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延,吴卫红
(1.重庆银监局,重庆400020;2.华夏银行重庆南岸支行,重庆400060)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增长方式和风险管理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2014年银行业贷款增速已降至13.5%,比前5年平均增速下降了6.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9.7%,比前5年平均下降了一半多①。种种迹象表明,增长速度回稳将成为银行业的一种长期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让以往靠着存贷款利差、“躺着都能赚钱”的银行倍感压力。那么,如何评价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呢?牛晓健、裘翔(2013)采用14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差分广义矩估计方法,验证了低利率的政策环境会提高银行风险,而利率市场化会改变现有的低利率环境,因此会降低银行风险。王道平、杨骏(2014)基于全球73个国家的经验数据,得出利率市场化并不一定提高银行风险水平,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会加大银行风险取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净效应。李颖(2012)运用中国工商银行的数据,分别运用LOGIT回归法和缺口分析方法来衡量利率市场化对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的影响,得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有增大的预期。刘方(2014)通过DSGE模拟分析认为正向技术冲击和贷款冲击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基于现有的文献,本研究发现囿于利率市场化内涵的复杂性及数据获取的局限性,较少有文献对利率市场化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不仅有助于揭示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业发展的互动关系,还有助于对二者的交互影响机制加以明辨。
银行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上,还表现在对经营风险的有效管控上。因此,本研究认为要考察银行业的发展必须全面考察银行经营绩效及银行风险。基于此,本研究将银行业的发展分成银行绩效和银行风险两个维度,以2014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1季度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联系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将这段时间分成三段,通过引入时间变量和虚拟变量来衡量利率市场化,建立实证模型,考察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进而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利率市场化实质就是放开利率管制,取消对银行存贷利差保护,使之反映资金的稀缺性,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我国利率市场化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基本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国金融机构之间利率机制形成。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设想。1996年6月,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8年9月,放开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
第二阶段,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取得实质性进展。2004年10月28日,央行完全取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限制,商业银行可自主根据企业和具体业务风险状况进行定价。至此,人民币贷款利率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治理的阶段。存款方面,2005年9月21日,央行决定各家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存款的计息方式,存款利率市场化迈出第一步。
第三阶段,逐步完全放开贷款利率及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并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最后,也是最关键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待到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我国将形成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中介目标利率,各种市场利率围绕其波动的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
从理论上来讲,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银行经营绩效的改善,从而促进银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首先,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银行的自主权,消除因银行严格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而违背“按质论价”和“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市场原则。银行可根据经营管理及市场利率情况,综合考虑自己的经营成本、客户风险差异、目标收益、同业竞争及利率供求弹性等因素,灵活确定存贷款的利率水平,实行差别化策略。
其次,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开展产品创新。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在存贷款中的利差收入大幅度减少,银行的盈利点更多地转向于发展中间业务。金融危机的冲击带来的还有国际化的金融服务理念,日益成熟的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从而令中间业务极大地拓展了银行的盈利空间。
再次,利率市场化使银行有更多手段主动的匹配资产与负债。通常来说,银行不能匹配资产、负债期限和利率。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可通过主动的负债方式降低或提高利率来吸收银行所要求的存款,最终减少错配的风险。
最后,银行在日益完善的金融市场下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来缓解资产负债缺口风险,减少了效益的损失可能,从而更好地进行资产负债管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掀起利率市场化等金融自由化改革,改革常常伴随着金融不稳定。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常被认为是导致银行危机的先兆与罪魁祸首。据世界银行调查,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半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②。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实证研究也表明,金融自由化将增加银行风险。
利率市场化增加银行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利率可能比受管制的金融体系下的名义利率变动更大,利率越不稳定。银行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可能就越大,就越脆弱,这种效应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尤为明显;其次,在利率市场化前往往存在最高存款利率限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取消最高存款利率限制,银行可能会“高息揽存”,这将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加剧银行业竞争;再次,在利率市场化前,贷款利率通常受制于上限管理,银行几乎无法赚取高额的风险溢价,但随着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上限的解除,银行可能为了获得高额回报而选择高风险的贷款组合,因此可能导致银行过度风险承担;最后,利率市场化后,金融创新增加,习惯于传统监管手段的监管当局对新的利率形成机制以及各项金融创新进行监管缺乏经验,导致无法对银行进行有效监管,银行风险从而增大。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利率市场化带给了银行经营更多的灵活性,会促进银行资本的优化配置和银行经营的创新发展,最终改善银行经营绩效;另一方面,也会增强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加大对银行监管的难度,最终集聚系统性的银行风险。但利率市场化究竟会给银行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上两方面的净效应。同时,本研究认为实现利率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渐进式推进的,如美联储用了50多年的时间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不仅有效地抑制了美国的信用过度膨胀,同时促进了该国宏观经济的迅速增长。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利率市场化既可以促进银行积极转型,改善经营绩效,也可以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其对银行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其净效应。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银行存贷款利差将大幅缩小,银行盈利空间也随之缩小,同时,利率的波动性将增加,资金流动将更加频繁。
