖层厚度东东南部较小,西西北部盖层层厚较大。
本勘查区煤层埋深范围548~825米,标高为+415m~+730m,表明勘查区煤层的埋深较大。
根据煤层厚度、稳定性等综合指标,确定2、3、4-2号煤为勘查区内主采煤层。
(1)2号煤:呈简单的层状产于延安组第四段上部,全区分布,煤层厚度4.41~10.97m,平均厚度6.32m;属巨厚煤层。煤层厚度大趋势由南向中西部、由北向中西部逐渐变厚,与下部3号煤层平均间距35.67m,在区内以埋藏浅、厚度大为显著特征。煤质为特低灰、中高挥发分、高硫、特低磷分、特高热值的不黏煤。
煤层底板标高在 579~730之间,煤层埋深在 547.95~654.9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平均降深幅度约10m/km,倾角0.6°。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或含1层厚0.10~0.35m的粉砂质泥岩夹矸。煤层直接顶板岩性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直接底板为泥岩、泥质粉砂岩。
该煤层厚度大、埋藏浅、层位稳定,属全区可采、稳定型煤层。
(2)3号煤:位于延安组第三段顶部,层位稳定,全区可采,煤层厚度0.85~6.96m,平均厚度3.98m;由北东向西南厚度逐渐增大,变化规律明显,与下部4-2号煤层平均间距6.84m,煤层底板标高530~690m,埋深585.59~691.45m。平均降深幅度约10m/km,倾角0.6°。煤质为特低灰、中高挥发分、中高硫、特低磷分、特高热值的不黏煤。
该煤层局部含1~2层厚度0.10~0.21m泥岩夹矸。煤层直接顶板以细-中粒砂岩为主,其次为泥岩、粉砂岩类;直接底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其次为粉砂岩及炭质泥岩类。
该煤层厚度大、层位稳定,属全区可采、稳定型煤层。
(3)4-2号煤:该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三段下部,层位稳定,区内有不可采点,煤层厚度0.30~3.48m,平均1.87m。煤层采用厚度0.30~3.30m,平均1.84m。由东向西煤层厚度递增的规律较明显,勘查区东部小范围内有不可采点。煤层底板标高500~635m,埋深635.90~736.68m,平均降深幅度约8m/km,倾角0.5°。煤层一般含有2~3层夹矸,夹矸厚度一般为0.06-0.22m。岩性为泥质粉砂岩、泥岩。煤层直接顶板为泥岩、粉砂岩类;直接底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其次为粉砂岩类及炭质泥岩。
该煤层结构较简单,全区大部可采、稳定型煤层。
通过对全区可采煤层的地质构造、煤层结构、盖层厚度和相对埋深及煤层厚度、稳定性等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对比发现,区内各煤层整体为向西微倾伏的单斜层;其中2、3号煤全区可采,厚度变化规律明显,结构简单,煤类单一,煤质变化小,属全区可采稳定型煤层;4-2号煤结构较简单,在区内大部可采,属稳定型煤层;5号煤层为结构较简单,局部可采、属不稳定型煤层;7号煤层属结构较简单,局部可采、可采范围内稳定型煤层;8号煤层属结构简单,大部可采、较稳定型煤层;9号煤层结构简单,全区大部可采、属可采范围内稳定型煤层。
[1]王双明.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 [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
[2]秦建强,范立民,许建涛.鄂尔多斯盆地沙障图区煤田地质及开发前景 [J].煤炭工程,2007(10):87-89.
[3]程爱国,彭苏萍.西部地区煤炭资源潜力综合评价与规划研究 [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0,20(S1):7-13.
F407.1[文献码]B
1000-405X(2016)-6-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