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地域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6-03-21 03:59谭雪兰
低碳世界 2016年36期
关键词:线状居民点空间布局

张 运,谭雪兰

长株潭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地域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 运1,谭雪兰2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地域类型研究对于保护耕地资源、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与节约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将长株潭地区农村居民点的地域类型划分为点状、线状和块状三种类型,并对每一种布局类型的特征进行研究,为长株潭地区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发展提供参考。

农村居民点;地域类型;特征;长株潭

引言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地,也是农村土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居民点的地域类型形成受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株潭地区境内地形复杂,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密度相差悬殊,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农村居民点地域类型。本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为实证研究区域,开展该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地域类型及特点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布局类型、特征、规律及对其他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调控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1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地域类型

1.1 点状分布的农村居民点类型及特征

长株潭地区境内地形条件复杂,为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农村居民点布局大多都是农村居民点+家庭责任田的“院子”,故其规模小,单家独院式的农村居民点占很大比例,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呈满天星式的布局格局。

这种类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同时,其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受村庄规模限制,配套不够完善,对现阶段组织大规模生产、改善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十分不利,不能实现大规模的农村生产,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有不利影响。

1.2 线状分布的农村居民点类型及特征

线状布局就是农村沿线性的道路、水体等成条状分布,这种布局的线性地貌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如农村居民点沿河流的两岸分布或江河交通线线状分布,丘陵区沿等高线线状分布,沿海塘等水利工程线状分布,沿公路铁路等交通线线状分布等等。这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丘陵地区地势低平区一般是农田,村庄多是依山而建,分布在小山的周边。而在平原地区往往两城市间几十公里长的国道两侧全是农民住房,交通运输业的历史演变既反映又带动了农村村庄的发展。线状式布局是长株潭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一种重要的布局模式。

线状式布局能够方便农村交通、加强各个农村居民点之间的交流联系,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但在布局时容易出现不间断无止境地沿道路、河流进行建设,对土地资源造成浪费,同时,沿河流与公路发展时,易对沿岸或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3 团块状分布的农村居民点类型及特征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于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诊治的帕金森病患者150例,男性患者99例,女性患者51例。

团块状式布局主要是在地形比较平坦的平原区域内,由于区域内的交通线路密集,在交通线路交汇处,形成一些团块状农村居民点类型,该类型是在经济和交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布局形式,黄花镇,因毗邻黄花机场,交通得到了改善,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居民点慢慢聚集,形成团状式的布局。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把农村居民点的居住、生产、服务设施等用地集中连片分布形成集团式布局,有利于经济地利用土地资源。

团块状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大、结构布局紧凑、规模等级明显,便于组织工业生产和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大面积发展。规模大,使得耕作半径较大,耕作距离远。对地形要求很高,不适合在山区发展块状式农村居民点。

2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点用地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它的变化一方面受到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背景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也受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

2.1 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地形地貌对于居民点的分布尤为明显,居民点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条件存在密切的联系。自古湖南就是鱼米之乡,农业比较发达,早在古代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农村居民点。以长沙浏阳市为例,浏阳市地势东高西低,西北部的淳口镇、沙市镇地形平坦,农村居民点稠密,占地面积大,由于受到大围山、连云山、九岭山三山的阻隔,山区地区农村居民点则较为零星散乱。以株洲茶陵县为例,茶陵县西北有武功山绵亘,东南有万洋山蜿蜒,中部和西部丘岗起伏,地势朝中部,西南部倾斜。并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形成一个三面环山,朝西南开口的半环形盆地。西南部马江镇、枣市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明显多于东南部山地地区。

总的来说,长株潭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山地比较多,所以农村居民点布局多受到地形的影响,平原分布较广。

2.2 社会经济因素

农村居民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这就决定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与社会经济转型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长株潭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特点,可以将因素归纳为城市化、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交通因素等方面。

2.2.1 城市化

城市化是引起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因之一。2001~2009年长株潭地区城市化水平逐年稳定攀升,其中,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城市化水平最高,与株洲湘潭的城市化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株洲和湘潭的城市化水平相差无几,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下降,相对于1996年,截止至2008年农村人口下降了235.12万人,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城市,配套设施需要不断完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减少1731.98hm2,所以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推动长株潭居民点演变的一个重要驱动。

2.2.2 经济因素

农民人均收入情况直接反映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是重要的经济指标。随着长株潭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2001~2009年长株潭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得到了较大的增长,2001年人均收入为8839.11元,2009年人均收入达到 22716.37元,增长幅度高达157.00%,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建房的需求更为旺盛,相比2008年,2009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到55.33m2。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长株潭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具有较大的刺激作用。

2.2.3 交通因素

道路与居民点的分布关系极为密切,在道路附近一般都有居民点的存在。近年来,为了加快长株潭地区一体化,政府提出了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方案,推行“公交优先”与“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立志于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建设当中城际铁路也刺激到各站点地区的发展,比如暮云镇、白马垄。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的生活和出行得到了完善,可见长株潭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有很强的道路指向性。

3 结束语

长株潭地区地域广阔,各地区所处的区位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城市群规模聚集程度和带动能力不同,既影响过去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将综合影响今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起点安排和重点选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根据各地区基础不同、特点不同确定建设发展水平和总体规划安排如何健康地发展农村建设,制定农村村庄规划作全面的思考。

F301

A

2095-2066(2016)36-0006-02

2016-12-9

张 运(1983-),男,测绘工程师,在职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规划。

谭雪兰(1978-),女,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乡村地理研究。

猜你喜欢
线状居民点空间布局
无取向硅钢边部线状缺陷分析及改进措施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热轧卷板边部线状缺陷分析与措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新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的思考
——基于长寿区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现状调研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空间布局图
线状生命
线状α=MnO2的水热制备及其电容性能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