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刘晓明
(1.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6;2.上海金融学院,上海201209)
现代金融业发展伴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引入和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活动,一方面扩大了金融业的活动范围,使金融业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金融业的竞争强度与风险程度也与日俱增。因此,如何应对未来金融业的竞争格局,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防范金融风险,化解金融危机,实现金融业的稳步发展,并最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研究者和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金融发展首要资源的金融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自然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
金融业人才资源的供求总量是否平衡,供求结构是否合理,不但关系到金融业的当前发展格局与业绩水平,而且对金融业的发展潜力具有重要影响,对金融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了解金融业的人才分布结构及需求状况,对于金融类高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调整培养重点与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发展不同层次的专业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分析金融业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并衡量各层次金融人才对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有助于判断各层次人才的边际业绩贡献,从而对我国的金融人才整体使用效果与人才结构进行评价,并为金融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金融机构人才引进与使用提供借鉴。
有关金融业发展的研究非常多,有关人才培养与专业队伍建设的研究也非常多,但结合金融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和金融人才的成长规律,对金融业人员供需结构、开发战略、人才培养、业绩评价、激励计划的研究非常少。即使如此,许多机构和研究者还是认识到金融人才在金融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伦敦Z/Yen咨询机构编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2009》将“高质素的从业人员”列为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标的第一位,充分表明金融从业人员对金融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邵爱春(2005)认为,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金融教育上,要注意授课课程结构的变化,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要求金融教育要有市场理念,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金融课程设置突出前沿性、交叉性和国际化。
张东兰和邓小波(2011)发现,后金融危机时代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将持续旺盛,以银行、证券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较2011年以前增长幅度最大,二线城市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潜力巨大,同时复合型金融人才、具有金融从业资格的人才备受青睐。刘晓明、殷林森、马欣等(2015)也通过调研发现,金融机构最关注金融人才的素质依次是综合素质、从业经历和专业技能。而且最紧缺的金融人才类型依次是战略、行业与市场研究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私人理财与财富管理顾问。
李绪红和董晓梅(2010)发现,上海目前面临的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人才缺乏问题,表现在人才结构的缺乏,而非单纯的数量缺乏,因而在扩大金融人力资源总量规模的同时,优化金融人才队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搭配则显得更为重要。瞿群臻、马杰、唐梦雪(2011)通过统计发现,上海对金融人才的供给量也远小于需要量,本专科金融人才供求比分别约为1:5以及1:10。可通过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和境外人员引入的方法逐步解决。这些研究都为我们研究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员需求结构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根据全国第二次经济大普查中针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的调查数据,至2008年底,金融业共有从业人员5095090人①,其中具有大专学历的金融从业人员占比最高(37.61%),其次是本科(27.93%)和高中(26.37%),研究生学历比重达2.81%。这一学历结构基本稳定,到2010年,金融业务人员(除单位负责人外)中的高中、大专、本科的比例分别达到24.90%、33.56%和26.72%,均高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学历水平(22.61%、31.25%和26.47%),但其研究生学历占比(2.58%)低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水平(3.48%)。不过,金融业务人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总体就业人口(见图2)。反映了金融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
从金融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考察②,将研究生及以上、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分别设定为19年、16年、15年、12年和7年。计算得出中国金融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18年,高于美国2005年相应指标的水平(14.15年),低于美国2008年的水平(14.50年)③。可以说,中国金融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与美国基本相当,表现了中国金融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高端性。
