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懋林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研究分析
江懋林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亲社会行为不仅是道德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认知水平的发展、性别差异、父母和教师的教育方式、幼儿学习环境。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有:加强榜样示范的教育作用、强化幼儿积极行为、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
幼儿;亲社会行为; 幼儿社会发展
1972年,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rior)一词被美国威斯伯乐学者在《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查》一文中提出。亲社会行为又叫利他社会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指的是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符合社会期望并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感情和行为,如友好、分享、宽容等。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个体在幼年时,行为是其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因此幼儿时期是培养与教育一个人正确社会观念的关键时期。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们对亲社会行为这一课题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在研究中,他们主要集中在分享与助人、合作等早期儿童行为方面。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在幼儿1-2岁期间开始迅速发展和分化,并随年龄增长而变化,这是一个逐渐确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成人的引导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父母对儿童的利他价值观教育以及榜样示范。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例如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移情能力,榜样的示范作用等。同时,研究者们还提出了用以解释亲社会行为产生与形成的理论,例如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提出了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有三个过程;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则分析了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两个关键因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这些理论的提出是对亲社会行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高。但由于决定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极其复杂,因此已有的理论或研究成果不可能全面地解释问题,这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动力并指明了方向。
(一)认知水平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显著的特点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即幼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他们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无法做到区分。随着幼儿的成长,他的认知能力会得到发展,自我中心性才会逐渐消失。因此,在这个阶段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受到较大的限制,需要家长积极正确地引导。
(二)性别差异
至今国内外有一些研究证明,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倾向与其雄性激素水平有联系。由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在幼儿园及低年级男童比女童有更多的攻击行为,即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明显好于男孩。另外,在社会学心理学研究领域方面,学者们认为文化也是一个影响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一般社会文化更倾向于期望女孩具有友好、同情心等亲社会行为的品质,而男生具有勇敢、胆大等强烈性格。因此女孩通常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三)父母、教师的教育方式
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一些家长重视孩子知识学习, 忽略品德教育,对孩子纵容、娇惯和过分保护等都不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关教师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影响研究证明,教龄在15 年以上的专家型教师,能够理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够有意识地创设一些亲社会生活情境,所带班级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比较乐观,有较好的行为表现。而教龄过于高或者低都不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有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教龄较低的教师由于在职不久,过分关注自己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教龄过长的教师,由于长期处于一个岗位对其产生了职业倦怠,工作热情显著下降而影响对孩子的关注度。
(四)幼儿学习环境
我国研究者对中国不同性质的幼儿园进行了调查,其研究结果表明:隶属于教育部门、机关或院校的幼儿园比个人幼儿园的幼儿亲社会行为要好得多。即公办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最好,而私人办理幼儿园的幼儿亲社会行为表现最弱。因此,此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良好的幼儿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幼儿教育活动积极进行,而且其文化氛围对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原因在于不同性质幼儿园的资金来源、教育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等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地处城市且由教育部门、机关以及院校主办的省/市示范幼儿园,通常办园资金来源比较充足稳定,有现代化的保教设施设备,教学质量有保障,师资队伍有扎实的基础。地处农村的个人办幼儿园受市场经济的限制,导致办园者不是以学生为关注中心,而往往将自己个人的利益视为核心内容;同时,在私人幼儿园里,教师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条件相对于城市而言差了许多,自然其专业成长因缺少正确的引领而发展缓慢,自身素质提升得不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幼儿园硬件条件也十分有限,这些都会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加强榜样示范的教育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倡导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幼儿可塑性大, 模仿性强,榜样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幼儿置身于社会之中,无论是现实家庭、学校的人们,还是大众传媒(电影、电视)中的人物或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幼儿学习模仿的对象。如果幼儿多次观看别人的亲社会行为,那么他易于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倾向。其中,父母和教师对幼儿最具有影响力,因此,父母与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父母之间的相亲相爱,教师之间的谦让互助等善举都可以使得幼儿模仿学习,熏陶其品行。此外,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注意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还要注重树立幼儿之间的榜样作用,如发现哪位小朋友有利他行为时,教师可以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及时奖励并带动全体幼儿向其学习。
(二)强化幼儿积极行为
斯金纳认为, 可以通过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机制控制儿童自身的反应, 通过采取积极有步骤的强化, 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社会学也认为,幼儿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因此,一旦发现幼儿做出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家长和教师要及时强化,如表扬与鼓励等,当人们奖赏这种行为时, 就增加了该行为将来出现的可能性。家长与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幼儿爱表扬和鼓励的这一特点,使幼儿获得积极反馈,并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当然,在关注幼儿亲社会行为时也不可忽略其消极不良的行为, 成人应适当运用惩罚的方法加以抑制也必不可少。
(三)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
由于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更多地受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重要生活学习环境的家庭和幼儿园就承担着不容忽视的责任,家长和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教育行为。首先,家长要明白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以及自己的态度会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造成什么影响,例如幼儿园可以不定期地举办一些相关讲座,邀请幼儿家长参与。与此同时,有必要鼓励家长和教师经常沟通、共同商讨教育引导幼儿的方法,使教师在父母的协助下共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通过家庭引导和幼儿园教育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方能使幼儿亲社会行为得到很好的培养。
总之,在竞争激烈、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创立一个良好的亲社会环境气氛来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其不仅有高智商、高能力,更有高尚的品质。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祖国建设的重任,现在我们用理智去爱孩子、管教孩子,让幼儿在温暖、友爱的空间中发展和成长, 将来孩子们才会发展为德智体美各方面都优秀的有用之材。因此,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在教育领域中至关重要。
[1] 刘明.幼儿园心理理论与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教育,2002(2):39-42.
[2] 阮素莲.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学期教育研究,2014(2):39-42.
[3] M.Radke -Yarrow,C.Zahn -Waxler, M.Chapman. Prosocial Dispositions and Behavior[M]//E.M.Hetherington ed.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 (Vol.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New York: John Wily & Sons,1983.
[4] C.C.Shigetomi, D.P.Hartmann, D.M.Gelfand. Sex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Altruistic Behaviors and Reputations for Helpfulnes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1(17).
[5] T.G.Power, R.D.Parde. Patterns of Early Socialization: Mother-and Father-Infant Interaction in the Ho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86(9).
[6] L.Peterson. Influence of Age, Task Competence, and Responsibility Focus on Children’s Altrui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3(19).
[7] 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220,227.
[责任编辑:金颖男]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osocial Behavior of Children
JIANG Mao-lin
(School of Education, Xihua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China)
Pro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ask of mo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one of the key sign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Factors influencing prosocial behavior are, namely,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 sex differences, education modes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and the study environment of children. There are many ways to cultivate the prosocial behavior of children like enhancing the education of model roles, reinforcing positive behaviors of children, and promoting the cooperation of families and kindergartens.
children; prosocial behavior;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4.026
江懋林(1990-),女,重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G619
A
2095-0063(2016)04-0119-03
201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