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山中学 权晓燕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河北平山中学权晓燕
新课程标准强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自主发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和研究,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高中英语 新课改 自主探究 语言能力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不厌其烦地传授语法或者课文翻译法,枯燥乏味的课堂使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大多数教师有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想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的自主探究活动较少,课后也很少为学生布置探究性作业。即使有此类作业,教师也不能及时进行指导,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检测学生的成果。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运用语言知识交流思想和感情。小组合作时,教师不管学生讨论效果如何,只要时间一到就让小组派代表分别汇报讨论结果。开展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的学生合作精神,使每一名学生获得发展。但合作学习的过程管理比较困难,小组内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同,讨论效果不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合作的目的,最终成了成绩较好学生的展示舞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法知识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改变直接灌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现语法规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大搞题海战术,为学生布置大量语法练习,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负担,学生苦不堪言,很难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英语词汇量明显增多,这对学生提出更要要求,需要学生既要背诵词汇,还要掌握汉语释义。上课之前,教师要检查学生掌握的单词情况,但学生在实际运用时仍束手无策。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直接灌输,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能力培养,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教学方法上,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教师要转变观念,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尊重学生情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新形势下,高中英语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成改革,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不但要传授英语基础知识,还要注重教学中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既要满足学生情感发展需要,还要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还要满足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新时代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提高专业素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为此,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积累经验,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创新使用教材,互动交流,课堂反思形成教学经验,不断调整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已有能力和经验创设听、说、读、写的语用环境以及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听的训练。学生练习听力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然会集中精力捕捉所需信息。学生听完磁带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拓展,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完成听力任务。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事物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设计富有创意的对话,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表演。通过层层递进的训练,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充分调动了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了语言技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育素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拓展学生思维能力,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打好基础。
[1]万淑云.提高讲评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习题课教学[J].祖国:教育版,2014
[2]戚 敏.“和谐教学”理念下打造高效课堂实践研究——和谐初中英语课堂的构建[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4
[3]徐永红.力求提问有效催生课堂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
[4]韩 萍.思考促提高——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冷思考”[J].文理导航旬刊,2014
[5]王 春.给学生插上自主学习的翅膀——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1
ISSN2095-6711/Z01-2016-06-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