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深化期农民问题与农村现代化研究

2016-03-21 03:54陈玲玲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改革

何 康,陈玲玲

(1.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改革深化期农民问题与农村现代化研究

何康1,陈玲玲2

(1.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摘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即亿万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关乎农村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思考我国农民问题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农民问题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积极探索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民问题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农民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改革;农民问题;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

自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把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始终摆在突出位置。2004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也重点围绕“三农”,“三农”建设初见成效,但仍存在问题。农民穷、农村苦、农业危仍是农村地区的真实写照,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特殊产物,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彻底解决。

一、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内涵与本质

农民问题由来已久。革命年代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建设时期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1]此后历代领导集体都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中国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国总人口数13亿6072万,其中乡村人口6亿2961万,占总人口的46.27%,小于城镇人口比重。但笔者认为乡村人口数并不完全等同于农民户籍人口数,我国持有农业户口的农民人口依然占有相当大比重。,农民问题一直是学界和政界热议的话题。

(一)农民问题的时代内涵

农民问题是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的特殊产物,何为农民问题,可谓见仁见智。学者刘锋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较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农民问题的内涵:“所谓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就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由于农民人口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充分重视农民的伟大作用,团结、依靠、引导他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是不断清除残留在他们身上的落后农民意识,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历史主动性的问题;是日益减少农民,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逐步缩小以至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问题。”[2]此见解直到今天仍未过时,虽然历经改革开放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民贫困,农业落后,农村穷苦的现状依然存在。

(二)农民问题的具体内容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涵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具体涉及农民的土地、物质利益、民主权利、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社会组织等问题。[2]在此简单介绍其中几个方面:

1.农村土地问题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源远流长。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却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受尽地主剥削。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不再指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问题,而是指在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前提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建设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机制,使农村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

2.农民物质利益问题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问题,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着农民的收入。农民物质利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农民能否随着生产的发展稳定增收,农民物质生活水平能否不断提高,直接关系到能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改革深化期农民的物质利益矛盾主要聚焦于土地征收增值收益和农民工讨薪方面。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4]

3.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一直以来逐渐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农民群体的发展,导致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化愈演愈烈。近几年党和政府各项政策向农村倾斜,“新农合”“新农保”给亿万农民点燃了希望。但当前农村社会保障配套机制还不健全,很多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依旧生活困难,生活缺乏保障,面临无人养老、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进城务工的农民亦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之外,无法共享现代化成果。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农民问题的突出点。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飞跃。但家庭联产承包制在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农村人多地少,一定量的土地无法满足所有农村人口的就业,解决农民问题不能局限于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转移至城市,实现非农就业。由农民创造性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吸引了大批劳动力,促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转化。但目前我国农村闲置劳动力仍然很多,如何实现顺利转移不容忽视。

5.农村社会组织问题

农村要走向现代化,迫切需要建立各种健全高效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组织,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有效行使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过去30多年来,农村社会组织发展获得了法律支持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规模小、运转不规范、发展缓慢等问题,无法满足农村现代化的需求。如为农民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服务组织不完善,产供销一条龙式的经营组织尚不健全;作为农民行使权力的机关,乡镇人大在一些地方并未发挥太大作用;村民自治制度并未积极贯彻落实,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还很欠缺等。农村社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政府要为其发展提供法律、资金和人才等各方面支持。

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对农民的改造。国情不同致使各国现代化道路不同。西方农民是作为现代化的阻力被改造,而我国农民却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的实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以保障农民权益为前提,通过农民在自身素质提高基础上的全方位转化,实现农村的现代化”[5],我国农村现代化具有根本性和长期性。

二、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道路探索

“现代化”的基本含义是生产力有较高的发展,不仅有先进的工业,也有先进的农业,城市和农村经济普遍繁荣。[6]国家的现代化既包括城市现代化,也包括农村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是农村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从来都不是单向突进,而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国以来,国家一直不断探索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道路。

(一)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农村现代化不单指农业现代化,它涵盖农村、农业、农民三个方面,是农村整体的现代化。我国农村现代化具有丰富内涵,袁金辉指出当前我国农村现代化主要包括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农民自身现代化四个方面。只有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农民本身都实现了现代化,整个农村现代化才得以实现。[7]