假设H2:银行的稳健经营一般都会带来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金融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其具有极高的资产负债率。正是靠着高额的负债进行着信用创造。因此,一家经营良好的银行,一般都会表现出资产规模不断增长的趋势。
假设H3:完善的利率市场化机制可以降低银行风险。在完善的利率市场化机制下,市场利率充分反映了资金的供求关系。绝大部分资金都能实现优化配置。银行存贷款基本不存在风险错配的情况。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为了考察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将对银行的影响区分成了两个维度:一是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二是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鉴于银行绩效和风险度量的复杂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选取银行资产余额这一指标来反应银行经营绩效,选取不良贷款余额来反应银行风险。此外,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是一个渐进的改革过程,本研究以2004年10月28日央行完全取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限制、商业银行可自主根据企业和具体业务风险状况进行定价和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两个时间点为界,将我国利率市场化分成三个时间段(如图1),引入虚拟变量加以衡量。
图1 模型所用数据时间段
鉴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本研究将焦点集中在贷款利率市场化这条线索上,选取2004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1季度共计45个样本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如表1、图2、图3)。
表1 2004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1季度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资产总额
为了分别考察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产规模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影响,本研究将引入时间变量和两个虚拟变量分别建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产规模的影响模型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模型,然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假定引入的时间变量用表示,并且设定2004年第1季度的时间变量值为1,2004年第2季度时间变量值为2……以此类推,那么2005年第1季度的时间变量值为5,2013年第4季度的时间变量值为40③。则可以引入如下两个虚拟变量:
那么,如果用ZC表示银行资产、BL表示银行不良贷款,可以建立如下模型:
(1)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产规模的影响模型
(2)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模型
其中,b0、b1、b2、b3为系数。具体的经济含义为:b0表示时间序列的平均值,b1表示趋势给时间序列带来的影响值,b2、b3分别表示2004年第1季度至2004年第4季度(即第一阶段)、2005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3季度(即第二阶段)两段时间与参照的2013年第4季度至2015年第1季度(即第三阶段)这段时间的平均差值。
利用2004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1季度的数据,按照上述方法对(1)式做回归,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从拟合的回归方程看,拟合效果非常好。各个系数的经济含义为:b0=184760.3,表示银行资产规模平均每个季度为184760.3亿元;b1=34753.45,表示每季度平均增加的银行资产规模为34753.45亿元;b2=29192.34,表示银行资产规模在第一阶段比参照的第三阶段平均增加291922.34亿元;b3=-159886.1,表示银行资产规模在第二阶段比参照的第三阶段平均减少159886.1亿元。
可见,在样本区间内我国银行资产规模存在着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符合我国银行资产规模增长的历史(如图2)。在第一阶段,我国银行资产规模存在着较强的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在这以后我国银行资产规模存在着较大的收缩趋势。联系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本研究认为,在第一阶段我国银行业为了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潮流和吸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及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冲击,主动进行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与处置,推进其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进程。这客观上整体上改善了这一时期我国银行的经营管理,促进了这一时期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但在第二阶段,尽管央行完全取消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限制,但市场上仍表现为国有大型银行对贷款利率绝对的话语权,其他中小银行的贷款利率普遍采取跟随态度,并且存贷款利差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银行改善经营的动力仍显不足,再加上自2004年以来外部监管趋严,相关监管法规也是在这一时期不断出台和完善的,银行的监管套利空间收窄,因此银行在这一时期资产规模增速有所回落。从2013年开始,我国经济下行趋势逐渐明显,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均导致了银行发展增速放缓,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收窄,银行的经营的压力剧增。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短期内给银行经营带来了一定冲击,银行自身为了适应市场化趋势,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银行吸收存款负债经营的优势逐渐得到削弱,这一时期很多银行喊出了“存款是立行之本”的响亮口号,甚至出现了各种“高息揽存”的不公平竞争案件。银行资产规模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增速上也有所下降,尽管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一时期我国银行资产规模呈递增态势,但从增速上看,明显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而有所减缓。
图2 我国银行资产增长情况
利用搜集的2004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1季度的数据,按照上述方法对(2)式做回归,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上述方程各个系数的经济含义为:b0=22719.90,表示银行不良贷款平均每个季度为22719.9亿元;b1=-357.1506,表示每季度平均减少的银行不良贷款为357.1506亿元;b2=-3931.776,表示银行不良贷款第一阶段比参照的第三阶段平均减少3931.776亿元;b3=-6515.691,表示银行不良贷款第二阶段比参照的第三阶段平均减少6515.691亿元。
可见,在样本区间内我国银行不良贷款存在着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减少的总趋势,符合我国银行不良贷款变化的趋势(如图3),这体现了近年来我国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和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具体来看,第一阶段由于国家对大型商业银行采取剥离不良资产的处理,减少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第二阶段不良贷款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说明这一时期银行的经营受制于利率下限的管理,没有出现银行风险的剧增。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7月20日,即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以来我国银行不良贷款存在着加速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在我国实现贷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后银行为了追逐利润、增加竞争力而去开展风险较高的资产业务,因此过度地承担了风险。
图3 我国不良贷款增长情况
