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文法系,辽宁 锦州 121000)
一条通向外在世界的绝妙之路——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分析艺术特色
刘阳
(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文法系,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史蒂芬·茨威格被誉为20世纪初出类拔萃的作家之一,尤其是他对人内心世界的剖析之深更被世人折服。有人说他的作品脱离现实,但是笔者认为通向外在世界的一条绝妙之路便是内心,时代的变换通过人的情绪与心理状态间接地展现在作品中,主人公朴实的,原始的情感,带给读者无限的感动。他笔下的人物都具有偏执的特点,而且作者不是站在道德评价的角度来展开对人物的描述,而是以一种对人性的同情之心给予人物心理全方位的速写,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本文就对他小说中的几个艺术特色来详细解读以及探讨他这种创作手法的源头。
关键词:茨威格;心理;偏执;情感;爱
史蒂芬·茨威格被誉为心理描写大师,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去创作小说,在20世纪,真可谓是另辟蹊径。他擅长描摹人性化的心理,捕捉人物最细微的情绪体验,让读者震颤于心灵空间的广袤无边。正如中国的思想独行者周国平所言,“敏感的人感受到更多情感上的欢悦,也更多地感受到情感上的痛苦。”因为他们对情感的感知总是那么细微与独到,这让我不禁联想起了茨威格小说中的那些人物,他们大多数都是情感上的偏执者,如同他自己的缩影与再现——一个事业上成功,但是心灵上却很难平静的歇斯底里的矛盾人物。
(一)偏执的性格,偏执的爱。
茨威格的小说,倾向于刻画偏执的人物,这些人物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他们在情感上都具有封闭的特点,性格上都是内向的居多。文学史上,写爱的主题很多,但人们一提到爱,都会跟宽容,博大,美好,牺牲……这些字眼连在一起,但是茨威格却另辟蹊径,他笔下的情感是偏执的情感,他笔下的爱是偏执的爱。
例如:《灼人的秘密》,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男爵到度假村度假,与一个领着孩子在此地修养的贵妇相遇了,男爵对贵妇有了爱慕之意打算展开对“猎物”的追求,但是贵妇是有家室的,于是男爵打算通过埃德加这个孩子接近贵妇,他利用了埃德加的天真与感情,成功捕获贵妇的心,但当埃德加洞悉这个“秘密”后,感到深深的背叛,因此他与男爵之间展开了一些列的复仇行动……茨威格深入地刻画了12岁的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埃德加的内心世界,埃德加成长在一个富裕的但却缺少关爱的家庭里,父母亲对他的关心少之又少,富裕的物质生活反倒成了一个笼子把这个孩子深深囚禁。他从未对任何人敞开心扉,情感上,他是封闭的,但是当他这扇心门被温暖和善的男爵打开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一种超重的、没有使用过的感情已在这里期待着,现在它伸开双臂向第一个似乎赢得它的人扑过去……他少年时代全部幼稚的热情,现在紧紧地拥抱着这个人的形象。”自此以后,每次与男爵的约会,都让这个天真的孩子激动,这股感情是偏执的,这种爱的方式也是偏执的,因为没有人教会这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什么才是爱,但是当埃德加无意中感觉事有蹊跷,得知男爵欺骗了自己的感情,对自己母亲另有企图时,他极端的爱渐渐转变成极端的恨,爱有多深,恨就有多强烈,“从那一天起,埃德加开始恨起了自己的童年。”他开始公开自己仇恨和敌视,变成母亲和男爵之间关系的障碍。终于在和男爵大打出手后,他复仇的火焰得以燃烧和摧毁敌人。
另一个具有偏执特点的典型是《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那个女主人公。女主人公从小过着一种阴暗的没有阳光的生活,脏乱嘈杂的环境使这个小女孩无法健康成长,直到遇到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男作家,她才从地狱般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男作家英俊的外表以及人格的魅力都让她倾心不已。但是男作家生性健忘,风流成性,对女性抱着一样的温柔态度与玩味的感觉,并没有真情,倔强的女主人公从一个女孩直到成长为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都没有去认识这个男作家,告诉他自己的名字。她一个人守着一份无人回应的爱情,不愿离开,不愿放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小说以信件的形式展开,一开头便是“你啊,从未认识我的你啊”,故事娓娓道来,让人忍俊不禁女人对男作家的忠诚与在爱中的牺牲精神。这份傻傻的痴情向传统的爱情发起了挑战,作家更加关注的是那种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因为这样这种爱情不抱希望,是一种奉献而不是索取。“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集聚起来,其他的人在社交活动中早已滥用了自己的感情,”作家似乎对这种孤注一掷的感情和那些孤独人偏爱至极,他同情那些具有内向性格的人,这跟他自己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他本身就是个内敛的人,他追求的是更加独特和高贵的圣洁的爱,这种爱偏执而又无法摧毁,悲伤却不悲哀,离奇而不离谱,令人忍俊不禁。这种偏执的性格特点使小说更加立体化,也不容易让人遗忘。
