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转型路在何方?

2016-03-21 03:15:19王攀湘潭大学
消费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新常态商业银行

王攀 湘潭大学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转型路在何方?

王攀 湘潭大学

摘 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并指出,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经济增速由高转中、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由外生增长向内生增长驱动的新常态之中。在此宏观背景下,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以及金融脱媒的现象初显,对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银行业过去所依赖的巨额息差盈利模式已不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新常态下,探讨实现商业银行的转型之路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新常态 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转型

一、为什么转型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速破十是常态,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恶化,我国GDP增速开始下滑,开始进入“七上八下”的增长区间。就当前宏观形势而言,我国经济正在步入增速下行、结构转型、驱动因素变更的新常态之中,这给与宏观经济粘性甚高的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银行业不得不通过转型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速下行,利率市场化时代来临。银行业作为与我国宏观经济粘性最高的行业之一,在过去十年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依靠着GDP总量的高速扩张和巨额息差,银行业通过不断扩张自身资产规模来赚取高额存贷利差,规模越大,利润越高。然而随着新常态的来临,我国宏观经济增速开始下降,银行资产规模扩张之路开始由易转难。与此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额息差将逐步收窄,这使得银行业赖以生存的传统息差盈利模式也将不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重新探索新的利润增长途径。

2.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银行融资主体地位下降。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以来,金融领域的各项制度正在不断完善。其中,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更是大大加强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提升了实体经济的直融比例,降低了实体经济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使银行的融资主体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与此同时,伴随着金融脱媒现象的加剧,资金供求双方开始绕过银行直接完成交易,这也给银行的收入与盈利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如何应对这一局面,仍在探索之中。

3.互联网金融与民营银行的崛起,加剧了银行间竞争。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凭借着创新基因、信息民主化和平台优势,互联网开始与金融业接轨,并催生出蚂蚁金服、余额宝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平台,从银行业抢走了大批资源。此外,随着银行业准入条件的放开,一些民营银行开始崛起,这些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更注重市场经济规律,制度也更灵活,因此也能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所有这些新生的商业模式都将给传统银行业在资产构成、负债来源方面造成剧烈冲击。

综上分析可知,进入新常态后,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已经发生质的变化,银行业躺在巨额息差上赚钱的日子也将一去不返,通过转型来实现银行业收入与盈利的可持续发展,已势在必行。

二、如何转型

银行转型的主要目的,是推动银行收入结构与业务结构的多元化,进而实现银行业收入的稳定性与盈利的可持续性。同时,银行转型必须紧紧围绕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主题,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步入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迫切需要银行业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努力提升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推动实体经济平稳发展。具体到如何转型,本文由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客户结构,做精信贷业务。虽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银行业传统的巨额息差盈利模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但赚取息差的信贷业务仍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因此,需要银行实现从追求信贷规模的增长向信贷质量提升的转型,将信贷资产投放到基建设施、科技能源、健康环保、新农村等国家政策支持的行业产业,同时严格把控信贷投放规模,对高风险、高消耗以及产能过剩行业要减少投放,从源头控制信贷风险,提升信贷业务利润空间。

2.优化业务结构,实现收入渠道多元化发展。除了信贷市场外,银行要积极参与货币市场、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在风险和收益并重的前提下,实现投资产品、投资渠道多元化,增加银行理财、券商自管和有价证券的投资规模,提升自身的投资业务。同时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为客户量身制定融资计划,包括发行短期融资券、现金与票据池管理以及企业并购融资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对大型优质客户,银行可以根据需要为其提供融资组合、担保管理、银团贷款、并购重组、利率汇率避险以及财务咨询顾问等综合服务,为银行增收开拓新的渠道。

3.推动银行互联网化。银行互联网化,不仅可以延伸改造银行的传统业务,降低传统业务的营运成本,还能创新业务方式,实现对客户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管理,为客户提更加全面、丰富及多元化的服务。此外,银行业务互联网化还能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海量信息数据库,进而深入分析和挖掘客户交易与消费信息,准确预测客户行为,提升银行风控能力。

银行转型的关键,还是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平稳与健康发展。除了上述建议外,银行业还需不断增加服务意识、创新体制机制外,提升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人才机制,只有这样,银行业才能再新常态下,走得稳,走得远。

参考文献:

[1]杨驰.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动力、探索与展望[J].经济研究与参考. 2013.第49期

[2]李仁杰.新常态下银行的经营转型[J].中国金融. 2014第18期

作者简介:王攀(1989-),男,汉族,湖南娄底人,学生,法学硕士,单位:湘潭大学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猜你喜欢
利率市场化新常态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1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07:49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51:44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06:57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05: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