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日女学生群体特征研究

2016-09-21 05:46:24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奉天女权师范

李 菲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29)



清末留日女学生群体特征研究

李菲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29)

甲午战败,留学救亡思潮兴起,掀起留日热潮。在留日大军中,留日女学生引人注目。清末留日女学生特征显著: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奉天、江浙、湖广、广东地区;从留学途径来看,由早期随父兄和丈夫伴读向结伴同行和单身留学转变,由早期的自费留学向官费、自费并举转变;从学习内容来看,留日女生多习师范、家政、工艺等专业;从社会活动来看,留日女生组织社团、创办报刊、参加反帝救亡运动,社会活动活跃。留日女子是女子近代化的先驱,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妇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留日女学生;清末;近代中国;日本

甲午战争中国竟然败于“蕞尔小岛”日本,举国震惊,屈辱感与危机感促使国人深刻反省,开始向日本学习,纷纷赴日救亡留学。在规模宏大的留日大军中,活跃着一支女子留学队伍,引人注目。近年来,学术界对留日女学生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但主要是对留日女学生与妇女解放运动、女子教育、革命运动和女子留日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对留日女学生的群体特征研究极少,本文拟从区域分布、留学途径、学习内容和社会活动四方面对留日女学生的群体特征做初步的分析。

一、 区域分布

清末留日女学生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近代化进程起步较早、思想文化开放的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现将1906—1911年留日女生(计106人)的籍贯列表(表1)如下:

籍贯奉天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安徽山东陕西福建河南云南不详总计人数2118913138753222111106

(表1资料来源:谢长法:《清末的留日女学生》,《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276-279页)

从表1统计数据来看,清末留日女生主要分布在奉天、江浙、湖广、广东地区。奉天非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稍显特殊,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中国虽未参战,但战争的主战场在中国东北,东北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灾难,生命和财产遭受空前的浩劫。强大沙俄失败的结果震惊了朝野上下,岛国日本获胜更令国人感到意外,国人对日本刮目相看,并从惊异转化为敬佩。[1]96日俄战争中最激烈的奉天会战,对奉天的破坏很大,日本的获胜对奉天的震惊更大,屈辱感与危机感也唤起了奉天人民的爱国热情,救亡思潮促使奉天向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前署奉天府增京兆慨念时艰,储材孔急,前在新民府任时,曾选学生十人送往日本留学,捐廉资助经费,復由学务公费项下拨银千两,旋经署将军留守奏请立案,日饬后任知府接续捐助。”[2]奉天省积极支持留学生赴日学习。

江浙地区的女子留日活动十分活跃,主要原因是清末新政改革教育,尤其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以后,传统的科举取士之道终止,而出洋留学则成为新的仕达捷径,留学大热。但出国留学的前提是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江浙地区自明清以来就是全国首富之区,留学优势明显;江浙地区教育发达,人才辈出,凡是清政府举办的全国性的公费留学考试,江浙地区的学生总是名列前茅。[1]164江浙地区在地理位置上,距离日本很近,父兄赴日留学很多,女子也跟随父兄、夫婿赴日留学。[3]85

与江浙相比,广东出国华侨多,华侨子弟留学有明显的优势。[1]164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专营对外贸易的机构,在闭关锁国的晚清,广州是对外交流的窗口。外商和传教士广泛分布在广州,在广东十分活跃,对广东的影响很深。在西学东渐进程中广东官绅乃至普通民众思想都很开放,容易接受西方器物和文化。在最早的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中,广东独占鳌头。广东是最早派遣留学生的地区,近代留学生之父容闳就是广东香山人。同样在早期的留日运动中,广东也十分活跃,积极向日本派遣留日学生。[4]99

清末的湖广地区,尤其是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思潮活跃,留日学生运动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而且维新人士大力提倡女学,积极鼓励女子留学,形成女子赴日留学的热潮。湖广总督张之洞特别主张留学东洋优于西洋,积极鼓励学子留日,而且他从培养贤妻良母的角度出发,提倡对女子给以教养,积极支持女子留日。[5]68此外,湖南巡抚端方对湖南女子留日也做出了积极的推动。

