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析

2016-03-20 19:51胡银华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思想

胡银华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析

胡银华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互联网+”作为一种概念、一种思维和一种应用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二维性。对此,必须就“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二维性;教育对策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互联网+”作为一个概念上的新事物在全社会得到广泛传播与全面解读。“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它使互联网以空前的规模与速度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广泛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1]。“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与影响,结合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第一,思维方式更新换代。“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深度融合,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教育”就是将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通过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教育的自我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也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网络化思考,注重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

第二,主体性意识凸显强烈。“互联网+”是一种具备跨界合作、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特点的社会形态。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互联网的发展壮大也是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结果,离开了人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人,其性质与对象决定了必须尊重人的主体性,凸显主体性意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常态下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深刻认识到并加以运用的[2]。就高校学生而言,学生可以自由利用网络资源、选择学习内容,从而凸显和高度发挥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互联网+”时代校园里的学生进一步摆脱了传统教育中所处的客体地位,从被动变为主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原子式关系,实质上是同为主体的关系,他们共同作用于作为客体的教学资源。校园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觉进行自我完善教育。

第三,跨界融合形成新合力。“互联网+”以互联网为平台与各行各业进行跨界融合,协同发展,从而发挥群体智能,形成新的合力。“互联网+教育”意味着教育领域的大变革,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各种学习资源,弥补传统教育的一些痛点和盲区。教育的融合在于用互联网的思维融合现有的整个教育体系,包括现有的教育模式、方法、内容等,也需要将教育融合在其他产业行业当中,在其他生产行业中将教育渗透其中,实现教育的跨界,实现教育的有效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钻研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建立新的教育工作平台,积极适应“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形势,主动打入网络环境,在网络阵地上建立宣传信息平台、管理信息平台与互动平台,随时随地及时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通过运用网络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教育新合力,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2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二维性影响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改革与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一场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变革中,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双重影响。

第一,积极方面。1)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社会的融合度。高校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高校自身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两种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互联网+”以其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对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受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今天的大学生时刻与互联网发生着联系,在互联网中体验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高校与社会的融合度不断加深。校园中大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会通过互联网在第一时间被社会所关注,而社会上的时事也会通过互联网在第一时间为大学生所关注,高校对社会变化的响应速度极大的提高。2)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听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这种教学由于教育方法单一、手段落后,不但耗费了教育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效果甚微,甚至造成学生情绪情感的抵触。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新手段,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都得以拓展,师生交流更显畅通。

第二,消极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力减弱。网络文化的全球性、开放性特征,使思想文化的传播更为方便快捷,西方发达国家借助成熟先进的网络技术向全世界传播其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以达到其侵蚀、瓦解他国本土意识形态结构和文化传统的目的。面对如潮水般的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他们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辨别和筛选,进而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黄色网络。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正常传达给学生,其影响力势必降低,其功能和实效性也难以发挥。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中,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削弱。“互联网+教育”的互动性,使得单一的教学方法受到挑战。互联网以其自主性、平等性的特性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提供了一种新空间与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内容的生活性,效果的有效性。学生可以借助于各种输出输入设备从网络中获取有效信息,而从传统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知识相应地减少,旧的教育方法的影响力也将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采取何种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其问题进一步凸显。

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对策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加强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引了正确方向。

第一,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互联网无论其发展如何,都只是我们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手段。我们应该发挥好互联网这个有效的载体,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当成一个体系,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架构在互联网之上,通过协调统筹、创新设计,使体系内的各个部门、各种机构能够接触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最优的组合,形成最大的合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产生最大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互联网这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价值、思维方式,让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教育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应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让教育在“互联网+”的“风口”飞得更高、更稳、更远。

第二,以互联网思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互联网,意味着进入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互联网在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全球性、时效性等特点,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各个核心要素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内容、对象、载体、方法及效果,进而彻底改变了教育传播的环境。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必须从互联网传播的特性和传播规律出发,并利用好网络传播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单向价值传播方式被互联网思维所打破,学生在平等、互动的网络环境中探讨学习、分享生活、交流观点,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全方位的,社会关系及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用互联网思维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势在必然,必须得以强化[3]。

第三,坚持以生为本,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因材施教是教育本质的具体体现和教育功能的基本实现途径。教育的核心是人,对于人的准确把握是开展一切教育的起点。“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出现多样性、务实功利的倾向;二是民族精神振奋昂扬,但存在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三是公民道德基本取向健康向上,但有知行脱节现象;四是积极进取精神突出的同时,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亟待增强。因此,把握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条件,也是探索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的出发点。

第四,通过“用户驱动+用户参与”发掘网络平台价值。建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交流平台如大学生在线、上海地区的“易班”在学生中的推广运用非常成熟,西南地区尤其是电子科技大学的大数据应用中心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热血沸腾。此外微博、人人网虚拟班级、微信群、飞信群、QQ群等,在相关网络平台上做到信息公开与正面教育相结合。在“互联网+”时代,学生都已经参与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不能落伍,应积极发布如评奖评优、党员发展、就业实习、社团班级活动等各类与学生利益攸关的信息。最主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把握主流、坚定立场,积极宣传先进典型,利用好各类宣传工具,建立官方微博、微信、红色网站等,并保持其严肃性与真实性。

[1] 潘圳.“互联网+”:让中国经济飞起来[N].社会科学报,2015-04-30(8).

[2] 张梦芹,郭星晨,赵悦彤.主体间性视阈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5(10):189-190.

[3] 王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5):64-67.

(责任校对谢宜辰)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7.036

20160409

湖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形成特点及规律研究”(13D11)

胡银华(1980-),女,湖南醴陵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674-5884(2016)07-0114-03

猜你喜欢
互联网+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