从金融业自身的发展来看,能够吸引高层次人才对行业的发展当然有利,但过多的高学历人才聚集于某个行业,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否能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
图1 2008年全国金融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
图2 2010年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通过查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获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2008、2009年GDP、金融业增加值、金融业从业人员学历等经济、金融发展统计数据,检验和判定不同学历层次对GDP、人均GDP、金融业增加值、人均金融业增加值的显著性贡献,从而判断不同学历对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影响,并判定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供需结构的平衡性。
定义因变量为Y1~Y5,其中Y3为2009年数据,其余均为2008年数据,并以Y4作为衡量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指标。自变量为X1~X12,均为2008年数据,见表1和表2,回归结果见表3和表4。
从表4、表5的回归结果看,式1-式4表明X1~X5对GDP均具有显著性影响,其横截面数据的adj R2可达到0.94以上,表明不同学历层次的金融业从业人员对GDP具有显著贡献。而且通过式1-式4发现,研究生及以上金融业从业人员比重(X1)对GDP的联合贡献为负,表明在金融业中的研究生人数已经过剩,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减至负数的局面。这也是由于金融业高收入、高激励造成高学历、高层次人员过分聚集的结果。而在式1-式4的全部回归模型中,本科学历人员比重(X2)均对GDP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说明在金融业中,本科学历对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成为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也表明金融类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能够较好的满足金融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表1 因变量及其含义
表2 自变量及其含义
当然,通过式1-式4还发现,在金融业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对经济发展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且统计结果显著,拟合效果良好。
通过式5发现,对于人均GDP而言,本科学历及初中以下学历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研究生以上及高中学历对其不具有显著性影响。而大专学历甚至对其具有显著的负作用,表明在金融业中由于大专人数比重最大,其过分扎堆使人均GDP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减至负数的情况(金融业中的大专学历对GDP的正效应显著性也不强)。
通过不同学历对金融业增加值和人均金融业增加值的影响效果检验(式6-式9)发现,2008年的金融业从业人员对当年和2009年的金融业增加值都具有显著影响,表明从业人员人数具有稳定性,并在一定时期内对金融业增加值具有显著作用。而且式6、式7表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对金融业增加值没有显著影响,表明研究生人数的增量对金融业增加值并没有形成显著作用(边际贡献接近于0)。由于金融业的高薪酬④,通过目前国内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蜂拥进入金融业的情形不难判断,这类学历人群已在金融业出现过剩的局面。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由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属于高知群体,大部分向东南沿海及发达地区聚拢,而欠发达地区的高学历人群较少,出现了高学历人群分布与金融业发展相脱节的局面,导致这一类群体对金融业增加值不存在显著作用。与之类似的是,金融业中的高中或中专学历从业人员对金融业增加值也不具有显著作用,同样表明金融业对这一类群体的需求也已基本趋向饱和。因此,只应适当发展高中、中职等中等(职业)教育,保持中等职业人才供需的基本平衡。
与对GDP的贡献类似的是,本科学历从业人员对2008年、2009年的金融业增加值都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表明这类群体对金融业发展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和稳定的正边际效应。式6和式7表明,金融业本科从业人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高校应加大培养本科层次的金融学及相关专业本科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
与本科学历人员的贡献相关的是,大专学历从业人员对金融业发展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表明金融业中的大专学历从业人员已经出现过剩的局面,导致这一类群体未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出现人才高能低用、边际收益递减至0以下的局面。这与图1和图2中反映出的金融业中大专学历从业人员畸高(超过其他任何学历层次的从业人员比重)是相互印证的。因此,在教育系统中应考虑降低大专人才的培养规模,或在金融业中降低大专人才的引进力度,使大专学历从业人员的比例回归到合理水平。
通过式8和式9可以发现,研究生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对人均金融业增加值不具有显著作用,而本科学历从业人员和初中及以下人员对其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大专学历从业人员对其具有显著的负效应,高中及中职学历人员对其也具有一定的负效应。因此,有关不同学历层次人员的稀缺程度和需求程度大致可归纳为:
本科>研究生>高中>大专
通过表4中的式10-式14可以看到,就单个因素而言,各学历层次的从业人员对金融业增加值都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且都非常显著。因此,在不考虑其他学历层次从业人员影响的情况下,不同学历层次的从业人员的边际贡献大小可表示为:
研究生>本科=大专=高中
式15-式18表明不同职称的从业人员也具有显著性影响,不过其解释力相对于学历而言降低了很多(其得到了最佳adj R2为0.71,比式7中的0.90小得多)。在不考虑其他职称的从业人员影响的情况下,不同职称层次的从业人员的边际贡献大小可表示为:
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
这与我们对职称的看法一致,表明高级职称人员的单位贡献较中级和初级职称人员的贡献更大。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职称与学历存在高度相关性(如表5),高学历层次与高职称之间的相关性较强,低学历层次与低职称相关性较强。因此不同职称从业人员对金融业增加值存在显著影响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学历作用的佐证。
