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现代化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吴建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接手的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是他面临的重大任务。列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关于落后国家现代化的思想。列宁的这一思想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对于怎样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列宁的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理论财富。
关键词:列宁 思想 现代化 启示
本文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年科研基金支持。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在革命成功后领导苏俄人民巩固和建设新兴的社会主义,在此期间,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列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虽然列宁的早逝给历史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是,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现代化的思考,无疑初步展现了一幅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崭新图景。发掘和研究列宁的这一精神遗产,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虽未明确提出“现代化”的概念,但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深邃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以来的经济社会形态称为“现代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自产生以来,曾经起到过非常进步的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资本主义时代“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p277)这种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推动了人类交往,打破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封闭状态,促进了城市化,“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1](p276)并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但是,资本主义由于其自身的固有矛盾也带来了其自身无法解决的严重问题,而这又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束缚。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激烈批判资本主义,并科学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
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列宁进一步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和寄生性。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阶段,各国大资本通过建立各种垄断组织实际上已经将世界置于自己的密网之下,帝国主义已经建立起统治全世界的资本主义体系。也就是说,落后国家即便要像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实现现代化,已经变得希望渺茫,更不用说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后果的激烈批判了。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对于怎样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列宁作了深入的思考。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只是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做了初步探索的话,列宁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列宁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孟什维克关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因而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错误观点,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当着革命形势来临的时候,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发展的阵痛,而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可能的论断。
显然,在列宁看来,既然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造成了如此深重的灾难性后果,那么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完全有可能以一条新的途径实现现代化,而这一途径就是社会主义。由此可见,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思想在理论上是与社会主义连结在一起的,同时,在实践层面,这一思想又同俄国自身的现实情况紧密相关,是列宁思考和解决苏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而言,俄国现代化面临问题所展现的共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特别是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列宁得以从实践上领导俄国的现代化建设。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列宁对于如何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做了极为深刻的思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关于在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思想。列宁认为,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没有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首要问题乃是实现现代化。从总体上看,列宁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致力于剔除资本主义现代化重大弊端的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实现的现代化,也是避免陷入帝国主义资本控制的现代化,并以此区别于早期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路径。具体而言,对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列宁的构想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自主是落后国家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列宁曾经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对国际大资本控制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情况进行过揭露和批判。在革命胜利以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苏维埃政权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这已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须而且足够的一切。”[2](p768)显而易见,政治上独立自主,经济上自掌命脉,这是列宁对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先决条件的基本判断。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后,列宁认为,为了发展自己的经济,苏维埃俄国需要同国际资本交往,并不得不付给它们一定的“贡赋”,但这样做的目的是发展自身。只要苏维埃政权牢牢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风险就会降到可控的程度,而不至于被国际资本所控制,成为它们的附属品。
列宁强调,一方面落后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不得不同国际资本打交道,就需要它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但是这种交往是一种新的战争。在同国际资本的交往中,斗争时时处处都会存在和发生,而在此情况下,如果不能坚持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就会丧失国家的政治经济权益,并被国资资本所控制,从而失去现代化的自主性。
(二)加强政权建设是落后国家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需要解决一系列极为复杂的难题,没有一个强大有力且能够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政权,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就俄国来说,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专政是保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无产阶级若不在国家内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也是无从设想的,这是一个起码的常识。”[2](p508)对于像俄国这样小农经济占有极大优势的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并使无产阶级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使小农群众摆脱资本的奴役,走向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也意味着超越资本主义的政治现代化。而这种现代化借以实现的形式就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苏维埃民主制。这种民主制,由于被选举人是广大的劳动群众,由于废除了选举上一切官僚主义形式的手续和限制,由于真正是让劳动群众自己管理自己,因而它是比资产阶级民主制更高类型的民主制。在政权建设上,列宁尤其重视对国家机关的民主监督,把这视为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健康运行、防止官僚主义的根本保证。在列宁看来,只有政府同广大工农群众保持密切的经常联系,在工农群众看来,无产阶级政权才会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东西。而这恰恰是确保无产阶级民主和形成对国家机关有效的自下而上的监督的根本保障。