1.农村经济现代化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主要指物质层面,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等,其核心是农业现代化。传统农业靠天命,分散经营自给自足,农业市场化程度低,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农业的现代化要求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管理理念和方法,改变传统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建立起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从而改变现阶段农村社会关系和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农村政治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政治现代化主要指农村管理组织现代化。农村村民自治是重要方面。村民自治是国家管理在农村的创新,其核心是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型组织。自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农村基层民主程度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增强,人民当家做主逐步实现。农村政治现代化要求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让农民拥有完善的组织机构进行自我管理;完善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挥乡镇人大作用,让广大农民参政议政。

3.农村文化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为经济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建设落后,腐朽的封建文化和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农村文化现代化程度远远不够。一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不高,农民素质较低;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普遍缺乏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农村文化现代化要求国家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农村教育制度,让农民接触更多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农村文化现代化,繁荣农村文化发展,培育新型农村建设者。

4.农民自身现代化

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人的现代化。农民是农村和农业活动的主体,农村现代化关键是实现农民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更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都显著改善,但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有很大差距。农民现代化要求农民彻底去除落后思想观念,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实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变,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也是农村现代化的方向。除了以上四个方面外,农村现代化还包括农村社保网络发达,公共服务完善,社会安定有序,乡村环境美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之,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我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现代化建设初期,党和政府政策向城市和工业倾斜,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换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几千年封建传统造成农民思想相对落后,农村现代化进程举步维艰。但国家和农民自身从未放弃对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严格意义上的农村现代化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带头掀起了农村改革浪潮,农村现代化由此拉开序幕,并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最终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创造、政府肯定和推广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立下“生死状”,带头把土地分给农民,实施“包产到户”,极大地激发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经国家认可,责任制在全国普遍推广,充分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腾飞。与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相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初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解决了全国农民温饱问题,成为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新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符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土地经营方式,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国家要继续完善这种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使用经营权流转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乡镇企业是农村直接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经济组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乡镇企业崛起是对传统模式的又一次冲击,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是农民寻求农村现代化出路的又一壮举。它打破了农村城市化因二元格局无法获得工业支援的局面,吸引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走出了一条靠自己发展工业来实现农村现代化之路,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使农村现代化再上新台阶。“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乡镇企业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今天的乡镇企业大多属于分散粗放式经营,西部偏远地区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更是受到自然和社会条件等诸多限制。乡镇企业无法独立担起农村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国家要弥补乡镇企业的发展缺陷,尤其要为偏远农村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引导乡镇企业走向纵深,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3.小城镇蓬勃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继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伟大实践,它是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关键措施。[7]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向小城镇集中,小城镇逐渐兴旺繁荣。小城镇发展克服了乡镇企业的分散经营,为农村现代化带来了新契机。小城镇壮大会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改变农村生活方式,加快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最终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东南沿海一带的小城镇建设依托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已形成了城乡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局面。但小城镇建设也存在诸如地区差异、城市化承载限度等问题。推进小城镇建设,国家要考虑偏远地区的特殊情况,为他们的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

4.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

我国农村现代化很难像西方那样通过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来实现,更多是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民现代化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来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最高阶段,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最佳途径。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最终会实现农村和城市融合,形成城市和农村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发展体系。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基础上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还很缓慢,存在诸多障碍。城乡一体化进程必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国家要尽快打破城乡二元藩篱,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突起,再到小城镇建设繁荣,农村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敞。沿着这条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之路,我国城乡同步发展并趋于一体化,最终会实现农村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

三、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变,农业增产增收,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农村社会也遭遇困境,农民问题逐渐凸显。农民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农民问题能否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9]“谁抓住了农民,谁就抓住了中国;谁丢了农民,谁就丢了中国!”[10]要推进农村现代化及整个国家现代化,必须理清农民问题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采取针对措施逐步化解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一)农村现代化与农民问题的关系

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11]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是广大农民探索出的正确道路。作为国家现代化的产物,我国的农民问题与农村现代化相辅相成。农民在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农民问题必须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得到解决。