二、 留学途径

早期留日女子多以伴读身份赴日,一般是跟随父兄或丈夫赴日留学,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西学东渐进程较早,思想开放,距离日本较近,航运发达,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因此伴读留日女学生最早出现在浙江省。1899年浙江省9岁少女夏循兰到日本,在华族学校学习。1900年另一位浙江女子钱丰保跟随父兄一同到日本,1901年秋入实践女子学校就读,1902年吴稚晖偕夫人赴日本留学,同行的还有8位留日女生,同年冬广东女子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恺一起东渡日本留学。这期间,还有钱恂到日本任湖北留日学生监督,他的儿子和媳妇也同行赴日留学,等等。早期留日女子较少,而且大多数是在国内已接受过一定基础教育的“名门秀媛”,并且具有随父兄和丈夫来日伴读性质。[5]62-63以伴读身份赴日留学是早期女子赴日留学的普遍途径。

1905年后,以伴读身份赴日留学女生人数减少,留日女子结伴同行去留学的增多。如“奉天省旗女静婉,率女伴7人前往日本留学”[6];同年安徽吴弱男、吴亚男两姐妹结伴同行到日本留学。[5]64“1905年云南有13名女子赴日;广西容县龙胆女学堂学生陆书蕉年18岁,陆菱娟年17岁,均于普通学略有根底,且著尚武精神,驰马放枪,并能娴习,近结伴同行赴东留学。”[7]随着国内女学的兴起和女子留学热潮的兴起,1902年妇女杂志《女报》在上海创刊。1903年,《女子世界》创刊,新学与新杂志相互促进一起发展起来,其后留日女子人数逐渐增加,而且不一定跟从父兄或丈夫,单身留学日本者逐渐增多。鉴湖女侠秋瑾,已经是一子一女的母亲,但在目睹国势衰弱之后,毅然卖掉首饰作学费离别丈夫和子女,只身赴日留学。[8]55同年湖南女子唐群英毅然只身东渡日本留学。女子赴日留学由早期的随父兄或丈夫伴读向结伴同行或单身留学转变。

1905年上半年以前,女子自费留日,1905年下半年各省开始官费派遣女子留日。[9]2741905年湖南省开官费派遣留日女生之先,随后各省纷纷效仿湖南,派出官费留日女学生。1905年奉天官费派出15名女生赴日学习师范,同年,奉天农工商务局总办熊希龄赴日考察日本的教育,并且参观了实践女子学校,对日本的近代化教育深感敬佩,为了学习日本先进的教育,培养更多人才,与校长下田歌子约定每年送15名女子赴日学习。根据这一协议,1907年春,奉天女子师范学堂的张执、周秀贞等23名女学生到实践女子学校学习速成师范科。其他省也都纷纷官费派遣女子赴日留学,逐渐形成官费派遣留日学生的热潮。[5]68

三、 学习内容

早期留日女子知识水平层次都很低,大部分女子在留日前根本就没有进过学校学习,即使是进过学校的名门闺秀也只读过几本女戒、女训之类的基础读物,汉字认识不多,从未接触到日语,对日语更是一无所知。到日本留学,只能进速成学校或速成班。根据中国留日女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水平,日本一些女学校为中国留日女子专门设置了速成班,这些速成班既有日本实践女子学校,由下田歌子创办,是留日女生的主要集中地。1905年下半年,湖南官费派遣20名女生赴日留学,下田歌子对这些中国留日女生十分关注,特地成立了中国留学生分校,为了对这些留日女生进行科学管理,特别制定了《清国女子速成科规定》,规定本科学制为两年,特别科为一年。本科科目设置以师范科和工艺科为主,特别科科目设置同本科相似,也以师范速成科和工艺速成科为主。