以上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会促进银行经营的转型,会给银行经营和资产规模的扩张带来一定的冲击,但只要把握住宏观经济环境,渐进式推进改革步伐就能实现银行的成功转型及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基于此,本研究对商业银行及监管当局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中间业务和交易业务创新。建议银行尽快实现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的转变,推进综合化经营步伐,提高贷款利息以外的多元化收入占比。银行对客户的服务不只限于信贷业务,而是针对客户的特点,可针对对公客户提供信息咨询、企业理财、财务管理以及业务指导等一条龙服务,针对零售客户提供新型理财产品,带动储蓄增长,同时提高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交易的用户便利性,提高服务效率;二是资产业务创新,银行可在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出售、并购贷款以及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业务,以此提高管理水平、盘活不良资产;三是负债业务创新,银行应加快负债产品的创新,如开发新的利率衍生工具、债券工具来克服负债产品单一这一问题。
2.提高利率定价水平,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面临的利率风险较小,对利率风险管理没引起高度的重视,因此目前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相对滞后。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将是各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重要区别之一。因此银行应未雨绸缪,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目标,逐步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抓紧对精通利率风险控制技术的人才的培养,提高利率定价水平。在存款利率定价方面应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竞争状况、竞争对手利率定价水平、自身管理水平、客户综合回报、存款期限结构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存款利率。贷款利率方面,应建立一套健全的信息系统,参考存款利率、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发展以及客户自身风险,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利率优惠、提前还款以及违约概率等因素,使用先进的风险计量模型和管理分析工具确定对不同客户的利率水平。
3.培育自身特色优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1)业务差别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客户定位大致相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群体基本上是大行业、大企业、优质客户,而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与国外的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专业化程度低。很少甚至没有银行集中于几项自己擅长的业务,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之上,进行不同的市场定位,根据客户年龄、收入、职业、性别推出不同的业务,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竞争优势。(2)市场营销层次低导致我国银行业产品差别化低。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广告来看,基本上都是银行的形象宣传,提高银行的知名度。但是从广告的差别化程度来看,各个银行的形象定位基本上趋同,没有体现出各个银行的产品特色,这样很难让顾客做出适合自己金融产品的正确性选择。因此,银行应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市场细分,推出每个不同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并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推出不同的适合消费群体的产品,从而充分发挥每个银行的比较优势,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4.注重发展电子银行,改善经营管理模式
电子银行具有低成本、安全、快捷、带给客户良好体验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直销银行等移动金融服务,或将逐步与银行物理网点并驾齐驱,物联网和智能终端快速发展,倒逼着银行创新商业模式。2013年,以P2P贷款、众筹融资、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就是一个缩影。因此,银行唯有主动顺应电子银行发展潮流,改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抢占新的发展先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坚守风险底线,鼓励金融创新
监管机构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金融机构进行创新,促进形成有利于银行转型发展的金融环境,加大对银行金融工具的创新指导,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渐进式改革进程。
2.提升监管水平,转变监管方式
监管人员应加强对经济金融监管知识的学习,在提升自身监管能力的同时加快监管理念的转变:从经济高速增长期间的监管方式向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监管方式的转变,从相对平稳监管环境下的监管方式向适应快速变化环境下的监管方式转变,从事后指标监管向发挥银行自我纠错机制和自身内在动力的事前监管方式的转变,简政放权,引导银行进行差异化经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
3.完善监管法规,强化三个“意识”
完善监管体制机制,监管套利的空间将逐步压缩,依法经营的边界将更加清晰,监管问责的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违规成本将不断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能再寄希望于通过 “踩红线”、“打擦边球”、“走模糊地带”等方式经营获利,而是要切实规范经营,促进良性发展。
一是要强化合规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合规就是效益、守法就是发展,自觉坚守合规底线,主动执行各项监管规定,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增强服从监管和接受监管的主动性。二是要强化风险主体意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自觉肩负起防控银行业风险的主体责任,各级监管机构也要履行好监督责任。三是要强化责任意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当好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表率,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本源,维护良好的社会金融秩序和地方信用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2015年3月在《中国银行业》杂志上发表的署名文章《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要充分认识五大趋势》(2015年第2期)。
② 刘曦.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启示[J].武汉金融,2012(6):51-53.
③ 2004年10月28日和2013年7月20日分别位于2004年第四季度和2013年第三季度内,即时间变量值分别为4和39,但考虑到政策发挥作用一般具有滞后性,因此将两个时间点的后一季度作为数据的划分点,即时间变量值为5和40。
[1]牛晓健,裘翔.利率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3(4):15-28.
[2]杨道平,杨竣.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风险.南开学报,2014(6):117-128.
[3]李颖.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共同研究一基于宏观情景和敏感压力模型.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
[4]刘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效应的 DSGE 模拟分析[J].南方金融,2014(2):14-18.
[5]刘曦.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启示[J].武汉金融,2012(6):51-53.
[6]谢家智,鲜明.现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42-45.
[7]艾晨,蒋桂波,袁媛.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分析[J].海南金融,2011(12):62-71.
[8]钱舒.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的影响和对策.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唐友伟.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中小法人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4(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