(二)充满同情的诗意剖析。
茨威格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充满同情的,并不做出好恶的区分,因为他深知人性的复杂,深知人的多重性。《马来狂人》中,茨威格不仅是叙述一个离奇的故事,而是用他惯常的心理分析方法描绘出人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因此正是内在的翻涌使得主人公外在的遭遇变得合情合理,他不是一个不动声色的道德裁判,而是出于同情刻画人物的命运。就像他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借小说角色之口吐露的那样:判断这类事情,司法机关当然比我严厉得多,豪不徇情地维护一般的风俗习惯,那是他们的职责:它们须做出的是判决而不是宽恕。可是我,作为一个平民,却看不出为什么非要自动担任检察官的职务不可,我宁愿当一个辩护者,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了解别人,而不是审判别人。故事通过一个30几岁贵妇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私奔而引出女主人公c太太自身的跌宕起伏的经历,仅仅两次简短的约会就动摇了贵妇几年的婚姻生活,这不禁让人蔑视这个贵妇,然而“我”却一直替这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讲话,“我”不是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评判,而是去探寻女人的深层次的心理。挖掘人物的内心,使得看似不可理喻的荒谬的行为变得合理化,故事中的c太太为了拯救一个将要被赌博毁灭的青年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这样的行为也被合理化,甚至升华至给人希望的高度。在作者眼中,闪耀的是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挣脱了道德伦理的桎梏。
(三)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与讲故事的惯性模式。
茨威格摆脱了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而是多数采用第一人称来展开故事情节。这也是为他的心理分析法而服务,这种叙述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便于作家对人物内心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工笔式的描绘,也让读者和作家一道去经历和感受主人公的人生起伏,在不知不觉中就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对于心理大师茨威格来说,这再具有优势不过了。此外,我们也可以发现,几乎每篇小说都是采用倒叙的手法,间接地通过一个旁观者引出一个故事。故事的结尾总能做到出其不意,达到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的完美结合。比如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是通过一封信而讲出全部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中通过对贵妇和男青年私奔这件事的争论,以及我对贵妇的特殊同情而引出c太太跟我讲述她跌宕起伏的一段经历;《夏天的故事》里也是通过“我”这个旁观者,倾听利服尼亚老者谈论的一个故事;《旧书商门尔德》也是从现在的时间点追溯过去的回忆中的那个令主人公“我”印象深刻的旧书商门尔德。在当时的时代,传统的小说叙述方式就是全知全能,但是茨威格在这点上却向前迈出了很大一步。
(一)家庭背景:
一个优秀作家的产生,主观因素虽然很重要,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客观环境。歌德曾说:“谁也别说能克服童年时代最初的印象”。的确,很多心理学都表示一个人的个性与成长受到童年经历的制约,伟大的作家茨威格的创作风格自然也受到他幼年的成长环境的影响。茨威格从小成长在一个优越的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低调的富商,而母亲则是一个时尚而张扬的富家小姐。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事业心、进取心,从母亲那里继承了执拗劲和急脾气。他从小斯斯文文,外表温顺,可是会突然发火,在文静的外表下有一颗焦躁不安的灵魂,缺乏耐心,任性固执。这种内心的躁动促使他日后写出篇篇佳作,获得文学上的巨大成功,但是也驱使他最后走向自杀的悲剧结局。他的这种性格特点多半来源于他母亲对他的教育方式,这位社交场上引人注目的少妇,用各种各样时髦的清规戒律来限制自己两个儿子的行动,从服饰到出行面面俱到,虽然茨威格出身阔绰,但是他却全然没有享受到这种富有带来的优势和专利,因为母亲总是顾着自己而忽视儿子的要求,如果到某地旅行,茨威格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属于自己的零用钱少得可怜,即使上了中学,也只能和家境较差的同学排很长的队买一张站票。
(二)时代塑造:
任何一个作家都是那个时代的作家,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烙印,茨威格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大体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是人类历史上备遭灾难和痛苦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斗争和希望的时代。它不仅决定了茨威格的生活道路,也规定了他的创作道路。在世纪交替前后,是欧洲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各帝国主义之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各民族各阶级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欧洲各国革命浪潮的兴起,目睹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陷入苦闷、彷徨的境地,孤独绝望的情绪主宰了他们。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中趋于内向化,进而从现实的泥沼中逃出来,走入人的精神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描写社会,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以客观事物为纯描写对象的自然主义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表现主义、印象主义、新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颓废派。表现主义代表赫尔曼巴尔,新浪漫派和象征主义代表霍夫曼斯塔尔与表现主义诗人里尔克等这一时期的诗人都对茨威格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在谈到他的《银铉集》(早期的诗歌集)时,他说,这些都是“迷惘的预感和无意识的事后感觉的诗行”他就是这样看重主观的表现与纯意识抒写。
(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学者,创作了《梦的解析》、《俄狄浦斯和哈姆莱特身上的恋母情结》等书,形成了他的“弗洛伊德主义”。他认为各种精神神经疾病都是由于无意识的性冲突而引起的,理智是不起作用的,他把性欲和性冲动摆在首要地位,认为它们是从孩提时代就具有的生命动力。弗洛伊德用他的理论去解释文学与创作文学,比如用恋母情结去解释《俄狄浦斯》和《哈姆莱特》。此举引起了当时文学界的轩然大波,毛姆,卡夫卡,福克纳等作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茨威格比弗洛伊德的时代更晚一些,但是他极其推崇弗洛伊德的理论,他曾说西斯蒙德 弗洛伊德使人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这是一个人做出的了不起的事业,我说是更清楚而不是更幸福,他深化了一整代人的世界图像;我说是深化而不是美化。因为偏颇从来不会是幸福的,它只带来判决。是一种对人内心世界的好奇使两人有用心理分析学创作小说的默契,茨威格后来将自己创作的几篇小说做成集子,其中收录《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感情的混乱》等,都收到了弗洛伊德的高度评价。就这样弗洛伊德虽然和茨威格在年龄上相差悬殊,但是两人却亦师亦友,既是老师,又是朋友,茨威格和弗洛伊德常常通信,茨威格会把自己的作品邮寄给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则会给予评价,值到暮年的时候,二人仍保持可贵的友谊。是弗洛伊德把茨威格引向了心理学的这条大路,茨威格同样也有自己的一套心理学的体系,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有所创新。
综上所述,在总结了茨威格短篇小说的心理分析的几个特点后又探寻了几个造成茨威格热衷于挖掘人类内心广阔空间的几个重要因素,这样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也就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描摹和剖析笔下的人物命运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方法,因为人内心的世界的广阔值得众多作家去探索,内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映照出外在世界的样子,所以这是一条通向外在世界的路。而在茨威格所处的那个动乱的年代,从人的内心状态出发,无论是空虚,是迷惘,是憧憬,是焦灼……这些情绪和心理都表现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研究那个时代。
参考文献:
[1]《昨日的世界》茨威格 三联出版社
[2]《茨威格短篇小说选》 湖南文艺出版社
[3]《茨威格评传——伟大心灵的回声》张玉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阳,性别:女,籍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国富镇,辽宁理工学院,文法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