1905年后女子留日逐渐走向高潮,为了接收和管理逐渐增多的留日女学生,下田歌子在《清国女子速成科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重新制订了《日本实践女子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学师范工艺科速成科规则》,此时留学教育改为以一年的短期教育为主,本科年限也由两年改为一年,本科科目设置未变,科目分师范和工艺两科。师范科目如下:汉文、日语、唱歌、体操、心理、地理、历史、算术、理科。工艺科科目如下:汉文、日语、唱歌、体操、教育、算术、理科,不同之处在于工艺科要从刺绣、编物、图画、造化这四科中选择一科学习或兼习两科,虽然本科教程只分为师范和工艺两科,但回国后若从事教师和幼稚园保姆,其他各种重要科目也同样需要学习。[10]336-337

1908年后女子留日进入新阶段,实践女子学校对留学生规则又重新进行了修改,制定了“外国留学生规程”。留学学制延长,改变了以一年短期教育为主的课程设置,开始设置了学制三年的中等科和师范科,学制两年的工艺科,科目内容设置变化很小,同过去相似。这些规定标志着清末留日女生的教育由以速成教育为主的留学教育向正式教育转变。[5]100清末留日女子多习师范、家政、工艺等专业。原因一是日本和中国女子教育宗旨趋于一致,都是为了培养贤妻良母,为男性服务,容易被国人接受;二是维新运动后,维新派大力倡导女子教育,国内女学新兴,师资奇缺,女子教育缺少教师。而且清政府明确规定男子不能在女校任教,各省只好选派女子出国学习师范。故赴日留学女子以习师范专业的人数最多。[5]9

四、 社会活动

留日女学生在日社会活动活跃,其活动内容主要有三大类:组织女子社团、创办报刊、参加反帝救亡运动。通过组织女子社团,将留日中国女学生团结起来,更好地吸收新知识,适应新生活,为维护妇女权益提供一个有力的组织;通过创办近现代的报刊和参加反帝救亡运动,推动妇女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同时宣扬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组织社团

留日学生组织的社团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把各地分散的留日学生团结起来。留日女学生也借出国的机会,把全国各省的女子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女子社团,发表女权宣言。现将留日女子社团的具体情况列表(表2)如下:

名称成立年代创始人说明共爱会1903胡彬夏其宗旨为以振兴女学、恢复女权、尽国民之天职。每月开会两次,以讨论妇女教育及其他有关妇女权益的问题。每月写出有关论文一二篇,登报发表,以便扩大影响。中国留日女学生会1906唐群英、燕斌这是一个以统一女留学生界、争女权为目的的组织,主要是留日女学生的互助团体。女子复权会1907这个组织观点激进,态度强硬,是一个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以争女权、变社会、反权贵为主要目的的组织。留日女学会1911

(表2资料来源: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第106-109页)

清末留日女学生以统一女子留学界,争取女权为目的组织了各类社团。留日女学生深知国内女同胞被封建礼教和落后思想束缚,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都很糟糕,为改变女同胞的这种困境,她们创办社团,组织各类活动,团结力量,反对封建礼教,努力争取女权,促进妇女解放。

(二)创办报刊

留日女子为了揭露封建宗法制度下妇女所受的重重压迫,批判“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认为男女平等是天赋的权利。为了争取民族和自身的解放,充分利用各种舆论进行宣传和呼吁,创办了大量刊物,影响巨大。现将留日女子创办报刊具体情况列表(表3)如下:

名称地点创刊年代主编人刊期说明女子魂东京1904潘朴(包真女士)白话东京1904秋瑾月刊约出六期中国新女界杂志东京1907燕斌月刊出六期,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天义东京1907何震月刊出19期,旨在宣传无政府主义和妇女解放二十世纪之中国女子东京1907田桐(恨海女子)月刊旨在纠正近世女子教育之妄,提倡社会女子,恢复女权留日女学生杂志东京1911唐群英季刊提倡女学,尊重女权,改良婚期,振兴置业宣传爱国救亡和民主革命

名称地点创刊年代主编人刊期说明女报上海1899陈撷芬月刊1903年第四期在东京出版,该刊提倡女学,并提出了争取女权,要求妇女独立,男女平等的主张新女界新女子世界1907

(表3资料来源: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第113-114页)