(三)发展先进生产力是落后国家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列宁十分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他把能否发展先进生产力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关键。在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不久,苏维埃革命政权刚刚赢得极不稳固的和平,列宁就提出了全力发展国家经济的任务,后来他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经济建设是革命胜利后党和国家最主要的政治。“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2](p586)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关键的就是发展大工业的物质基础——现代重工业。列宁认为,现代重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没有现代重工业的发展,就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足够的现代化装备,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独立,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他尖锐地指出:“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重工业。”[2](p666)可以说,列宁实际上是重工业优先发展论的先行者。另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还需要通过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善经营和管理,而这是发展经济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其次,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与后来斯大林体制下的做法不同,列宁在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并没有将农业发展置于次要地位,并且注意到落后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复杂性。列宁认为,“经济的真正基础是粮食储备。”[2](p391)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如果农业不能为工业提供足够的粮食,那么工业的发展就不可想象。对于象俄国这样落后的小农国家来说,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的、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使我们开始建设的新经济同千百万农民借以为生的农民经济结合起来。”[2](p619)
第三,大力推进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列宁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实现国民经济的基础由小农经济过渡到现代经济,“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国家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新的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2](p399)为此,应该在全国和各行各业尽可能地采用最新的机器技术进行生产。基于这一认识,列宁还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2](p399)因此,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即被最先进技术武装起来,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现代化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四)文化革命是落后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只有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一场文化革命,(列宁所说的文化革命,既包括纯粹文化方面的,也包括物质方面的,本文所说的文化革命是指第一个方面。)即通过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形成与新社会相适应的精神文明,才能够真正实现现代化。
作为欧洲最为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俄国的文化发展状况是十分恶劣的。即便在最为发达的欧洲部分,直到1920年识字率也不过才达到三分之一。因此,列宁认为,不要说无产阶级文化,就是资产阶级文化在俄国的发展也是十分糟糕的。在文化上即便要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水平,苏维埃政权也要进行许多繁重艰苦的工作。列宁指出:“当我们有文盲的时候是不能实现电气化的。……我们……应该努力扫除文盲。……劳动人民不但要识字,还要有文化,有觉悟,有教养”,[2](p400)所以,必须努力使俄国无产阶级在已经赢得的胜利的基础上真正达到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水平。
为此,列宁特别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把教育事业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重视。列宁十分清楚,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来说,教育是实现文化革命目标的根本途径,因而,即便是在当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列宁也要求缩减其他部门的开支,增加教育支出,把教师地位提高到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并使其成为苏维埃制度的支柱。另一方面,强调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支援农村、引导农村文化革命的重要性。列宁认为,建立和加强城乡关系,形成城市工人和农村劳动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无产阶级的先进文化带动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在俄国这样小农经济占有优势的国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有决定性的意义。
(五)借鉴和合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是落后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由于无产阶级革命没有象马克思所预想的那样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而是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爆发并获得胜利,虽然在俄国建立了更为优越的政治制度,但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列宁认为,“……不利用大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技术上和文化上的成就,社会主义便不可能实现……”。[3](p555)由于资本主义在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没有理由不去向资本主义学习,“只有那些懂得不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就不能创造或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才配称为共产主义者。因为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空想”[3](p555),“没有建筑在现在科学最新成就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最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社会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2](p508)。
针对俄国当时的面临的艰难情况,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进一步提出了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由于俄国无产阶级国家紧紧掌握着政权,一切有决定意义的大企业和铁路等等主要的经济力量都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在一定范围和一定限度内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允许外国资本进入苏俄经营,非但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地方,这反而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就是说,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问题不在于要拒国际大资本于门外,而是在于能不能在利用国际大资本的同时紧紧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社会主义实现的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3](p511)只有合理利用资本主义一切进步的成果,社会主义才能够全面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实现。
(六)人的现代化是落后国家现代化的根本落脚点
现代化建设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人。列宁把人的因素看作是现代化建设在各个方面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在发展社会化大生产问题上,列宁强调必须提高国家管理人员和劳动者的素质,学会精确地计算和监督,学习现代管理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只有实现国家管理人员和劳动者的现代化,现代化才可能成为现实。在政治建设上,列宁也把机关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同人自身的现代化联系起来。他要求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不断转变观念,通过不断地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学会在新的条件下从事管理工作。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断提高人们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素质,培养各方面建设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在纪律、观念、技能等方面能够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接手的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列宁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以及形成的学说,给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对于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案,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理论财富。
二战以后,许多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走上政治独立,并开始了自身的现代化。现代化运动中,许多发展中国家选择了参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否认,有极少数国家确实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以及不能摆脱资本主义体系的束缚,绝大多数国家在致力于现代化的过程中,非但国家远未实现现代化,反而产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不少国家腐败横行,经济文化长期滞后,社会动乱不断,甚至重新沦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列宁的现代化思想和方案,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选择。实际上,即便抛开列宁现代化思想中政治革命的成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列宁关于国家要紧紧掌握有决定意义的经济力量和发展重工业基础以保持经济自主权,推进新型民主建设,高度重视教育和文化革命,建立和加强工农联系,大力推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相当程度上,由邓小平开辟的我国改革开放之路,是对列宁重视发展生产力和合理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正处于现代化关键阶段的中国而言,在如何顺利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如何合理利用资本主义等等方面,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现代化的思想无疑仍能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在列宁逝世六十多年后,由他领导创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解体。在某种意义上,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以悲剧收场,恰恰是列宁的后继者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列宁的现代化路线。进入二十一世纪,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踟躅不前、茫然失措。列宁的探索虽然是在上个世纪,但他关于落后国家现代化的深刻认识对这些国家无疑仍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