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究与对策

2016-03-20 22:32:35上海互联网软件有限公司200136
低碳世界 2016年20期
关键词:资源环境生态

陈 怡(上海互联网软件有限公司,200136)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究与对策

陈怡(上海互联网软件有限公司,200136)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发展具有不可逆性,要解决城市规模过度膨胀带来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研究非常有意义。本文通过对当前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的探讨,提出了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依据

1.1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态,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作为人类聚居地在区域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探究和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对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力推行,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也呈快速上升趋势。据统计,1978年我国城市常住人口约从1.7亿人,而2014年增加到7.3亿人,城市化率从17.9%提升到54.7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1]。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更是超过57%。城市化的高速变革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面提升了居民生活水平,对社会结构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1.2可持续发展理论

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有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50年代的“工业文明观”阶段、70年代的“综合发展观”阶段、80末年代的“可持续发展观”阶段。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的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里约宣言》,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各国一致承诺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长期共同的发展方针[2]。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全新的结合模式,研究了三者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通过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探索和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结果分析,以持续的资源环境为支持,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把环境相关评价指标作为衡量城市综合发展质量、成都和水平的客观标准。

2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经之路。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城市是一种新的文明发展道路,它不仅是政府需要承担的工作,也是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城市是一个高效、复杂的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结合,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人工性空间区域的同时,也调控和支持着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然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空气污染、水土破坏、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不可避免的暴露出来,反而影响了社会生产质量,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形成生产-破坏-在生产-在破坏的恶循环。这些问题定将阻碍城市的综合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以城市的持续发展为目标,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和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城市发展要与自然发展相协调,在发展目标上追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统一、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全面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

3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环境的有序发展依赖于城市环境质量状况。当前,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已成为城市最突出的三大环境问题。空气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各种工业的污气排放,车辆尾气排放。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于各种工厂污水的排放,城市地表水主要污染物指标呈恶化趋势,地下水污染也不容小觑。同时,由于处理量和综合利用率低,大部分工业废渣与生活垃圾在未经处理之前便违规露天堆放,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恶性污染。

近年来,噪声污染现象逐年增多。①城市道路扩建,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和轨道交通建设的全面铺开,交通噪声严重超标,且由于覆盖面较广难以统一管理;②建筑业蓬勃发展,工地施工日夜不断,造成扰民断,凸显了建筑方与周边居民的矛盾;③生活噪声,由于第三产业的兴起,居民区边各类卖场、餐饮、文娱场所等层出不穷,各种外置机器、公放喇叭成为主要噪声源,影响面广量大,扰民指数呈直线上升趋势;④城市特殊工业噪声污染,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沿线,机场和高速公(铁)路等附近的居民认为这些项目距离生活区域过近,且缺少降噪设施,已经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4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城市经济核算和评价体系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可以借鉴循环经济理论,将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放式经济流程,转化为“资源-产品-再资源化”的闭环式经济流程[4],有效减少资源消耗,提高产品的重复使用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在现有的国民经济体系中,通过货币化度量的方式纳入自然资源因素和环境因素,同时在此之外,建立反映生态环境变化和资源开采使用的评价标准。两者有效结合,互相支撑补充,形成评价资源和环境变化的体系。

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对社会经济活动施加影响:①将环境保护资金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和决算;②建立各级财政的环境保护收入和支出的专项科目,并逐步增加财政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支出的比例;③建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制度;④对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活动或资源利用方式给予政府专项补贴。通过税收政策引导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增减税种、调整税率、确定不同征税起点等多种手段。

4.2重视城市管理,加强科学合理城市规划布局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资源为主要对象,以发挥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整体效益为特征的综合管理。如建设畅通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框架体系;加快污水处理的规划建设,熟悉下水道网络构成,对堵塞问题早发现早解决;进一步增强城市供水安全,提高饮用水质;采用生态建筑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建筑,全方位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积极发展城市交通,改善市民出行,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实施空气质量监测,追本溯源,及时发现空气污染情况,对症下药进行治理改善。

城市的布局必须统筹规划,平衡协调,综合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城市内部布局也应从顺应环境保护出发,杜绝城市土地多占地和占地不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土地资源供求失衡的矛盾。

4.3强化科技支撑和科技宣传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城市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各学科的发展直接为开展城市生态建设的各项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方法保障,要注重科技知识和相关人才的储备,以此带动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在科技方面,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有效的技术,如在工业生产中推行“零排放”政策,尽可能控制或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等。在环保宣传教育方面,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建立文明的生态保护观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大公众宣传力度,普及科学知识和环保方针、法律法规等,帮助城市居民提高生态保护的意识,自觉参与到本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来。

4.4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

尝试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合理规划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保持基本的生态环境净化过程,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倡导构筑节约型社会和清洁生产的理念,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投入,通过将生产过程和消除环境污染物两个阶段同时进行,实现“增产减污”。积极开展资源的循环回收和再生利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相关政策配套,达到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要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推行绿色的生产模式:有利型生产——产品有利,使用的资源和环境有利;资源节约型——尽人力尽地力,可持续;清洁生产——过程控制: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号召绿色的消费模式:适度消费、无害消费、理性消费。

[1]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201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报告[OL]. 2015.

[2]陈 璟.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卫茹静.上海市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分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4]郭芙梅.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

F29

A

2095-2066(2016)20-0005-02

2016-6-30

猜你喜欢
资源环境生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