在清末留学救亡的时代主题引导下,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主张留日女学生为民族解放而奋斗,参加民主革命,同时也极力倡导女权,主张妇女争取自身解放。留日女学生所创办的刊物,数量多,影响大,在中国妇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呼吁女权的重要阵地。留日女生不仅自办刊物,而且还利用当时留学界的其他刊物发表“女学论文”,呼吁女权。这些“女学论文”和报刊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妇女的觉醒。[5]113

(三)参加反帝救亡运动

1903年留日学生在拒俄运动中很活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留日女生也积极参加了拒俄运动。留日女学生在拒俄运动中,编成义勇队,开会讨论抗争活动。胡女士彬夏、林女士宗素、龚女士圆常、钱女士丰保、曹女士汝锦、王女士莲,声泪俱下地发表演说,呼誓以死报国,自愿签名军队。留日女学生积极开展军事训练,宣誓为国捐躯、无上光荣,以尽天下女子之责。[5]115拒俄运动中留日女学生们的反抗行动,显示了近代女子留日运动一开始就同反帝救亡运动紧密结合的总体特征。

拒俄运动之后,日本留学界又爆发了影响巨大的“取缔规则”事件,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1905年11月2日由日本文部省发布的“关于使清国人入学之公私学校规程”。由于此规程中有“取缔”字样,而留学生又认为此规程的目的就是干涉限制中国留学生的行动和自由,因而留学生们就将此规程简称为“取缔规则”,反对“取缔规则”的不公正待遇。[5]116留日女生纷纷罢课,反对“取缔规则”。1905年12月4日,实践女子学校学生秋瑾,代表全体留日女学生,发表了激烈的演说。[8]387留日女学生在抗争中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不断提高,留日女学生把自身的解放寓于救亡图存,和男留日学生一起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她们参加同盟会,投身于辛亥革命,从宣传、保卫、联络到暗杀,都有留日女子的身影。她们积极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涌现了一批革命的中坚力量,促进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为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结语综观清末留日女学生的总体特征有: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高、近代化进程较早、思想文化开放的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留日大省奉天稍显特殊,主要是由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战场在东北地区,推动奉天女子留日。从留学途径来看,早期留日女学生多跟随父兄或夫婿出国就读,1905年后,留日女子结伴同行较多,且单身留日渐多;早期留日女学生都属自费性质,官派留日女学生开始于1905年下半年,此后官费、自费并举。从学习内容来看,留日女生多习师范、家政、工艺等专业,早期学习以速成教育为主,1908年留日教育向正统教育过渡。从社会活动来看,留日女学生组织社团、创办报刊、积极参加反帝救亡运动,把妇女解放和民主革命结合起来,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妇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近代留学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清末女子留日具有深远的意义,留日女子不仅是向日本寻求强国富民之路的救亡运动先锋,还是中国妇女从封建牢笼中挣脱出来走向解放和近代化的里程碑和媒介,是妇女解放和女子近代化的先驱。

[1] 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2] 教育:各省游学汇志[J].东方杂志,1905,2(11).

[3] 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4] 高龙.清末广东留日运动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7):28.

[5] 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1995.

[6] 教育:各省游学汇志[J].东方杂志,1905,2(6).

[7] 教育:各省游学汇志[J].东方杂志,1905,2(9).

[8]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

[9] 谢长法.清末的留日女学生[J].近代史研究,1995(2).

[10] 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焦玉奎]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4.019

李菲(1990-),女,安徽桐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外关系史研究。

K25

A

2095-0063(2016)04-0087-04

2015-11-30

猜你喜欢
奉天女权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向警予的女权思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7:12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6:48
宫廷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视域下的明代外交图景
戏曲研究(2020年2期)2020-11-16 01:21:22
影像志
世界博览(2020年16期)2020-08-29 13:34:38
这样的“女权”
奉天设计师沙龙
湖南包装(2020年1期)2020-03-31 13:21:44
奉天讨罪
114年前,女权先锋与两则征婚启示
海峡姐妹(2016年4期)2016-02-27 15: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