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桢 中央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
从三鹿事件看内部控制的实施
朱桢 中央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内部各种形式控制的总称。2000年,美国政府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管理的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和进步,国内新的《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公司内部会计监督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三鹿奶粉事件再次给企业敲响了警钟。本文将基于三鹿企业对内部控制问题加以分析。
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扩张速度惊人。自1993年起, 三鹿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实现全国第一。2007年,三鹿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 16亿元,同比增长15. 3%。按三鹿自己的说法,三鹿一直在快车道上高速行驶,创造了令人振奋的“三鹿速度”。然而,就在这时, 2008年震惊中国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了。2008年9月11日,卫生部证实,经调查,高度怀疑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1.内部环境。该元素是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诚信与道德观等诸多方面。三鹿集团从2008年3月接到消费者反映,到8月秘密召回部分问题奶粉之时,始终没有将事件真相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公之于众。显然此次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检验了三鹿集团决策层的诚信与道德观。事实上除了三鹿集团外,添加三聚氰胺的耿氏兄弟,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检测技术人员只关心利益,不管消费者的健康,而这种环境因素也许才是导致此次事件的真正原因。
2.风险评估。此元素需要企业及时识别系统的分析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与经营活动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三鹿没有成立专门机构,以识别,评估,管理和执行其面临的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人力资源方面,对于三鹿集团内部人员尤其是高管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难以准确识别其有无风险。2、三鹿集团的原奶采购模式是“奶农——奶站——乳企”,奶站最终将散户奶农的牛奶集中到三鹿集团的各家工厂。这种模式是,乳品企业并不需要建立养殖场、养殖奶牛,却能够迅速扩大奶源生产。但奶农、奶站都不属于乳企,乳企无法直接、全面地控制奶农和奶站;二是在牛奶离开奶牛母体后与乳企之间增加了中间商环节;三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奶农、奶站越来越分散,也越来越难以控制。此次事件的发生,说明三鹿集团的管理控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缺乏风险评估管理。
3.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其实此次奶粉的污染物三聚氰胺早已被列入违规食品添加剂。此次三鹿集团奶粉事件曝光后,根据警方抓获的耿某介绍,在2007年底前向三鹿集团销售的牛奶就屡次因检验不合格而被拒收。而三鹿集团对这种“屡次不合格”牛奶的提供者居然没有“诚信记录”,在其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使得“问题”奶进一步演化为“毒奶”而顺利通过检测后没有保持“合理怀疑”。
4.信息与沟通。从某种程度上,这个要素可以看作是内部控制的神经系统,它要求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从3月三鹿集团接到消费者的投诉,到8月将相关信息上报给市政府。这中间已整整过去五个月,信息与沟通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比较严重。三鹿集团信息收集传递迟缓,正常信息处理程序可能被经验和侥幸心理主导。
5.内部监督。该要素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作为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三鹿对内部监督不能说不重视,但为何没有检测出三聚氰胺?这表明企业除了日常的监控活动,还应该有一些专项的、非常规的监控活动,以达到发现控制缺陷的目的。
1.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情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而且,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2.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评估的执行力度。开展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然后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还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执行。
3.加强控制活动的实施力度。控制活动是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运用相应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是控制活动的特殊措施,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可以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4.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使信息沟通顺畅。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内部控制制度在对规范企业行为、保证企业高效运营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外企业也在内部控制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的长期努力,尤其是企业自身对内部控制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