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徐 飞
刘琦 让生命更有质量
文 本刊记者 徐 飞
“作为政协委员,我感觉责任重大,我是一名医生,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为和谐、美丽北京建言献策!”
第一次见到刘琦,使人一下子联想起《人到中年》的主人公陆文婷。一样的中年女医生,一样的业务骨干,一样的清秀聪颖。不同的是,陆文婷是被沉重的医疗工作逼压出了无奈,刘琦则是在主动追求中得到了快乐。“从医25年来,我从中体味着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我热爱我的工作,并坚持临床一线工作。”
中国老年人口在增速和数量上均为全球第一,老年人口已超2亿,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疾病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已经成为全社会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但说起医院老年科,人们知之甚少。
“老年科的治疗不看重某一项指标,而是看重整体。通过综合治疗,让病人整体有质量地生存。”刘琦说。老年科在业界是一个不出彩的专业,要求业务全面,但很难在某一个领域做出特别辉煌的成绩。她常常对年轻医师讲:“我们治不好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都是不能治愈的疾病),但我们可以控制病情,通过全面评估和治疗,使患者整体情况更好,生存期更长,生活质量更高,这也是医疗工作中最大的成绩。我们虽然在某一方面不是顶尖,但我们同样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糖尿病医生里心血管治得是最好的,心血管医生里糖尿病治得是最好的。”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常患有多种疾病,这些病的表现错综复杂,又极不典型,如果不用全科的知识分析判断,是难以理出头绪的,容易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老年科面对的老年患者往往集多种疾病于一身,病情复杂、危重。这些患者不容许在诊疗过程中有丝毫的延误,一点诱因可导致已脆弱的身体发生级联反应般的崩溃。
最近抢救的一名患者让刘琦记忆犹新。这是一名93岁女性患者,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史,平素仍可自我料理。因家人感冒传染老人,导致肺炎诱发心功能衰竭,这是临床中常见病例,治疗得当,经抗炎、止咳、化痰及抗心衰治疗,患者症状迅速缓解,家人也非常高兴。但在一次探视,患者兴奋地与家属交谈后感到胸闷、憋气、胸痛,持续不能缓解,心电图提示心肌广泛缺血,并有心肌损伤标志物增高,诊为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这种情况血管病变广泛,病死率高,且患者高龄,有肾功能不全的基础。权衡患者整体情况,刘琦选择保守治疗,其间曾出现急性左心衰、快速房颤、一过性肝肾功能损伤等情况,患者精神萎靡,生命体征不稳定,刘琦和她的团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两周的努力,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了,心衰控制了,肝肾功能恢复了,精神状态好转了,最终患者康复出院了。这仅仅是众多成功抢救病例的一例,这就是刘琦的日常工作。
刘琦的专长是老年心血管专业,但这些患者常常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脏病等基础疾病,治疗往往是全身性的,因此老年科室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比其他科室要多。“目前的治疗方案都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每年各个领域的指南和共识都有更新,因此要求医生不断学习,别的专业只需关注本专业的进展,而老年科室需要涉及更广泛的领域。”
刘琦的细心、周到、爱心,赢得了很多病人的信赖。有的人起大早、排长队挂一张号,对她说,知道你很忙,我不看病也不取药,就为了看看你,跟你聊两句。“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治疗。一个人精神上对你依赖,你的成就感就更大一些,这也是对我最大的褒奖,是让我工作的原动力。”
医学的责任与医学的魅力是分不开的。刘琦表示,医学是自然科学,可里面还有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要素,它们交叉在一个“人”字上。人们出生、成熟、衰落、死亡,是生命自然的规律,但是在社会中,生老病死都与医学脱离不开。
中国人很忌讳谈论死,如何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去,幸福地离去,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这就涉及医学的人文方面。
医学伦理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袁钟教授曾说,面对很多绝症终末期的患者,我们医生往往无能为力,并感到深深地内疚。“其实,我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舒缓医疗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舒缓医疗,帮助消除患者内心的冲突,妥善处理与亲友的道别,实现病患的特殊心愿。
所谓舒缓医疗是指通过由医生、护士、志愿者、社工、理疗师及心理师等人员组成的团队服务,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在减少患者身体疼痛的同时,更关注患者的内心感受,给予患者“灵性照护”,让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让死者了无牵挂,让生者坚强地继续自己的人生。
刘琦和她的团队一直在践行舒缓医疗的理念。她把科内的护工、患者家属和照料者也纳入了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医患之间相互沟通,重视并尽量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精神方面的需求。记得一位90多岁的病人,家属纠结要不要进行舒缓治疗。“我和我的团队一直与家属沟通并进行安抚,不把所有的压力都给病人家属,而是我们和家属来共同承担。”最后家属对刘琦说:“你是我见过的医生里面最像医生的。”刘琦说:“我觉得这是病人家属对我最大的肯定,做一个纯粹的医生挺难的,但这是我一直追求的。”
大多数老年人死于不能治愈的慢病终末期。当死亡不可避免地降临时,多数人都希望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而不是像一个被维修的机器一般,在医院抢救间里痛苦地耗尽生命。“根据我们的经验,对于慢病终末期老年人进行积极的治疗手段,非但不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反而是一种极度痛苦的煎熬。患者亲属不仅眼见各种抢救措施给病人造成了痛苦,还不得不面对巨额花费后亲人的辞世,以致造成‘人财两空’的现实。”刘琦希望大众认识到,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医护的原则是让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舒适。对于终末期患者不以刻意延长生存时间为主要目的,而是让他减少痛苦,最大程度地有质量的生存。刘琦和她的同事们默默地工作着,这是一支优秀的团队,她为有这样一个集体自豪和骄傲!
工作之余,刘琦不忘普及医学的相关知识。多年来,刘琦多次参加社区医生继续教育培训,分别在顺义、昌平、丰台及东城部分社区宣讲老年血脂治疗、老年高血压治疗、冠心病防治等专题,取得良好反响。她参与远程医学教育工作,录制《老年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系列专题讲座。连续两年在国际睡眠日活动中,为老百姓宣讲呼吸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的医学知识,其中不乏从外地来京的患者群,为老百姓认识疾病、重视疾病并能主动就诊以避免更严重的事件发生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2006年,经医院推荐,刘琦成为了东城区政协委员,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她尽量多地参加各种活动,不但参加医药卫生界别的活动,也受邀参加民族宗教专委会的活动。为保证正常的医疗工作,她经常利用下夜班的时间参加活动、调研、撰写提案,使视野得到扩展,参政议政能力也得到提高。2009年,她作为医务界代表参加了北京市妇女大会。针对巨大的工作压力造成医务人员流失现象,她提出对医务人员加强心理疏导,以良好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建议。近年来,医护人员被伤害事件屡有发生,为使更多的人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刘琦协助全国政协委员撰写提案《关于加强医务人员正面宣传的建议》。
刘琦为老年朋友做慢性病管理的讲座
2013年,刘琦被推选为第十二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她认为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应利用这样一个平台为健康北京做贡献。对于媒体中频繁报道的“猝死”问题,刘琦和医疗界其他委员认为,猝死发生后即刻给予积极抢救,可有较大的生还几率,但较难在每一名需要救治的患者身旁有专业人员。因此,广泛普及急救知识,正确心肺复苏培训非常重要,可利用媒体在固定时间反复宣传、播放,在有需要时更多的人都可以伸出援手,就可以有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续。可喜的是,这一建议得到采纳,如今在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急救知识反复播放。
“作为政协委员,我感觉责任重大,我是一名医生,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为和谐、美丽北京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