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 刘 瑶 丁 雪 石馨成
浅谈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 刘 瑶 丁 雪 石馨成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学生迟到率和旷课率较高、场地器材设施比较落后、体育教学在学校得不到重视。另外,教师上课不注重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沿用老套路,诸多弊端阻碍了体育教学发展,导致体育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校的全盘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本文针对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高职高专 体育教学 现状 问题
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社会生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高职体育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在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实践等能力的同时也悄然改变学生的生存质量。
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改革、调整都不到位。根据学生生源和专业发展需求设置体育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对大多数院校来说存在各种各样的阻力。尽管有的学校也开展体育教学改革,但大多数体育教学改革都没有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开发没有围绕学生未来职业特征,做不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体育教学内容依旧摆脱不了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误区。
其实,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在传授必要运动技能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因为学生是逐渐成熟的个体,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运用一些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为未来生活、工作服务。例如,剧烈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方法、自我救护方法、体育锻炼的自我诊断以及如何制定合理规划的体育健身方案等。
另外,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传统的讲授模式,很少有学校结合多媒体技术制作简洁易懂的教学课件。传统的讲授模式枯燥乏味,无法将技巧性强、难度较大的动作讲解清楚,学生似懂非懂,无法领会。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体育教学有必要引进先进教学手段,融合各种教学信息,利用多媒体图片、动画、录像带等媒介将复杂的动作分解、演练,然后使学生模拟,以达到掌握的目的。
据调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学历以本科居多,部分学校专科学历的教师占很大比重,具有研究生学历特别是全日制研究生毕业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师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科研的机会很少,参加工作之后又忙于教学工作,无暇顾及科研,参加学术交流、科研探讨的机会少之又少。
另外,很多教师上课时沿袭多年前的教案,没有更新,教学改革处于停滞状态。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发展的灵魂,是提高教学工作的动力之源。没有科研能力必然会影响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也就难免使其在教学改革的浪潮到来之时无所适从,应付了事。这也是影响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质量的根源所在。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单纯的课堂体育教学远远满足不了阳光体育的需要。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有效开展体育运动必不可少的条件。课外体育活动可有效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体质,促进学校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健身意识,培养运动兴趣,形成运动习惯,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学校及教师应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多比赛,多交流,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2.各高职高专院校应采取积极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积极招纳高学历毕业生,提高研究生在师资中的比例。与此同时,学校应鼓励在岗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其自身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相关部门应多组织教学比赛和学术研讨等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为以后的教学积累实战经验。上级政府部门和各高校领导机构还应迎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新风制定相关鼓励政策。
3.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校本教材的编写,尤其要注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实践教材的编写,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增设学生喜欢的项目;努力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由以前的单纯技术教学转变为发展个性、培养体育能力为主,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迁移,活跃学生课余生活,定期举办学生喜欢的运动比赛,制度化、常规化。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多采用学导式的教学、探究式的教学、合作式的教学、自主学习式教学,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采用多边互助活动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4.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综合能力,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功能与情感功能。
平等、和谐、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来说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体育活动。
[l]张 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嘲[J].体育文献通报,2007
[2]朱小平.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
[3]彭 昆.试析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
ISSN2095-6711/Z01-2016-07-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