通过式19-式22的实证结果还发现,高级技师人员比重、技师人员比重、高级工人员比重、中级工人员比重对金融业增加值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回归模型的结果并不显著,表明这一类人员对金融业发展并无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与金融业的产业特点有关,金融业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技师、工人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性企业(产业)对熟练技师或技工的要求,因此表现出这类从业人员人数与金融业增加值的非相关性。
金融业从业人员是金融业发展中的首要因素,也是最宝贵的资源,对于促进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显著的影响作用。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金融业从业人员2008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金融业从业人员都分别对GDP、人均GDP和金融业增加值具有一定的作用。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金融从业人员对GDP发展具有负显著影响,表明这类人群在金融业中的配置已经过剩,边际收益已递减为负,大专从业人员虽然对GDP为正显著影响,但对人均GDP为负显著影响,表明从总体上讲,大专从业人员也在金融业内出现了过剩,将这类人群转移到其他行业,将促进GDP和人均GDP的增长。而本科学历的金融从业人员却对GDP和人均GDP均表现出正显著影响,表明目前金融业对本科生的需求是科学、合理的,而且还有扩大需求的必要,与之类似的还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表明这类群体虽然学历低,但还是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而且也不应该过分注重与岗位不符的高学历。
从对金融业的发展和促进作用看,研究生、大专和高中已经对金融业增加值起不到显著作用,甚至起到了负显著作用,表明这几类学历人员的配置已经过剩,应该加大本科学历人员的配置力度,使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发挥人才的最大化价值。当然,这与金融业的高薪酬带来的高学历不无关系,要想真正通过市场的力量达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还有赖于其他产业对高层次、高学历人员的吸纳和招引。过分强调高层次人才在金融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只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损害。
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还应着重加强本科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这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生、大专、中专等人才培养应适当限制规模,以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并将教育资源聚集于更需要的专业和学历层次。
表3 各学历层次金融业从业人员对经济和金融业发展效果检验
表4 学历、职称、技师、工种等对金融业增加值影响的显著性检验
X5 0.05(7.89)***X6 X7 X9 1.17(3.44)***X12 0.97(3.97)***X11 0.54(5.53)***0.03(8.71)***X8 0.02(4.45)***0.12(2.38)**0.26(9.31)***0.02(7.67)***X10 0.22(2.31)**n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adj R2 0.63 0.84 0.57 0.47 0.40 0.71 0.53 0.48 0.66 -0.31 -0.20 0.09 0.13 F检验量 51.65***155.81*** 36.99*** 58.82*** 5.32**D-W 1.27 1.34 1.49 1.45 1.39 1.75 1.43 1.44 1.77 1.17 1.34 1.94 1.87
表5 金融业从业人员学历与职称相关系数表
注释:
① 其中金融业的统计范围包括从事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银行、证券市场管理、证券经纪与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分析与咨询、人寿保险、非人寿保险、保险辅助服务、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邮政储蓄、典当和其他未列明的金融活动。
② 《行业》中对美国受教育年限设定如下:未达到八年级7年,9-11年级10.5年、高中毕业12年、未获取学位大学13年,副学士14年,本科16年,硕士学位、专业学位18.5年、博士学位22年。参考信息来源:http://media.open.com.cn/media_file/200708/dongshi/bijiaojygl/nr/1z/main.htm。
③ 由于美国行业归类的变化,其中2000-2002年的统计口径为金融、保险、房地产,2003-2010年的统计口径为金融业。
④ 2008年金融业人均薪酬53897元,是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的1.87倍,仅次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4906元),而其中证券业更以167995高居所有分行业首位。至2014年,金融业的薪酬水平(108273元)已位居所有行业第一,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2倍。
[1]Z /Yen Limited.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6[R].Published by The City of London.September 2009:23.
[2]刘晓明,殷林森,马欣,储铮.陆家嘴金融城金融人才指数及发展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9-10.
[3]邵爱春.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对金融教育的启示[J].北方经贸,2005(11):103-104.
[4]张东兰,邓小波.“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人才需求状况剖析[J].高职教育,2011(12):28-29.
[5]李绪红,董晓梅.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对于上海金融人才结构的需求研究[M].胡君辰.第一届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0-30.
[6]瞿群臻,马杰,唐梦雪.十二五时期上海金融人才供求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12):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