1.农民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定位

“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10]:①农民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离开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举步维艰。②农民自身现代化是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我国农村现代化要求实现农业农村的全方位转化,但最终是实现农民现代化,培育新型农民。处理好农民问题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③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是整个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重视并处理好农民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才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环境。农民问题不光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必须妥善处理。邓小平曾说“农村稳定了,发展了,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有比较显著地改善了,中国就稳定了”[12]。

2.农民问题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

农民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和基本问题。农民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关乎农村现代化及国家现代化能否实现。研究农民问题离不开农村现代化;研究农村现代化也绝不能回避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与农村现代化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13]

一方面,农民问题直接影响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建国初期由于发展工业的需要,国家不惜牺牲农业以发展工业,技术、资金和人员都源源不断流向工业和城市地区。农业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因缺乏各种支持而产生诸多问题,并最终演变为一连串的农民问题。日益积聚的农民问题逐渐产生了一系列弊端,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

另一方面,不断发展的农民问题,只有在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才得以消除。[14]当前我国农民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农民问题的现状令人担忧: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短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缺乏;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权益保护机制缺乏;城乡二元分治下农民无法平等享受现代化成果;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自我管理能力低等。农民问题的彻底消除最终有赖于农村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二)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民问题的解决途径

农民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分治,农村与城市存在天壤之别,一度造成城里人享受各种福利,农民却“面朝黄土背朝天”。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开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村社会重新焕发生机。但当前我国农民问题依然严峻,制约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农民问题十分复杂,需要党和政府领导全社会共同努力。

1.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

长期以来国家政策过度偏离农村,导致农村落后农民贫穷,严重阻碍了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要彻底解决农民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打破城乡二元局面,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一方面,党和国家要正确认识农民群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高度重视几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农民走向现代化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针对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体制弊端,国家要积极改革户籍制度,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总之,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市民和农民、城市和农村共享现代化成果。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分散经营,经济效益差。农村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种植不适应市场需要,农民蒙受损失;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为此国家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管理,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农业科技人才,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其次,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产品种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扩大优质农产品供应;调整非农产业内部结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适当发展特色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支持中西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公共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和服务,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15]

3.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作为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农民自身的现代化依赖于农民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动力。为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部分,要合理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另外,强化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农民有条件接受各种教育,加强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农民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同时,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农民只有接受全方位的教育,才能彻底清除落后思想,提高自身素质。[16]

4.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益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17]城乡二元分治下,农民各种利益缺乏制度保障。新时期必须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平等享受各项权益。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经济上维护农民物质利益。农民物质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农民能否稳定增产增收,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积极性。国家要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投入更多人财物和技术支持,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引导农民致富。二是政治上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农民是国家的主人,有权利参与农村经济社会管理。国家要积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大力培育农村社会组织,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农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政治权利。三是文化上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精神食粮匮乏。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四是社会方面加快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网络。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保障老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尤其要为农村特殊老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保障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家祥.毛泽东、邓小平解决农民问题不同路径选择及其当代启示[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71-74.

[2] 刘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论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28-32.

[3] 任宏,冯迎宾.透视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04(5):39-4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26_685799.html.

[5] 楚成亚.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综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9-3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袁金辉.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经验[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4):27-30.

[8] 袁金辉.农村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2):23-27.

[9] 张宗海.中国农民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2.

[10]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1.

[11] 陈泽云.中国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12] 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3] 江聪聪.当前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4] 郑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15] 十八大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16] 张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

[17] 孙景珊.中国农村现代化实现的途径与思考[J].理论界,2007(2):49-51.

[责任编辑:焦玉奎]

The Peasant Problem and Rural Modernizationm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HE Kang1, CHEN Ling-ling2

(1. School of Politic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Anhui 241000, China;2. School of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Hefei,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Among the problems of rural areas, agriculture and peasants, the peasant problem is the core. The peasant problem is the problem of millions upon millions of peasan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it has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whole country. In the key period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establish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reflect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peasant problem,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asant problem and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correctly, to explore the solutions to the peasant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modernization actively. This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the ultimate approach to solve the peasant problem and realize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reform; the peasant problem;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6)02-0036-06

收稿日期:2015-11-03

作者简介:何康(1990-),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党史与党建研究。陈玲玲(1990-),女,安徽巢湖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2.008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破局: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一元生命体”
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改革创新(二)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