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6-03-20 19:51水永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7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微信

水永生

(厦门大学 航空航天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微信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水永生

(厦门大学 航空航天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在各群体中都拥有很高的使用率,在大学生等青年人群中的应用更为普遍。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借助此平台,建立了“微心晴”公众号,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微心晴”为例,意在探讨自媒体环境下,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微信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微心晴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其功能早已不仅限于通讯交流,从学习、娱乐、购物、出行等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使用微信的人群中,大学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为高校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基础,拓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途径,利用微信平台开展的方式具有明显优势,许多高校也相继建立了心理微信公众号来探索这一途径。

1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较为缓慢,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开始起步。从开展途径来看,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赖于课程教学、心理咨询机构、举办心理活动等传统途径来开展,形式较为传统单一,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

第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仍以课程教学为主。高校通常会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必修与选修课程,保证学生能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技能,树立关注心理健康的自主意识。课程教育自有其优势所在,专业的心理老师与科学的知识体系得以保证知识的权威性、连贯性和集中性,极大地提高了效率[2],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教育由于其时间、空间等资源限制,侧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性较差;其次,课堂教学更倾向于单向传授,缺乏互动性,而且其受众一般较多,老师无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因此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第二,心理咨询机构。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高校均陆续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疑问及困惑,心理咨询机构成为当代中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机构的成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其往往在开学之初会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活动,并在后期通过心理危机定期排查等途径和方式关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弥补了课堂教学在时间及空间方面的局限性,提供了一对一咨询解答的可能性。

第三,开展心理活动。为了更为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高校会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例如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主题观影、心理趣味答题、阳光心理剧比赛等活动,来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预防学生心理疾患的产生。此类活动的开展将心理学知识的传播融入到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了互动性,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2 微信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等平台越来越广泛地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载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具有多元性及互动性的特征,这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拓宽了载体,同时,其灵活性的特征也可以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工作方式方法[3]。在如今,大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性,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方式接受内容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微信的出现,既拓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同时其具有的互动性特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反馈和更新。

第二,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具有平等性和虚拟性的特征,这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高。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了解到大学生的想法,尽可能地正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存在的现实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也可以围绕一些共性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展开讨论和探讨,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4]。

3 微信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厦门大学“微心晴”为例

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与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复杂变化使得“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心理老师为主导、以主动来访的个体为受众”的传统教育途径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需求。为此,许多高校适时利用网络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到网络平台。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创办的微信公众平台——“微心晴”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办的。“微心晴”以“普及心理,传递阳光”为宗旨,成为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补充,多方面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1“微心晴”微信平台的建设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心晴工作室旨在传播心理学知识,引导大家了解心理学、认识心理学,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我,提高缓解压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心晴工作室于2013年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平台——“微心晴”,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成为厦门大学首批校级心理健康特色项目。

一是成立支持团队。“微心晴”微信平台的发展离不开后台运营团队,心晴工作室正是“微心晴”坚实的支持力量。心晴工作室专门成立了培训部、策划部和编辑部三个部门,主要成员由学生组成,在开展线下活动的同时,也负责“微心晴”的线上内容建设。三个部门各自独立,同时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借助学生骨干的力量,“微心晴”得以从学生受众的视角开展一系列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多位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老师指导工作室及“微心晴”的建设,保证了“微心晴”较强的专业性。

二是完善内容建设。“微心晴”微信平台的建立是为顺应发展潮流、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新思路与新局面的结果,旨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微心晴”日常推送的内容涵盖了专业化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和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趣味性心理学知识,形成了“心专栏”与“心分享”两大模块,拥有心策划、心互动、心创想、心音乐、魔术心理学等10个固定栏目,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来达到传播心理知识的目的。此外,“微心晴”注重将线下主题活动与线上平台相结合,推出了体验式心理教育系列活动——“心约佳片”“心理沙龙”等,通过观影讨论、沙龙等方式带给大家心理学的思考,并在“微心晴”平台增设了反馈板块,大家可以通过线上互动表达自己的感想。

3.2“微心晴”微信平台的实效

经过近3年的发展,“微心晴”已拥有超过8 000人的关注量,在全校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效。

一是“微心晴”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深化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途径的探索。传统的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多采取面对面的形式,给受教者或求助者造成了诸多无形的压力,微信平台的建立打破了这一模式,从线下发展为线上,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覆盖面更广、效果更明显。

二是“微心晴”迎合了当前大学生知识接收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效率。“微心晴”重点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需求进行相关内容的制作与推送,推送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心理学专业知识推广以及从心理学视角探讨社会热点,重视将心理知识转化为有趣的形式,打破了以往大家对于心理学便是“枯燥深奥”的印象标签,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学院学生普及心理知识,节省了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接收者消化知识的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微心晴”有效增强了学生重视心理健康的意识。微信平台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心理学知识的同时,会不定期推出一些心理小测试,学生们可以快速简单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并作出合理判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心理方面的认知情况有了很大改变,更多的学生主动预约老师进行心理疏导,或通过后台留言、匿名咨询的方式寻求帮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了更为正确的认知,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意识也有显著增强。

四是“微心晴”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性。“微心晴”相继将已有的线下活动延伸到了公众平台上,为学院及学校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宣传与展示平台,增强活动宣传针对性,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与此同时开创了一系列互动类趣味栏目,并建立了线上反馈机制,学生们可以通过“微心晴”表达对线下及线上活动的意见与建议,这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互动性,改变了以往学生单向接收知识的局限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五是“微心晴”有效增强了学生自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微心晴”平台的运营主要由学生自主负责,包括各班心理委员和工作室成员等,同为大学生,他们对于学生的需求更为了解, 他们通过该平台在学生中获得了认同和赞誉, 也增强了其对“微心晴” 平台的归属感以及从事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使命感。

4 结论与启示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微心晴”依托微信这一自媒体平台,开辟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有效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提高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效率,虽然仍存在诸多不足,但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带来的启示也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善用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在当前自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课程教学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积极措施。以微信为例,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在开展实地咨询的同时,应善用微信功能,建立自身的公众号,定期或不定期推送机构公告、工作要闻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切入大学生的“朋友圈”,通过聊天、实时对讲、朋友圈等功能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发挥专业优势,善于从学生的碎片化信息中捕捉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早发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前瞻性。

第二,组建适应自媒体时代的专业心理辅导队伍。高校在依托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传统的心理学专家,也需要熟悉网络操作的工作者,更需要掌握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同龄人,因此必须组建适应自媒体时代的专业心理辅导队伍。专业老师能够满足学生对权威信息的需要,学生骨干组成的非专业队伍能够掌握大学生的切实需要,并能实现与同龄人互动的需求。由此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更引发学生的兴趣,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1] 李田伟,李福源,刘倩.微信时代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4(7):68-69.

[2] 齐贵云.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72-74.

[3] 马晓璐.论自媒体时代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5(22):067.

[4] 周灿.微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突破[J].科教导刊,2014(35):224-225.

(责任校对龙四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7.047

20160413

水永生(1987-),男,河南洛阳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G640

A

1674-5884(2016)07-0152-03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微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