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区“双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构成

2016-03-20 20:59:19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嘉黎县中学彭吉林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农牧区双语西藏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嘉黎县中学 彭吉林



西藏农牧区“双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构成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嘉黎县中学 彭吉林

以少数民族母语和汉语为基础的“双语”教学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维护祖国稳定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课堂教学,学生能接触更为广阔的天地,为日后的学习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奠定稳固基础。本文从构建“双语”课堂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策略进行讨论与研究。

西藏 牧区 双语 汉语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的重要门户,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藏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西藏由于地域、生活风俗等因素影响,藏族人民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与汉族人民不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藏族人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再加上国家对西藏发展的重视,西藏定会进入空前发展阶段。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语言成为藏族人民沟通的主要问题,西藏牧区“双语”课堂的构建顺应时势。

所谓“双语”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学生处于幼儿园及中小学阶段时,教师对母语和藏语的运用比例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合理分配;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处于高阶教育阶段时,教师对教授对象使用英语教学。本文所讲的是上述第一种情况,西藏牧区的学生学好母语的同时进行汉语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其运用能力不高,课堂效果低下。

第二,西藏农牧区学校为学生配备的教材少之又少,不管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及其不利。

第三,教师在“双语”课堂教学过程对各个环节没有把握,花费大量时间但利用率不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加强西藏农牧“双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优化整合教学资源,立足基本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提升西藏农牧区“双语”课堂汉语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是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目标有效性

西藏农牧区“双语”课堂的第一步是明确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所有活动的依据,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西藏农牧区“双语”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汉语的基本用法基础上培养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使汉语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学目标具有多层性和激励性特点,教学目标的多层性是指一堂汉语课的认知目标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出合适调整。而教学目标的激励性就是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具有一定难度,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基础上做出最恰当调整,学生完成任务时既不会感到太困难而选择放弃,也不会觉得过于简单而应付了事。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西藏农牧区“双语”课堂的有效构成要做好的第二步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学习。每堂汉语课教学内容中只有一部分语言点是新的,汉语课堂教学应以此为出发点,迁移、导入新知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操练、交流。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提出相关问题,随机分组,把不同差异的学生分在一组,学生凭借自身能力差异分工合作,通过竞赛的形式得到相应奖励,刺激学生的争胜欲。由于学生性格不同,小组模式可以促进学生通力合作达到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汉语,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西藏农牧区“双语”课堂的有效构成要做好的第三步是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有效性。教师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关键性作用。汉语教学时,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最基本的,通过汉语教学,学生掌握汉文化,形成民族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能力,通过培训、阅读书籍等方式加强汉语教学,了解汉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其次,教师要从创设课堂教学环境着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讲授汉语知识,适应西藏农牧区“双语”教育发展要求。西藏农牧区“双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构建使西藏农牧区藏族群众体会汉语的魅力,促进西藏农牧区人民更好发展。

四、教学目标人群有效性

西藏农牧区在人口地理分布、“双语”状况、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决定了“双语”教学必然是多种类型的,其培养模式是多样化的。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区缺乏“双语”环境,人民“双语”基础薄弱, 汉语教学任务比较重。而在民汉杂居地区“双语”环境相对稳定,人民“双语”基础较好,有利于用汉语讲授。西藏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共性,但不能忽视其特殊性,在具体对策上应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双语”教育模式。

五、结束语

经过不断试验、探索,西藏农牧区“双语”教学不断完善,形成特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不可否认,西藏农牧区“双语”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民、汉“双语”社会语言环境的形成,教育理念的更新,西藏牧区的“双语”教学必定迈开大步,实现“汉藏一家”目标,为提高西藏农牧区人民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1]吴德刚.中国西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5

[2]戴庆厦,董 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J].民族教育研究,1996

[3]尚紫薇.21世纪初越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及特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3.01

[4]张廷芳.西藏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概况与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7

ISSN2095-6711/Z01-2016-07-0045

猜你喜欢
农牧区双语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西藏农牧区户用沼气发展的思考
神奇瑰丽的西藏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
一个人的西藏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西藏:存在与虚无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
山南地区农牧区防雷现状和对策
西藏科技(2015年9期)2015-09-26 12:15:32
西藏农牧区妇女健康的调查与思考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26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5期)2014-09-29 06:19:50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7期)2014-09-29 06:19:50